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台青逐梦辽宁 竞跑融合发展

2023-05-23 16:07:3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沈阳5月23日电(李晛)在辽宁有一群跨海而来的台湾青年,他们用自己的创意巧思和努力在这里筑梦,展示才华和抱负。来到大陆,他们见证了大陆日新月异的发展和进步,在辽宁他们结识了新的朋友、凝聚了新的情感,感受到了同胞的热情和温暖。他们是两岸融合发展的“先行者”、正能量的“传播者”。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告诉我们他们跨越海峡的筑梦故事。

  沈阳台商协会副会长、青委会主委江俊亿:两岸交流的“竞跑者”

  24年前,一位台湾青年一路北上来到沈阳求学创业。沈阳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让他很快融入这座城市,并在这里成家立业,实现梦想。

  江俊亿是台湾嘉义人,任沈阳美德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同时兼任沈阳台商协会副会长、青委会主委。

  1994年,江俊亿在上海复旦医学院就读,1999年,在中国医科大学就读本硕博。他在沈阳生活了24年,对沈阳感情深厚,目前从事医疗器械等相关贸易。创业至今,江俊亿经历过很多风风雨雨,也受到很多大陆相关方面的支持帮助。

  初期融入沈阳,倍感沈城温暖。1999年,江俊亿来到中国医科大学就读,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后,在朋友的建议下,做起了医疗器械贸易。在事业刚刚起步时,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是沈阳的朋友们及时伸出援手,帮他解决了银行贷款、创建公司等难题,度过了艰难的事业初创期,他被沈阳人的豪爽热情所感动,从此爱上了沈阳这座温暖的城市。

  热心投入,为两岸交流牵线搭桥。在这里,他不仅成就了自己的事业,还收获了甜蜜的爱情。他与老婆在沈阳相识,都从事医疗器械行业,在沈阳结婚生子。2019年沈阳市出台《关于促进沈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实施意见》,从深化沈台经贸交流合作,支持台胞来沈实习就业创业,扩大沈台文化交流,便利台胞在沈居住生活等方面推出了75条举措,进一步坚定了台湾同胞在沈发展的信心,也坚定了江俊亿投身两地交流的决心,近年来这位来自宝岛的沈阳女婿,积极参加大陆多地的交流活动,向台湾同胞介绍沈阳、宣传沈阳,让更多的台湾青年来沈阳创业。

  凝聚人心,帮助在沈台胞解决困难。周末的清晨,在很多人还沉浸在睡梦中,在沈阳市台商协会的办公室里,江俊亿和几位协会骨干的碰头会却早就开始了,大到企业经营,小到生活需求,在沈台湾青年遇到困难总会第一时间找到这里寻求帮助。

  扎根沈阳,关注振兴发展变化。江俊亿深深地爱着这片滋养他的热土,尤其是最近几年,沈阳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建设发展迅猛,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使他更增加对这座城市的依恋。

  “这些年来,沈阳飞速发展,让我们台湾青年搭上了时代快车,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而两岸割舍不断的血脉亲情,也通过越来越多的人员往来、经贸合作等方方面面得到升华,这将在一代又一代两岸青年身上得到延续。我衷心希望沈阳发展得越来越好,同时让更多的台湾优秀年轻人才过来,能够像我这样融入到沈阳,两岸一家亲,让我们共同创造沈阳的美好未来。”江俊亿如是说。

  台湾青年彭晨玮:不负时代谱写新华章

  “小时候,常听长辈讲,我们住在中国的一个岛上,跨过海峡的那一边,是更大更广阔的祖国。每当听到这里,我就无比向往着有一天能够亲自去看看祖国大陆是什么样子。”据台湾青年彭晨玮回忆,十岁那年,他随着父母工作调动,第一次跨过了那湾“浅浅的海峡”,从台北来到上海。

  九年的读书时光,让彭晨玮看到了东方之珠“桑林碧海须臾改”的时代巨变。从“复兴号”到移动支付,他和父母不断地感受到上海科技力量的雄起与城市活力的日益勃发。彭晨玮说,他们享受着更加便捷的生活条件、更加优美的居住环境,也越来越感受到自己与这座城市同呼吸、共命运,越来越离不开这里,同时也十分渴望着有一天能在飞速向前的历史车轮里,贡献自己的一份推动力。

台青彭晨玮在大连。 辽宁省台办供图

  进入大学,彭晨玮离开上海,考到了大连。同样是海滨城市,却带给了他不一样的感受与体验。在大连理工大学,彭晨玮选择了自己最热爱的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在专业课程中,他系统学习工程知识和一些新能源政策。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彭晨玮所学专业与方舱医院建设、负压病房设计、室内空气品质提升的联系更加紧密。彭晨玮介绍说,他们专业的2011级校友王哲在大年初一便投入到武汉雷神山医院的设计工作中,在短短几天时间内便创造了医院拔地而起的奇迹;99级校友吕铁成参与到武昌方舱医院的设计任务当中并实施通风工程的两项EPC,直至武昌方舱医院关闭时,未发生一起医护人员感染。前辈们扎实领先的专业技能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感动着彭晨玮,也更加坚定了他认真学习这个专业的信心,他希望用自己的知识回馈一路上辛勤培养他的国家和社会,努力让群众享受到更健康、更安全、更舒适的室内环境,过上更幸福、更美好的生活。目前,彭晨玮在清华大学攻读建筑学研究生。

