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访中国西北工业大学:科技创新如何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2023-05-30 19:28: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西安5月30日电 (记者 李纯)从秦岭竹叶到飞机除冰,从沙垄结构到减少风阻,从遨游深蓝到振翅苍穹,面对科研道路上的一个个难题,中国西北工业大学相关研究团队从自然中寻找科技创新的灵感,实现多项重大突破。

  正值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创新大会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之际,中新社记者来到西北工业大学,探访科技创新如何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用“竹叶”为飞机“贴膜”

  在电影《钢铁侠》中,马克2型战衣的首次试飞因为结冰问题险些“翻车”。对于飞机而言,一旦机身表面积冰,轻则影响气动外形、电子传感等,重则可能造成事故甚至坠毁。飞机防除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何实现飞机表面更不易结冰?西工大苑伟政、何洋教授团队师生攀登秦岭时,在白雪皑皑中看到了绿色的箭竹。研究发现,竹叶独特的表面结构正是其不易结冰的原因。从微观层面复刻叶片表面,科研团队采用仿生微纳技术,研制出具有防除冰效果的“疏冰蒙皮”。

  经过冰风洞实验和高寒地区飞行实验,“疏冰蒙皮”的防除冰效果及强度、可靠性均得到验证。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冰风洞测试报告认为,这项研究“与目前公开报道的国际上同类研究相比,超过国际先进水平”。

  更像鸟儿一样飞翔

  飞机的出现实现了人类“像鸟儿一样飞翔”的夙愿。随着仿生飞行技术的发展,未来的飞行方式或将更加“像鸟儿一样”。

  仿生扑翼飞行器是模仿鸟类等生物扑动翅膀的飞行方式。在微小型飞行器尺度上,这样的飞行方式具备实现更高效飞行的潜力,且具有较强的机动性。不仅如此,仿生扑翼飞行器的起降不受场地限制,更为便携、隐蔽,未来可以实现快速起飞、长距巡航等功能。

  过去20多年来,西工大宋笔锋教授研究团队深耕仿生飞行技术领域,自主研制的“云鸮”仿生扑翼飞行器已通过国家专业认证机构的现场检测,单次连续飞行时间达到154分钟,创造世界纪录。团队研制的仿生扑翼飞行器在全国20余个地区完成3000余架次的任务飞行,可以在零下10摄氏度至40摄氏度、4级风及小雨雪环境下使用。

  水下航行器同鱼群混游

  从学校泳池到大洋深处,一条“魔鬼鱼”在波浪中扇动翼状的鱼鳍,一系列动作自然流畅,乍看之下与海中生物别无二致。这是西工大航海学院自主研发的仿蝠鲼柔体潜水器,目前已完成1025米大深度滑翔与扑翼一体推进海试。

  蝠鲼又称“魔鬼鱼”,是一种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的软骨鱼类,具有流线型的扁平躯体。这种形态有利于游动推进、下潜滑行,在运动流场中能够有效借助流体能量实现更高效率的滑行运动。

  “它和蝠鲼的滑翔、拍动相似程度已经接近90%。”据项目团队负责人潘光教授介绍,这款仿生水下航行器可以在海洋牧场中与鱼群混游,监视海洋牧场鱼群健康状态,还能进一步增加声学、磁学传感等载荷,对未来海洋环境的保护与开发具有应用价值。

  在沙垄上寻找“最优解”

  减阻是航空航天领域长期关注的重点。通过模仿中国库姆塔格沙漠特有的沙垄结构,西工大创新团队设计出仿沙垄舌形多层分形减阻微纳结构。数据显示,该结构减阻率较此前国际报道的最好水平提高了52%,突破了半个世纪以来相关减阻技术的性能极限。

  谈及为何选择沙漠作为仿生研究对象,该团队教授何洋表示,自然界遵循最小阻力原则,物质会沿着最小阻力路径运动。这说明风在通过这些地貌结构形成的路径时,能量损失最小,也意味着这种沙垄结构表面对风的阻力最小。

  库姆塔格沙漠特殊的风向条件和沙垄结构为团队带来了研究灵感。“格物致知、师法自然,这或许就是大自然给出的降低风阻的‘最优解’。”团队负责人苑伟政教授如是说。(完)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阿根廷小伙向世界讲述第二故乡“湖北故事”

      中新网武汉5月31日电 (记者 梁婷 张芹)“我去过全球40多个国家,让我幸福感很高的国家就是中国,稳定、繁荣是我对她最深的感受。”来自阿根廷的小伙功必扬30日在武汉讲述他所亲历的中国故事。  当天,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和中共湖北省委共同主办的“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时间:05-31
  • 习近平复信孟加拉国儿童阿里法·沁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孟加拉国儿童阿里法·沁,鼓励她努力学习、追求梦想,传承好中孟传统友谊。  习近平指出,沁在信中讲述的亲身经历是中孟友好的生动写照。中国和孟加拉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是好邻居、好朋友,拥有绵延千年的友好交往历史。600多年前,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的“宝船”两度到访孟加拉,在...

    时间:05-31
  • 【少年志】习言道|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六一”国际儿童节马上就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多次寄语少年儿童,希望他们有梦想、爱学习,成为对祖国建设有用的人才。...

    时间:05-31
  • 学习卡丨闯关破“卡”,总书记高度重视科学家精神

      大桥挺立、高铁奔驰、蛟龙入海、神舟飞天……从高端装备到精密仪器,从重大工程到基础材料,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科学家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谈到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

    时间:05-31
  • 瞭望丨勇于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自觉

      ◇作为一种鲜明品格,勇于自我革命源于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贯穿党的历史;作为一种政治自觉,勇于自我革命是一种敢于刀刃向内、自剜腐肉的勇气和自觉,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够保持和激发自身旺盛生机活力的根本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重要论述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时代价值,深刻揭...

    时间:05-31
  • 更加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

      更加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一头系着经济大局。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关系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将达1158万人,创历史新高。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时间:05-31
  • 戴眼镜的教授上太空 “航天梦”离普通人更近了

      浩瀚太空又一次迎来中国人的身影。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3名中国航天员成功飞天,这其中就包括那位戴眼镜的36岁大学教授桂海潮。如果不是航天员这个身份,他或许只是我们身边一位貌不惊人的青年教师,但就是这样一位“身边人”的参与,让屏幕外的网友们在观看这场飞行任务时多了几...

    时间:05-31
  • “百日冲刺”,毕业生就业如何“乘风破浪”

      “你要应聘语文教师,请先大声朗诵一首诗歌。”5月26日,在广西大学举办的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周(广西分会场)首场招聘会上,防城港市北部湾高级中学的面试官巫桂山向求职学生提了这样的要求。  显然,这超出了对方的预料,同学愣了几秒后磕磕绊绊地背了一首。在巫桂山看来,朗诵一首诗歌不仅是考察...

    时间:05-31
  • 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指明教育强国建设

      新华社北京5月30日电 题: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指明教育强国建设方向  新华社记者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习近平总书记29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

    时间:05-31
  • 看图学习丨科技自立自强 总书记心中的“国之大者”

      5月30日是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9时31分,我国成功发射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从神舟载人飞船到“祝融”探火、“嫦娥”揽月,再到中国空间站成为“太空中最闪亮的星”,这些屡屡刷新纪录的重大成果,见证了科技创新的中国高度、中国精度、中国广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工作极为...

    时间:05-31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