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探访中国航天六院:8年研制9型火箭发动机的底气何在?

2023-05-30 19:25: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西安5月30日电 (记者 李纯)“火箭动力技术的跨越发展带来了航天科技的重大进步。”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以下简称:航天六院)数字化副总师陈宏玉看来,航天液体动力是运载火箭等各类航天器的基础与保障,更是航天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

  作为中国专业从事液体火箭发动机及空间推进系统研制的大型专业研究院,航天六院近年来着力建设“数字六院”,集智创新攻关,液体动力创新能力和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得到提升,为推动中国重大航天工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动力保障

  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创新大会于5月29日至30日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中新社记者近日探访航天六院时发现,“数字化”已是火箭发动机研发的关键词之一,不仅成为中国加速推进航天动力技术发展的底气来源,更为火箭液体动力系统的未来注入强大推力。

  实现“八年九机”底气何在?

  航天六院院长王万军指出,为适应中国建设航天强国的需求,自2021年起,航天六院将利用8年时间研制9型泵压式液体火箭发动机,支撑载人登月、深空探测、天地往返重复使用运输系统等重大航天任务实施。

  发动机是火箭的“心脏”。曾经,一款火箭主动力发动机的研制定型需要至少10年时间,在当前中国使用的液体火箭发动机中,更不乏研制周期超过20年的产品。仅用8年研制9型发动机,提出这份“八年九机”计划的底气何在?

  陈宏玉认为,底气来源于火箭发动机研发模式的数字化转型。经过几十年的积累,火箭发动机的研发模型已经到了成熟应用的阶段,科研人员能够以数字方法替代实物实验,以仿真的手段在虚拟世界多轮迭代优化,最终实现从“试出来”到数字化全流程研制的转变。

  “现在我们有底气说,可以用8年的时间完成9型发动机的研制,就是因为我们把过去人积累的经验,变成了机器的代码和可以执行的动作,在数字世界里不断进行结构优化,提升性能水平。然后在物理世界中用少数产品和较短的试验周期,来完成过去20年时间完成的事情。”陈宏玉说。

  航天六院研发部创新发展中心主任郝智超介绍说,这种研发模式的数字化转型,就是航天六院在不断推进“数字世界多轮迭代,物理世界一次成功”的实践。郝智超认为,中国航天未来可期,最大的“可期点”就是航天液体动力的数字转型、不断创新

  如何助推“下一个28年”?

  航天六院总经济师兼系统部部长王枫告诉记者,从1965年组建到1993年迁至西安,航天六院在山沟里的28年,开启了中国航天液体动力的创业之路。自1993年到2021年的又一个28年,航天六院完成了以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动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液体动力产品研制,中国的航天动力迎来创新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下一个28年,即2021年至2049年,中国航天动力的发展构想将会是什么样?

  “通过加速推动航天液体动力可重复使用为代表的技术突破,助力未来航天发射从一种昂贵的往返太空的方式,变成一种航班化、低成本的进出空间的方式。”王枫对此指出。

  王枫表示,液体动力的每一次技术突破,不仅会给航天事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变化,也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一方面,航天动力领域的创新十分注重持续改进,实现“小投入能见长效”。例如,30日当天发射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所使用发动机的研制工作就始于航天六院的“第一个28年”,“到现在仍在不断改进和优化”。

  另一方面,实现航天动力技术的成果转化,可以带动国民经济诸多领域的技术创新。例如,航天六院在研制新一代运载火箭主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的过程中,在攻克了80余项关键与核心技术的同时,也带动了50余个新材料的研发创新

  陈宏玉也提到,对液体火箭发动机可重复使用的研究,可用更低成本、更大能力进入空间;探索组合动力模式,为实现航班化的天地往返运输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动力技术有了跨代发展,航天事业就会实现更大跨越。”(完)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瞭望丨勇于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自觉

      ◇作为一种鲜明品格,勇于自我革命源于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贯穿党的历史;作为一种政治自觉,勇于自我革命是一种敢于刀刃向内、自剜腐肉的勇气和自觉,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够保持和激发自身旺盛生机活力的根本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重要论述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时代价值,深刻揭...

    时间:05-31
  • 更加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

      更加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一头系着经济大局。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关系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将达1158万人,创历史新高。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时间:05-31
  • 戴眼镜的教授上太空 “航天梦”离普通人更近了

      浩瀚太空又一次迎来中国人的身影。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3名中国航天员成功飞天,这其中就包括那位戴眼镜的36岁大学教授桂海潮。如果不是航天员这个身份,他或许只是我们身边一位貌不惊人的青年教师,但就是这样一位“身边人”的参与,让屏幕外的网友们在观看这场飞行任务时多了几...

    时间:05-31
  • “百日冲刺”,毕业生就业如何“乘风破浪”

      “你要应聘语文教师,请先大声朗诵一首诗歌。”5月26日,在广西大学举办的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周(广西分会场)首场招聘会上,防城港市北部湾高级中学的面试官巫桂山向求职学生提了这样的要求。  显然,这超出了对方的预料,同学愣了几秒后磕磕绊绊地背了一首。在巫桂山看来,朗诵一首诗歌不仅是考察...

    时间:05-31
  • 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指明教育强国建设

      新华社北京5月30日电 题: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指明教育强国建设方向  新华社记者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习近平总书记29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

    时间:05-31
  • 看图学习丨科技自立自强 总书记心中的“国之大者”

      5月30日是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9时31分,我国成功发射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从神舟载人飞船到“祝融”探火、“嫦娥”揽月,再到中国空间站成为“太空中最闪亮的星”,这些屡屡刷新纪录的重大成果,见证了科技创新的中国高度、中国精度、中国广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工作极为...

    时间:05-31
  • 大数据观察:普惠托育,托举幸福童年

      普惠托育,托举幸福童年(大数据观察)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显著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  打造15分钟托育服务圈,搭建智慧托育信息平台,发展医育结合、智慧托育等新业态……各地积极探索多样化普惠...

    时间:05-31
  • 依托数字孪生技术建设智慧城市

      依托数字孪生技术建设智慧城市(人民时评)  上海杨浦大桥,主塔预应力束、斜拉索、横梁等设施实现数字编码,加装智能传感设备,“数字体征”一目了然;“泉城”济南,四维地质环境可视化信息系统平台,自动“剖切”地层结构、岩性、岩溶发育特征等信息,为轨道交通线路适宜性分...

    时间:05-31
  • 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

      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人民论坛)  “百姓富起来最重要!”上个世纪80年代,时任山东寿光县委书记的王伯祥带领群众集中力量办了三件事:一是推进蔬菜产业化,二是开发寿北盐碱滩,三是为工业翻身打基础。正是这三件事,让寿光人从此鼓起了口袋、挺起了腰板、走向了世界。“...

    时间:05-31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