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践行大食物观 森林“粮库”让中国饭碗更“丰盛”

2023-05-17 17:00:58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打造森林“粮库” 让中国饭碗更“丰盛”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达24.02%,森林面积达2.31亿公顷,丰富的森林资源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森林食品。森林作为“粮库”,是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饭碗提供了更“丰盛”的食品。

  据中国林业和草原统计年鉴数据,2014年我国森林食品产量为1.54亿吨,需求量1.51亿吨。到2020年,我国森林食品产量增至1.94亿吨,需求量1.91亿吨。从需求结构上看,我国森林食品消费较大的领域主要是水果及干果,需求占比约为66.5%,此外为茶及其他饮料、林产品采集、森林药材等。

  北京林业大学国家林草经贸研究院院长 程宝栋:森林“粮库”的“粮”是一个宽口径的概念,不再是传统粮食,更准确地理解,应该是“食物”,森林提供的食物种类主要包括木本粮食、木本油料、菌菇类、蔬菜类等,森林灌木丛中的动物还给人们提供肉食和动物蛋白。

  森林植物一般为多年生,一次种植,可多年受益。如油茶从栽种到开始结果一般只要3年至5年,而受益期长达50年至60年,甚至更长。实行科学管理、合理经营,将会长期有收获。同时,森林植物栽培成本低,效益高,市场竞争力强。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森林食品市场规模逐年稳步增长,2020年达2.92万亿元,同比上升4.66%,发展态势良好。

  森林“粮库”丰富食物种类 助农增收

  经济林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食物等非木质林产品的重要生产者,国家林草局最新统计就显示,目前全国经济林种植面积6.71亿亩,经济林年产量2.09亿吨,产值1.59万亿元。经济林分布范围广,覆盖全国县级行政区总数的84.4%,从业人口达9094万人。

  经济林中,有不少植物的果实、种子、根等,都可以为人类直接提供食物,这些食物不仅丰富了老百姓的餐桌,也充实了当地村民的钱袋子。

  总台央视记者 施韶宇:这里是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化成镇奎星楼村的核桃园,那我身旁就是核桃树,像这样的一亩核桃林,核桃的产量能达到五六百斤。

  村里核桃园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合作社的社员,靠种核桃,年收入最高的有8000多元,最低的也有3000多元。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林业局生态保护修复股股长岳映强:像核桃这种木本经济林,我们全区有近2万亩,老百姓在这块的收入是十分稳定的。我们局里专门成立了技术团队,解决像核桃这种炭疽病、黑斑病,进行技术指导。

  在福建罗源下湖村,眼下正是桃树保果的关键时期,村民正在给桃树施肥浇水。为了开发荒山、帮助村民增收,村里引进水蜜桃产业,在山上开垦出500多亩桃园。

  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下湖村第一书记 林军:到今年7月份桃子就能够成熟采摘了,今年我们还采用了线上认养、现场销售等多种模式,村里还配套发展了民宿,举办了桃花节,桃树成了我们村的致富树。

  森林“粮库” 蕴藏丰富间接食物资源

  森林生态系统植物资源丰富。从供给食物的视角,这些森林资源,还提供了丰富的间接食物。我们继续一起了解。

  总台央视记者 施韶宇:这里是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的渔溪镇,这里丰富的植物资源,为土鸡等家禽提供了优质的饲料,使这些生态天然的土鸡成为市场的抢手货。

  巴中市恩阳区渔溪镇镇长 朱海峰:经测算,我们全镇8.4万余亩森林资源通过采取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的途径,带动了全镇3000余户、10000余人发展林下经济,人均年增收达4000元以上。

  在河南内乡湍东镇,群山环抱中,一个个蜂箱遍布沟谷林间,蜂进蜂出,一片忙碌。当地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成立蜂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森林养蜂,产品涉及蜂蜜、蜂王浆、蜂胶等,年销售额2000多万元。

  通过森林获取食物,还具有特别的优势。

  北京林业大学国家林草经贸研究院院长 程宝栋:森林供给食物不占用基本农田,不与农争地,就更凸显出了它的优势。

  树立大食物观 助推森林“粮库”发展

  专家指出,“大食物观”的提出,具有标志性意义。这是我国在保障粮食安全新形势下作出的重大战略布局,为森林“粮库”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客观来看,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森林中多种多样的动物、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中所含有的多种可食用的营养成分还没有被认识、开发出来。据统计,我国森林中仅木本植物就有8000多种。其中,目前被我们所开发利用的只是极少的一部分。

  北京林业大学国家林草经贸研究院院长 程宝栋:衡量森林“粮库”发展质量的标准应该锚定提供多少产品、创造多少价值,而不应该是种植了多少面积,改造了多少面积,也就是说,森林“粮库”的发展机遇能否抓住,其关键抓手应该从投入端转向产出端,投入再多,产出不上去,就没法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发挥更大作用。

