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事关这件“大事”,中央这个新提法大有深意

2023-05-23 13:45:27

来源:上观新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国情。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并首次提出“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这对于我们准确把握人口变化趋势性特征,谋划好人口长期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全面正确认识我国人口发展的长期趋势

  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必须全面认识、正确看待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

  一是我国人口规模进入负增长阶段,并将长期保持这一总体趋势。2022年我国人口规模同比减少85万人,是1961年以来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尽管以后某些年份还会出现人口的正增长,但人口进入负增长阶段的总体趋势已经出现。需要指出的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人口增速放缓或总量减少,是世界各国人口发展的必然规律。

  二是生育水平低,出生人口规模少,将长期保持少子化趋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发展经历了50-60年代的生育高峰期。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口生育水平迅速降低。尽管2013年以来我国多次调整生育政策,但生育水平只在短期内反弹,2016年以来生育水平持续降低,2020年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2022年进一步下降到1.06,远远低于2.1的世代更替水平。0-14岁少儿人口在1993年达到3.33亿的峰值以后持续减少,2022年为2.35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6.6%。少子化预示着未来的学龄人口减少,生育人口减少,劳动力供给减少。

  三是老年人口规模持续增长,特别是高龄老人规模即将进入加速增长阶段,老龄化将向深度发展。2022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2.8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9.8%;65岁及以上人口为2.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4.9%。未来5年,1963-1968年出生的人口将陆续进入老年阶段,而1963年出生的人口是我国近70年来的峰值(3000万人),未来5年每年将有超过2000万人进入老年阶段。根据联合国预测,205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4.0亿人,2060年达到峰值4.4亿人;2022年我国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3800万人左右,2035年将增至约7600万人,2050年达到约1.4亿人。高龄老人在老年人口中的占比大幅度增加,养老服务需求将大量增长。

  四是人口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增减分化趋势将长期保持。大城市群和部分中小城市成为承接城镇人口的重要载体,在全国人口持续减少的前景下,部分地区、部分城市人口收缩也成为必然趋势。2022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为65.2%,预计2030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将超过70%,并将在2035年前后达到75%以后逐步趋于稳定。从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看,2010-2020年我国人口进一步从三、四线城市向一、二线城市集中,而一些中小城市和地区人口外流,全国2896个区县中,有1507个区县人口净流失,比重达52%。这符合人口城镇化的发展规律,国外城市区域发展实践也是如此。未来随着全国人口规模的减少,人口区域分布格局将进一步分化。

  人口规模红利仍在,人口质量红利加速释放

  尽管我国人口发展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但未来相当长时期,人口规模庞大、劳动力资源充足的人口规模红利仍在,而人口素质提升、国际人才增加的人口质量红利加速释放,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

  一是人口规模巨大的基本国情和宏观背景长期不变。我国人口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这一态势将长期保持。根据联合国2022年的预测,在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2035年,总人口将保持在14亿左右,到2049年仍有望保持在13亿。人口规模巨大意味着国内市场规模巨大,伴随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国内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有利于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有利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二是劳动力资源规模庞大的红利长期持续。按照国际通用的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统计标准,2020年我国有9.68亿人,2035年保持在9亿人以上,比目前欧洲人口总数还要多1.5亿人,接近美国现在总人口的2.7倍,劳动力资源依然极为丰富,劳动力资源红利将长期存在,能够支撑当前和未来相当长时期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持续增加,人口健康水平的提升为延迟退休年龄、增加劳动力供给提供了可能性。

  三是人口素质不断提升,人才红利加速释放。2022年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超过2.4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7.0%;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我国在校大学生数量全球第一,202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9.6%,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655万人,比上年增加225万人。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1158万人,未来几年还将继续增加。另外,近年来我国国际人才流动的方向正在发生趋势性改变,海外人才纷纷回国,改变了过去留学生出去多回来少的状况。2017-2019年学成回国人员增速均值为10.31%,2020-2021年增速均值为34.46%。2021年回国创新创业的留学人员首次超过100万人。科创产业发展、宜居环境建设、政策开放度提升等,使我国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逐年提高,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国际化人才发展环境正在逐步形成。

  积极实施人口高质量发展战略

  中国式现代化是14亿人口的现代化,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人口高质量发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又是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积极实施人口高质量发展战略。

  一是全面实施支持家庭生育的政策措施,从根本上缓解人口年龄结构过度失衡问题。我国人口国际迁移规模占比较小,人口期望寿命在持续增加,调整人口年龄结构的关键因素是生育。尽管生育水平调整见效较慢,但影响长远。要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有效提高生育水平,扭转生育意愿低、生育水平低、出生人口少的“两低一少”现象。要在大中学校和社区、企事业单位广泛开展人口国情教育,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我国人口发展的形势和可能带来的影响,发动广大育龄人群积极生育。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家的总体要求,按照各地实际情况细化促进生育水平回升的政策措施,包括生育和养育津贴制度、抚养孩子税收减免制度、购房资格认定、购房公积金和商业贷款制度、公租房配租制度、治理不孕症费用纳入医保等,大力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切实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要保护女性就业权益,对于雇佣女职工超过一定比例的企业给予奖励,鼓励企业为女职工生育和养育子女提供各种便利条件。