  彭晨玮认为,每一个时代里,都有青年作为新鲜血液补充,使得时代飞速向前发展。唯有勇立历史潮头,乘风破浪,才能真正地做到推动时代发展

  来自台湾的“鞍山媳妇”“鞍山姑爷”:乐享大陆生活

  在鞍山的一家幼儿园内,台湾青年洪文琪正在给幼教老师培训。谈及自己在大陆的事业,这位来自台湾的“鞍山媳妇”说,自己专注于通过培训,提升幼教教师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今年45岁的洪文琪来自台北,曾在台湾从事幼儿教育,到法国进修后,又在企业从事外贸等工作。因为姻缘,便在鞍山安了家。在大陆这些年,她将事业放在了两岸幼儿教育交流上。在从事幼儿英语教育工作的同时,还受聘于鞍山师范学院任教。

  洪文琪认为,教育的初衷就是“要给孩子一个充满童趣的课堂”,她挑选了内容活泼的原版教材作为课本,大量引入色彩丰富、情节生动的英语绘本,让孩子们感受多元文化背景下语言的魅力。新颖的课程很受孩子们的欢迎,洪文琪也成为越来越多孩子熟悉和喜爱的“Wendy老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她希望能让更多的孩子在“有趣的教育”中受益。“我就想把台湾的教育理念带来大陆,与大家共同分享英语启蒙和育儿经验。”

台青洪文琪与教师分享英语启蒙和育儿经验。 辽宁省台办供图

  在平时的生活中,洪文琪会和一些朋友参加公益活动,特别是在2023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期间,洪文琪及其爱心团队向26名低收入患病妇女捐赠了义乳关爱包。

  同洪文琪一样,不远万里从台北到鞍山的还有“鞍山姑爷”沈仕翰。2014年,32岁的沈仕翰结婚后,便到鞍山生活。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沈仕翰觉得大陆有更多的发展机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沈仕翰看到了他的“商机”,“无接触入住”智能民宿成了他经营的方向。

台青沈仕翰与家人。 辽宁省台办供图

  通过多年来的努力,目前,沈仕翰已经开设了约30间这样的智能民宿。住客只需在线上下单便可完成入住,在民宿中可以通过声控实现对智能家居和家电的控制,让住客体验到科技带来的便利与舒适。“初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那里的风景再美,心理上难免有不安全感。我的想法就是想让每个来到鞍山的外地人在我的民宿里面感受到家的温馨。”沈仕翰说,由于民宿都在居民楼里,可以参加当地的一些娱乐活动,体验他们的日常生活,这样更能感受一个地方的文化。

  谈到在大陆的生活,沈仕翰感到十分惬意,闲暇时间,沈仕翰会带着孩子到各地旅游,每到一个城市都会去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应该让孩子多知道,并继续传承下去。”沈仕翰说。

  台青郑又嘉跨海十余年:从“逐梦者”到“圆梦人”

  2011年,一名来自宝岛台湾的“80后”青年来到了铁岭,城市的飞速发展和变化让她选择留在这里工作生活。十余年,也让她对祖国大陆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了解与认识。

  郑又嘉是台湾台中人,任辽宁有巢氏置业有限公司协理一职。在铁岭工作生活的十余年里她见证了祖国大陆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郑又嘉说:“我越来越喜欢这座城市,也越来越融入这座城市,我把铁岭当做我的娘家,对它产生了浓厚的情感,我也深深地爱着它!”

台青郑又嘉。 辽宁省台办供图

  郑又嘉初到铁岭时,新城还是一片片绿油油的玉米田,错落于田野间的农家院落,不禁让人想起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事隔几年,如今的铁岭新城高楼林立,商铺遍地,原本不宽敞的道路也变得车水马龙。“我的工作使我很幸运地在这片土地上深耕发展。作为省内为数不多的台资房地产企业,我们始终致力于融合两岸对居住的不同概念和理想,也将个人所学及在台湾居住生活中好的体验,实现于园区建设中。”郑又嘉如是感慨。

  在铁岭期间,郑又嘉参加了省、市台办组织的各类活动,在辽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她体验到了书本中未曾学习过的知识及历史文化。在今年的铁岭市台办组织的“‘台’眼看铁岭体会新‘农味’——常驻台胞走乡村”活动中,她亲眼看到了农舍村居,亲身走进了种植大棚,亲口品尝了东北农味,亲耳听到了致富带头人讲述村屯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正与新时代现代化新农村来了一场“零距离”的亲密接触。这让郑又嘉感到震惊,一个小小的农村竟然能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努力实现现代化,眼前的村屯不仅道路整洁,而且还有许多创新的巧思设计,同时拓展多元化的经营及休闲娱乐项目,让农村不再是农村。“我一定会将自身的经验分享给更多的台湾朋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台湾青年朋友来到铁岭这个城市创业投资。”郑又嘉说。

