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展现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薪火相传激扬文化自信

2023-05-27 14:09:19

来源:人民网

  栩栩如生的陶抱鱼人像、造型独特的玉璇玑和玉钺、工艺精细的绿松石镶金饰件……在湖北省博物馆的展厅里,鄂、湘、皖、赣、豫五省的考古新成果汇聚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成果展。展览以物证史,生动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路径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演进格局,为观众勾勒出长江中游文明进程。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一年前的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2002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目前已经进入第五阶段的工作中。20多年来,考古工作者用层出不穷的考古发现,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明确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

  探索未知揭示本源 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广袤的中国大地上,20多个学科的400多位学者兢兢业业,他们通过对浙江良渚、湖北石家河、山西陶寺、陕西石峁、河南二里头等都邑性遗址开展的大规模考古调查和发掘,对各个地区的中心性遗址的考古工作,获得了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经过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结合研究,以坚实的考古材料和综合研究成果证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是真实可信的历史。”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一至四阶段首席专家王巍表示,这一结论性认识对于中华民族以及全世界的炎黄子孙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研究团队根据良渚、陶寺、石峁、二里头等都邑性遗址实际材料,兼顾其他古老文明的特点,提出了判断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

  “这一套新的标准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起源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从而证实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并非虚言,而是历史的事实。”王巍说。

  叩问来路步履不停 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持续推进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还在持续进行中,目前正开展第五阶段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核心遗址田野考古工作取得突破。

  山东焦家遗址发现了大汶口文化中期的城址,是目前黄河下游最早的史前城址,城内保存有相对完整的居住址和规划布局明确的墓地。陕西石峁遗址皇城台新发现原位埋藏、保存完整的大型建筑转角石雕以及集中成排分布的墓地。湖北石家河与城河遗址中发现水塘和梯田相结合的土地利用方式。二里头遗址围绕布局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多宫格”式网格状布局是我国古代都城布局研究的巨大进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秉持多学科、多角度、全方位的理念,通过多学科的研究,利用各种各样的自然科学手段和人文科学手段,构建了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更为详细的考古学年代框架,让研究者发现了过去难以发现的角度。

  测年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对中国文明起源阶段北方石城白灰面年代的直接测定,为该类建筑遗址的时间标尺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支撑。古环境研究揭示了不同区域环境变化过程存在显著的差异,但同一区域内聚落选址具有一定的共性。生业经济模式研究显示距今7000年以来各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异,并在文明化进程中有不同的演进模式……

  下一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还将围绕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组织多学科力量联合攻关,不断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破解更多的历史之谜。

  提升保护利用水平 让文明探源成果深入人心

  帝尧之都、岁物丰成、经天纬地、礼乐初成……指尖飞舞,轻触荧幕,用户就能从都城、农业、科技、礼乐四个维度,在手机上感受陶寺先民生活场景。

  这是今年山西博物院推出的“大河上下·晋魂”云展览的第一期“最初的中国”。云展览中,陶寺先民的生活被手绘在一幅长卷里,耕地、奏乐场景重现,用户还可以亲自体验陶寺观象台,通过太阳判断节令,指导农耕。

  重器凝万古之志,典籍汇千载之思。5月1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运城博物馆时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学术研究不能脱离公众,公众需要得到正确的舆论引导和知识普及。其中,举办展览和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最直观的宣传形式。“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沉浸式、数字化的方式,把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历程,以及各个时期的神话传说、发明创造、衣食住行等展现出来。”王巍认为。

  5月18日,陕西考古博物馆“考古圣地·华章陕西——陕西考古博物馆基本陈列”获2022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精品奖”。展览首次设置考古学史及考古学基本理论方法、文物保护技术常设陈列,并创新展示方式,搬迁超大型考古遗迹,共享重要考古发掘瞬间。

  2022年12月,二里头、石峁等19处考古遗址公园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据《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发展报告(2018—2022)》统计,5年来,公布挂牌的55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举办社会活动4733项,累计游客达1.46亿人次。社会服务提质升级,社会效益逐步凸显。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们相信,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必将不断取得新的成果。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的过程、特点和机制,会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人民网)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记住这25句话,10天后见证奇迹!