  二是以教育现代化提升人口质量红利,为国家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关键。尽管我国人口受教育水平在持续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不能完全满足我国现代化发展的人才和人力资源需要。要加快教育现代化,把教育强国作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工程,一方面以人口质量的普遍提升替代人口数量减少特别是劳动力数量减少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精准的人才培养和职业技能培训解决就业的结构性问题,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三是大力引进紧缺的国际人才,实现人才的国际化。吸纳国际人才移民是增强国家社会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世界各国人才竞争日益激烈。我国要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力度,特别是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引进人才是构筑核心技术优势的重要路径。

  四是顺应人口和产业空间分化规律,实现人口和产业布局优化。在人口城市化水平持续提升、全国人口规模减小的大背景下,我国要适应人口和产业空间布局演变规律,把人口和各类社会经济资源进行适当集聚,以释放发展动能,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以各级城市群为重点发展区域,提升人口和经济的承载能力,实现城市群内部大中小城市协调。要加快进城流动人口市民化进程,把流动人口作为促进生育水平提升、劳动力资源供给、扩大内需、促进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资源。对于人口持续流失的城市和地区,要缩减城市空间和产业发展规划,以人均指标的提升替代规模扩张指标。县城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城乡协调发展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枢纽,要做好人口、空间、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规划、建设和供给。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作者:周海旺

  (上观新闻)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2023·中国西藏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

      中新社北京5月23日电 5月23日,“2023·中国西藏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出席开幕式,宣读习近平主席贺信并发表主旨演讲。  中外嘉宾认为,习近平主席的贺信充分肯定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就以中国式现代化让各族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提出新...

    时间:05-23
  • 秦刚会见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

      中新社北京5月23日电 5月23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在北京会见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  秦刚表示,中国坚定奉行自卫防御的核战略,坚定致力于维护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为基石的国际核不扩散体系,坚定支持和平利用核能事业,坚定加强本国核安全,支持核安全国际合作。中方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

    时间:05-23
  • 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开馆

      中新社北京5月23日电 (记者 应妮)记者23日从中国文化和旅游部获悉,威尼斯当地时间5月22日,第18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展览迎来了开馆活动。来自策展团队、承办方、支持方等各方代表及参展建筑师、艺术家等欢聚一堂,共同庆祝中国国家馆开馆。  中国国家馆策展人阮昕在发言中介绍,中国馆...

    时间:05-23
  • 让中国民主可观可感 外籍人士体验全过程人民民主

      中新网杭州5月23日电(郭其钰 鲍梦妮)“来到浙江经商二十年,我以往参加的都是商务经贸类的交流活动,这是第一次走进人大,了解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5月23日在杭州举行的“在浙外籍人士走进人大”活动中,来自印度的尼罗斯实地体验了中国式民主。  中国的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

    时间:05-23
  • 培育机制持续完善 北京已有8家“类博物馆”挂牌开放

      中新网北京5月23日电 (记者 徐婧)记者23日从北京市文物局获悉,经过培育和专家验收,半壁店村史馆和北京宏音斋笙文化博物馆两家“类博物馆”达到开放要求,当日挂牌开放。至此,北京已有8家“类博物馆”挂牌。  位于朝阳区的半壁店村史馆占地面积932平方米,共有藏品486件(套),馆内设置了序厅、千年古村...

    时间:05-23
  • 应勇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终审法院首席法官张举能

      中新社北京5月23日电 (记者 张素)23日,国家首席大检察官、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应勇在北京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终审法院首席法官张举能一行。  应勇说,近年来,在中央政府坚强领导下,香港始终在法治轨道上维护秩序、防控疫情、纾解民困、恢复经济,推动香港从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香港法院...

    时间:05-23
  • 中外人士:习近平贺信为西藏高质量发展提出更新更高要求

      中新社北京5月23日电 (朱贺 杨程晨 曾静宁)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3日向“2023·中国西藏发展论坛”发来贺信。多位与会代表注意到贺信中关于西藏“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内容,他们对中新社记者表示,这表明中央对西藏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  习近平在贺信中强调,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

    时间:05-23
  • 青海新建成高标准农田149万余亩

      中新网青海刚察5月23日电 (记者 李江宁)记者23日从青海省农业农村厅获悉,截至2022年底,青海全省累计投入28.65亿元,新建成高标准农田149.47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5.61万亩。  近年来,青海省始终把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首要目标,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水利设施、田间道...

    时间:05-23
  • 李强向中俄商务论坛致贺信

      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新闻联播):国务院总理李强5月23日向中俄商务论坛致贺信。  李强表示,今年3月,习近平主席对俄罗斯成功进行国事访问,同普京总统共同擘画双边关系新蓝图。本次论坛是落实两国元首共识的重要举措。中国愿同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世界各国加强互利合作,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高质量共建“一...

    时间:05-23
  • 全国妇联等10部门下发通知部署开展2023年“六一”庆祝活动

      中新网北京5月23日电 (记者 余湛奕)记者23日从全国妇联获悉,“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到来,全国妇联、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民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关工委等10部门近日联合下发通知,对各地各有关部门以落实立德...

    时间:05-23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