首页 > 国内

高校搭台跨界研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全球传播

2023-06-06 10:29:3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6月6日电 6月3日,北京外国语大学第三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与实践高端论坛在北京开幕。42所高校、媒体及政府部门代表聚焦“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全球传播”主题深入研讨。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郭业洲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共产党与160多个国家的600多个不同类型政党保持着日常性联系,这在世界政党领域是绝无仅有的。中国共产党由“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如今已经“走入”世界舞台中央。世界其他政党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度评价,认为该思想进一步推动了人类对美好社会制度的探索,属于每一个引领国家发展、实现人民幸福的政党和国家。在世界其他政党眼中,中国共产党善于理论创新,与时代同行;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永葆生机活力;拥有强大的领导力和顽强的战斗力;拥有国际情怀和全球视野。

图为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郭业洲 北京外国语大学供图

  郭业洲表示,当前,中国国际传播的重要任务是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实践的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团结奋斗的故事,具体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加大对非西方国家受众的传播,他们是中国共产党政党理论首选的理解者、同行者和传播者;二是加强非传统媒体渠道建设,与传统媒体共同发力,实现党的形象传播弯道超车;三是重视非英语媒体传播,以做好英语等通用语种传播为基础,广泛覆盖通用语种媒体以外的小语种传播,向世界各个角落的人民传播党的形象。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杨丹介绍,近年来,北京外国语大学着力围绕国际传播主线开展学科建设,始终以国家战略和时代需求为牵引、以外国语言文学和多学科资源为基础,优化学科新生态;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如何让世界了解“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一根本问题,通过国际传播研究与实践为中国共产党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效能提供助力。

图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杨丹 北京外国语大学供图

  北京外国语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袁军认为,当前,中国国际传播研究者和从业者要用西方听得懂、能理解、可认知的概念、术语,用学术话语阐释好中国共产党的特性和价值,讲好中国共产党领导14亿人口大国、不断创造历史新奇迹的政党故事。

  主旨演讲中,复旦大学资深教授童兵认为,要重视对中国共产党早期文献资料的进一步挖掘,填补现有研究的空白;要针对当前新闻实践中的问题,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弘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鲜明的党性和批判性;通过学界与政界的共同努力,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

  北京外国语大学冠名讲席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尹韵公表示,当前对于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全球传播应当历史地、辩证地、发展地看待。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喻国明提出,在AGI技术革命的背景下,国际传播生态发生了根本性地变革,应通过“换轨道、换引擎、换平台”,整合资源为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全球传播赋能。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周勇介绍了该院发布的全球民意调查——世界眼中的中国。调查发现,Z世代的年轻人比其他年龄群体更看好中国未来的发展发展中国家民众比发达国家民众更看好中国未来的发展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与实践基地主任马凌指出,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方法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本质就是调查研究工作。只有调查才能体现报道的真实性,把握舆论工作的规律性。调查研究也是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韩强指出,中共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认知,是中共全球形象传播的重要节点。引领塑造正确的海外中共观是当前党的重要任务,可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重要贡献,而其关键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传播战略研究院院长、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院长张昆提出,政党政治的本质就是舆论政治、民意政治,政党利用新闻媒介可以实现政治参与、舆论监督、政治沟通。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开和指出,当前党的形象全球传播面临三重挑战——事实、价值与利益。从文化融通出发,中国应与其他文明相互融通取长补短,联手建立全球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明确与各种文化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原则。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涂凌波指出,应结合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探索中国特色新闻学的重建,增强历史自觉意识、实践自觉意识、学科自觉意识、体系自觉意识。

  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主任高金萍在闭幕式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仅是观念理念,更是实践,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新闻传播本土化实践结出的硕果。实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共故事,稳步拓展中国共产党的全球影响力,与世界人民分享中国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据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与实践高端论坛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于2019年创设,隔年召开,旨在搭建一个紧密服务党和国家战略、促进中国特色新闻理论创新的学界、业界与政界跨界交流的平台。

  本届论坛由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与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与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完)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台湾经历“防疫险之乱” 台媒指引爆五大“后遗症”

      中新社台北6月6日电 台湾因应新冠疫情推出的防疫双险保单,赔付情况严峻。据统计,2022年台湾产险业双险理赔总额高达2116亿元(新台币,下同),其中防疫险赔1693亿元,是保费的37倍。《联合报》6日头版刊发文章指出,台湾经历“防疫险之乱”,如今生活看似恢复,民众的保险实则得了“长新冠”,出现中长期且难以痊...