  专家指出,向森林要食物相当于为保障粮食安全拓展了一个新的领域。此外,从食物供给的角度考虑,森林作为生物多样性宝库,可以大力发展合成生物学技术,探索研发“人造蛋白”等新型食品,实现食品工业迭代升级,降低传统养殖业带来的环境资源压力。

  (央视新闻客户端 总台央视记者 梁丽娟 施韶宇 陈峰 董孝烽 巴中台)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联合声明(全文)

      应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邀请,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总统卡瑟姆若马尔特·托卡耶夫于2023年5月17日至19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  两国元首在亲切、友好、务实的氛围中举行会谈,高度评价建交31年来中哈关系发展成果,表示愿进一步提升中哈关系水平、深化各领域合作,并就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

    时间:05-17
  • 桂台陶艺交流“连亲”: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

      【港澳台专线】桂台陶艺交流“连亲”: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  中新社钦州5月17日电 (翟李强)“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正在广西参访的台湾花莲县秀林乡陶朴阁美学才艺发展协会理事长连美惠一边哼着歌,一边向记者介绍花莲陶瓷与广西钦州坭兴陶“连亲”的故事,她很开心再次来到广西“再续前缘”...

    时间:05-17
  • 中国全国滨湖度假最佳旅游目的地榜单发布

      中新社湖州5月17日电 (童笑雨)2023滨湖度假大会暨第二届长三角度假博览会17日在浙江湖州举行,“2023年全国滨湖度假最佳旅游目的地榜单”发布,浙江杭州千岛湖、西湖以及湖北武汉东湖、江苏扬州瘦西湖等10个中国滨湖旅游目的地榜上有名。  得天独厚的湖光山色,是发展旅游最宝贵的资源,大力发展滨湖...

    时间:05-17
  • 中美科学家联合研究:“海岸卫士”全球红树林生境破碎

      中新社长春5月17日电 (记者 郭佳)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获悉,中美两国科学家最新联合研究表明,全球红树林生境较为破碎,截至2020年,全球红树林斑块约有33.7万个,其中95%以上斑块的面积小于1平方千米。  红树林生长在海陆交界的生态过渡带上,有“海岸卫士”“海洋绿肺”的美...

    时间:05-17
  • 国际疫苗研究所首次在中国建立联合研究机构

      中新社天津5月17日电 (孙玲玲 蓝芳)记者17日从南开大学获悉,16日,“国际疫苗研究所南开联合研究中心规划和运营合作谅解备忘录”签约仪式在南开大学举行。这是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倡议成立的国际疫苗研究所首次在中国建立联合研究机构。  根据备忘录内容,双方将共建“国际疫苗研究所南开联合研究...

    时间:05-17
  • 2023中国—中东欧国家市长论坛:共倡绿色发展国际合作

      中新社宁波5月17日电 (项菁)2023中国—中东欧国家市长论坛17日在浙江宁波开幕,32个中国城市代表与22个中东欧国家城市代表齐聚一堂,共倡绿色发展国际合作。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鄢东表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友好往来历史悠久,尤其是2012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建立以来,开启了双方地方合...

    时间:05-17
  • 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丨走进一座博物馆,寻根五千年中华文明

      位于山西最南端的运城,历史悠久,文脉厚重。5月1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运城博物馆,详细了解运城有关人类起源和中华文明早期历史发展等。他强调,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

    时间:05-17
  • 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 | 在这里,看见古老而奋进的中国

      黄河北来,奔腾东流。这里演绎着“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浪漫,书写了“千秋凭大禹,万里下昆仑”的豪情,更记录下“非有神祖作主宰,乃缘人力代天工”的奋斗。  山西运城,古称“河东”,在这里孕育的文明上承刀耕火种,下启伦理教化,走过汉风唐雨,历经宋韵元风,绽放出中华文明的一路光华。  16日下午,在前...

    时间:05-17
  • 习近平同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会谈

      中新社西安5月17日电 (记者 郭金超 黄钰钦)5月17日下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西安同来华出席中国—中亚峰会并进行国事访问的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会谈。  习近平指出,中哈是彼此值得信赖的好朋友、好兄弟、好伙伴。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哈萨克斯坦正在建设快速发...

    时间:05-17
  • 东盟青年:一朵茉莉花开出大产业 中国减贫经验值得学习

      【东盟专线】东盟青年:一朵茉莉花开出大产业 中国减贫经验值得学习  中新社南宁5月17日电 (陈秋霞)“中国乡村发展有很多创新做法,比如直播助农带货、农副产品加工等,横州市小小的茉莉花能开发出多样产品、衍生出多个产业,真的很新奇。”来自新加坡的青年陈琦韵17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5月15日...

    时间:05-17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