  郑又嘉认为,两岸青年之间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透过思想的撞击与经验值的分享,两岸青年不仅在学习、生活、工作上拓展更多的见闻,也可以将彼此的经历、学识、经验分享给更多的两岸青年朋友,以此创造无限合作的可能。两岸青年多一些沟通、多一点交流、多一份合作,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就会更加坚固。(完)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超八成受访职场新人坦言经历过入职尴尬期

      毕业求职季,职场新人们陆续走上工作岗位。但是面对新的环境,很多人都感到有些“尴尬”,一些性格腼腆的小伙伴甚至表示:非常煎熬。如何顺利度过刚入职的这段尴尬期?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334名职场新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7.6%的受...

    时间:05-24
  • 别让“毕业大片”涂黑了年少记忆

      翻开老旧相册,看到泛黄毕业照里的一张张笑脸,总能让人或多或少回想起自己学生时代的美好故事。近年来,随着仪式感满满与创意十足的毕业照屡屡火爆网络,不少“毕业大片”的拍摄价格也一路攀升,引发网友争议和讨论。  这段时间,全国多地家长接连投诉学校高价毕业照问题。...

    时间:05-24
  • 违规也先干,问责再整改?别让随意决策折腾基层

      日前,《半月谈》杂志刊登报道,聚焦“违规也先干,问责再整改”“决策乱画饼,落实翻烧饼”等基层治理乱象,曝光了一批类似问题。面对记者采访,许多深受此类乱象之苦的基层干部,纷纷发出了反对随意决策、希望上级部门更多体察基层情况的心声。对于部分地方上级部门决策时追求...

    时间:05-24
  • 4月债券市场发债超6.2万亿元

      本报北京5月23日电 (记者徐佩玉)2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我国债券市场共发行各类债券62153.6亿元。  其中,国债发行7518.5亿元,地方政府债券发行6728.5亿元,金融债券发行10057.7亿元,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15214.6亿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257.5亿元,同业存...

    时间:05-24
  • 再度卫冕 谁“羽”争锋

      从惊心动魄的半决赛到波澜不惊的决赛,近日在江苏苏州举行的2023年苏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团体锦标赛上,中国羽毛球队实现三连冠,第13次捧起苏迪曼杯。随着苏杯落幕,国羽球员踏上了备战巴黎奥运会的征程。  永不放弃 成功翻盘  苏迪曼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羽毛球综合...

    时间:05-24
  • 中外专家学者聚焦西藏民主实践:充分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

      中新社北京5月23日电 (记者 曾静宁)“70余年来,社会主义民主在西藏得到了广泛、真实、深刻的发展。”23日,“2023·中国西藏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讨论会上,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西藏自治区行政学院)副校(院)长王清先如是说。  “全过程人民民主在西藏的实践”是本次论坛的重要关注点。“民...

    时间:05-24
  • 秦刚同荷兰副首相兼外交大臣胡克斯特拉举行会谈

      中新社北京5月23日电 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23日在北京同荷兰副首相兼外交大臣胡克斯特拉举行会谈。  秦刚表示,荷兰是中国在欧洲的重要合作伙伴。中方愿同荷方加强经贸投资合作,深化人文交流,推进军控、网络安全、气候变化等多边领域合作。中方将继续扩大市场准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欢迎更多有...

    时间:05-24
  • 海外人士谈西藏行:记忆并未被遗忘,而是融入了发展的每个环节

      中新社北京5月23日电 (崔白露 韩禹)23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3·中国西藏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日前赴藏参访的海外嘉宾,现场分享了此次西藏之旅的所见所闻。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法籍员工吉尔姆(Guibe Guillaume)在西藏工作。他回忆道:“当我还是个孩子的...

    时间:05-23
  •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大数据合作中心”启用 助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

      中新社新疆克拉玛依5月23日电 (苟继鹏)23日,“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数字技术合作发展论坛”在新疆克拉玛依市举行。论坛上,“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大数据合作中心”启用。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与克拉玛依市正式签约共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大数据合作中心(新疆)分中心”,这是“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大...

    时间:05-23
  • 共议西藏议题国际传播 中外代表:是难点、也是突破点

      中新社北京5月23日电 (记者 杨程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史安斌23日在北京表示,西藏议题既是中国对外传播的重点、难点,更是突破点。  “2023·中国西藏发展论坛”分论坛当晚在北京举行,10多位中外专家学者就主题“数字时代西藏故事的国际化传播”分享观点。  史安斌说,传播平台的基础设...

    时间:05-23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