    还有10天,一年一度的全国高考将拉开帷幕。十年磨一剑,即将走上考场的考生们在剩余的10天里要做些什么?哪些事需要特别注意?一份“考前锦囊”送给考生↓↓学习篇01不再研究偏、难、怪题,把之前做过的题目(特别是错题)再巩固一遍。02把近两年的高考题再做一做,认真参考答案,根据评分标准掌握采分点。03准备一...

    时间:05-28
  • 习言道|不能身子进了新时代,思想还停留在过去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在全党深入开展。对于主题教育的根本任务、具体目标和深刻内涵,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

    时间:05-28
  • 小满见“新丝”

      小满时节,蚕茧结成,瓜果渐熟,万物小得盈满。在传统农耕社会中,丝绸生产与小满节气紧密相连,农谚“小满动三车”中的一车即为缫丝车。旧时,江南地区是丝绸产业重镇,不仅孕育了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生产技艺,还衍生出轧蚕花、扫蚕花地等民俗活动。如今,在中国丝绸博...

    时间:05-28
  • 中国音乐剧的新气象

      世界经典音乐剧《剧院魅影》首部中文版近日在上海拉开大幕。这是该剧面世37年来,在全球上演的第十八个语言版本。中文版由40余名中国音乐剧、歌剧、舞蹈演员共同呈现,乐池内配有16人组成的管弦及键盘乐队现场伴奏。全剧运用戏中戏的叙事手法融入精彩的歌剧、芭蕾舞和...

    时间:05-28
  • “中国朋友帮我们走上了致富路”

      索日达·扎巴罗娃原本是乌兹别克斯坦一名牙科医生,在家乡撒马尔罕州开了一家诊所。2015年,在撒马尔罕举行的一次技术创新国际展览会上,一块很轻的小木板引起扎巴罗娃的注意。这是一种高大乔木泡桐的原木。扎巴罗娃回家后,上网仔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泡桐树生长快、适应...

    时间:05-28
  • 为数字中国搭建时空基底

      在西藏,只需登录“天地图·西藏”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点击相应栏目,游客就能轻松获得日喀则小环线、青藏自驾线等精品旅游路线的推荐;在广东,红树林保护区基于实景开展湿地环境、水环境的三维模拟仿真,可动态识别统计鸟类品种、分析鸟类迁徙特征,对珍稀濒危鸟类实现智慧...

    时间:05-28
  • 扎根大地 助农增收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从小就跟着爷爷奶奶干农活,深知粮食的来之不易,用知识帮助农民科学种粮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2020年12月,我进入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成为一名农技员,承担农业技术推广及土壤肥料研究工作。连续3年参加藁城区化肥减量增效项目,参与...

    时间:05-28
  • 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北京5月27日电 (记者王政、刘温馨)针对中小企业创新难、转型难等问题,近日工信部会同相关部门印发《科技成果赋智中小企业专项行动(2023—2025年)》《质量标准品牌赋值中小企业专项行动(2023—2025年)》,助力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

    时间:05-28
  • 海域功能区分更清晰

      本报海口5月27日电 (记者周亚军)黄金周、黄金月、黄金季,今年以来,海南三亚旅游高开高走。为合理配置海域资源,三亚市推出一份海域使用详细规划:在国家海域三级分类体系的基础上,三亚进一步织密规划网格,提出31个四级用海类型及管控要求,实行精细管控。  持续火热的海洋...

    时间:05-28
  • 建设有序推进

      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的广州国际金融城建设正在有序推进。  广州国际金融城是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广州沿江经济带、广州科技创新轴的交汇点。根据规划,“十四五”时期,广州国际金融城将推进116个重大项目建设,涉及总投资超1800亿元。建成后,将以金融业为重点,以...

    时间:05-28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