    时间:06-06
  • 中国校企携手助力“一带一路” 为马东铁路提供人才支撑

      【东盟专线】中国校企携手助力“一带一路” 为马东铁路提供人才支撑  中新社柳州6月6日电 (林馨 韦联想)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简称“马东铁路”)项目总经理部与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柳铁职院”)6日在广西柳州市签订合作协议,双方携手为马东铁路提供技术与人才...

    时间:06-06
  • 习近平内蒙古行丨走进“塞外明珠”——乌梁素海

      6月5日下午,在内蒙古自治区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乌梁素海,了解当地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促进生态环境恢复等情况,察看乌梁素海自然风貌和周边生态环境。  乌梁素海位于乌拉特前旗境内,是黄河流域最大的功能性湿地、全球荒漠半荒漠地区少见的大型草原湖泊,承担着黄河水量调节...

    时间:06-06
  • 时政微视频丨瞰内蒙古

    内蒙古自治区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401.17万人各民族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 和谐发展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努力往“中国碗”里多装粮 装好粮 装好奶 装好肉2022年 全区紧紧围绕稳粮扩豆任务千方百计保面积提单产 粮食产量“十九连丰”2022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

    时间:06-06
  • 加速器领域“国之重器” 中国超导加速模组研制获世界领先成果

      中新网北京6月6日电 (记者 孙自法)被誉为加速器领域“国之重器”的高品质因数1.3 GHz(即13亿赫兹)超导加速模组,是当前国际先进加速器技术竞争的制高点,也是中国和国际上多个大科学工程的关键核心设备,技术极为复杂且造价高昂,其研发进展备受关注。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所)6月6...

    时间:06-06
  • 中高考临近 北京疾控中心发布健康提示

      央视网消息:高考、中考临近,近日,北京市疾控中心提示考生和家长,要注意预防流行性疾病,以健康的身体和饱满的精神状态踏进考场。  勤开窗通风  保持空气流通是预防流行性疾病的重要手段,建议每天开窗通风不少于3次,每次至少30分钟,如果天气允许可持续开窗。  科学佩戴口罩  考生应加强自身防护,...

    时间:06-06
  • 大学生替人高考被判拘役!这份高考预警信息请查收

      人民网“求真”栏目  大学生替人高考被判拘役!这份高考预警信息请查收  人民网北京6月6日电 (周静圆)高考是广大学子人生中的一次大考,备受社会关注。近日,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发布典型案例。人民网“求真”栏目进行整理,并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务必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做到诚信考试。  案例一:...

    时间:06-06
  • 习近平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强调

      习近平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强调 勇担使命 不畏艰辛 久久为功 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  习近平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强调,勇担使命、不...

    时间:06-06
  • 教育部发布2023年高考十问十答 涉及出行、衣着等各方面

      央视网消息:2023年高考在即,为了更好地帮助广大考生了解考试的注意事项,教育部发布2023年高考十问十答,将考生常见的问题和相关建议进行整理,供考生和家长参考。  在规划赴考行程时,教育部提醒,要留足进入考点考场身份验证和安检的时间。出现紧急交通状况时,可就近向交通警察寻求帮助。  在衣着方面...

    时间:06-06
  • 各地推出多项举措护航高考 为学子撑起“安全伞”

      央视网消息:2023年全国高考明天(6月7日)将举行,数据显示,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291万人,比去年增加98万人。针对今年高考期间各项服务保障需求,各地教育、卫生、交通等部门提前细化服务保障方案,倾力打造,强化协作,推出多样化的有针对性的温馨护航举措,全方位为考生保驾护航。  浙江、河南、山东等地推...

    时间:06-06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