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东西问丨曹臻:中国“拉索”何以引领宇宙线研究国际前沿?

2023-05-16 19:58:0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成都5月16日电 题:中国“拉索”何以引领宇宙线研究国际前沿?

  ——专访“拉索”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曹臻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聚焦宇宙线起源“世纪之谜”、已经拉开“超高能伽马天文学”时代大幕的中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位于四川稻城海拔4410米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英文缩写LHAASO,中文昵称“拉索”),5月10日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正式迈入全面开放运行阶段。

  中国为什么要建设“拉索”、它有哪些特色与优势、将如何引领宇宙线研究国际前沿并开展国际合作、未来进一步发展有什么规划……“拉索”项目工程经理、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所)研究员曹臻近日在成都的天府宇宙线研究中心,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对备受瞩目的大科学装置“拉索”进行科普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中国为什么要建“拉索”?与国外同类装置相比,中国“拉索”有何特色与优势?

  曹臻:宇宙线携带着宇宙起源、天体演化、太阳活动及地球空间环境等重要科学信息,研究宇宙线及其起源是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途径。宇宙线自110年前发现研究至今,仍然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尚未形成一个“标准模型”完整地描述其起源、加速及星际空间传播的机制,宇宙线起源这一“世纪之谜”也被国际物理学界列为“新世纪11个科学问题”之一。

  对于由实验主导的宇宙线研究领域来说,需要新一代的探测器以前所未有的灵敏度来开创一个新的时代。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各国纷纷提出下一代伽马天文观测大科学装置计划:欧洲国家提出建造100多台切伦科夫望远镜组成的阵列(CTA)计划;美国选择了一条通过升级改造实现适度提升灵敏度的高海拔水切伦科夫探测器(HAWC)计划;中国则提出建设“拉索”的计划,正式参与这场全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发现比拼。

  作为中国自主提出并设计、建造的新一代伽马射线望远镜和宇宙线探测装置,“拉索”以探索高能宇宙线起源并开展相关高能辐射、天体演化以及暗物质分布等基础科学研究为核心目标,它占地面积约1.36平方公里,由5216个电磁粒子探测器和1188个缪子探测器构成的1平方公里地面簇射粒子探测器阵列、7.8万平方米的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18台广角切伦科夫望远镜等三大阵列组成,采用4种探测技术,可全方位、多变量地测量来自于高能天体的伽马射线和宇宙线。

  至于“拉索”的特色和优势,目前可以概括为在三个方向上达到世界领先,也就是创造出三项“世界之最”:世界上最灵敏的超高能伽马射线探测装置,意味着能看到最多的可能性和开展最精细的研究;世界上灵敏度最高的甚高能伽马射线源巡天普查望远镜,可对宇宙进行“普查”,找到更多的“源”;能量覆盖范围最宽的超高能宇宙线复合式立体测量系统,可对到达地球的宇宙线及粒子,做精细的区分并进行最宽广能谱的测量,从而对宇宙线相关问题进行非常充分的研究。

海拔4410米的大科学装置“拉索”。孙自法 摄

  中国“拉索”建成运行,正以前所未有的伽马射线探测灵敏度,将伽马天文的研究带入人类从未观测过的新波段,继“甚高能伽马射线天文学”活跃30年之后,开启并引领人类进入“超高能伽马射线天文学”时代。

  中新社记者:“拉索”从预研到立项建设再到建成运行,堪称“十多年磨一剑”,建设过程中突破了哪些关键技术?已取得哪些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

  曹臻:“拉索”项目建设完成多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首次在大视场成像切伦科夫望远镜中大规模使用新型硅光电管,改变了这类望远镜不能在月夜工作的传统观测模式,实现有效观测时间的成倍增长;二是发展适应4000米以上高海拔野外工况的大面积、多节点、高精度时钟同步技术,远距离同步精度提升到0.2纳秒,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三是采用中国国产20英寸超大型光电倍增管,并将时间响应提高了3倍;把观测阈能从3000亿电子伏降低到700亿电子伏,大大扩展了观测能力;四是在海量数据获取技术上取得显著进步,发展并实现“无触发”数据获取;采用特殊的数据筛选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无损压缩,实现实时数据传输。

  由于“拉索”前所未有的超高能伽马射线探测灵敏度和宽阔的视场,引起伽马天文研究的革命性变化,仅在初步运行期间就已取得多项突破性的重大科学成果:“拉索”在银河系内发现12个超高能伽马光源,也就是超高能宇宙加速器候选天体,并记录到人类观测到的最高能量光子,达到1.4 PeV(拍电子伏,1拍=1千万亿),开启了“超高能伽马天文学”时代;“拉索”还精确测定“标准烛光”蟹状星云的超高能段亮度,发现1拍电子伏伽马辐射,挑战理论极限。

  同时,“拉索”建设期间即开展观测,并实现科学成果持续产出,截至目前,基于“拉索”项目发表的期刊论文累计215篇、会议论文156篇。“拉索”另有多项重要研究成果论文已被学术期刊接收,将于发表后对外公布。

夜空下的大科学装置“拉索”。孙自法 摄

  中新社记者:“拉索”项目设立的国际合作组如何发挥作用?迄今已取得哪些重要国际合作成果?这一大科学装置怎样既推动中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又开放服务世界造福全人类?

  曹臻:“拉索”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国际合作项目,在宇宙线、粒子天体物理等领域被国际同行誉为科研“金矿”,实际上其观测数据面向全人类,并通过全人类的共同研究来实现破解宇宙线起源之谜的最终目标。因此我们一开始就设计了国际合作组这样一种传统的合作组织方式,希望把国际上关注并能进行“拉索”项目相关研究的科学家和科研团队,都吸引进来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另外,我们自己也不可能包揽一切做所有事情,国际团队参与合作是一个非常好的解决方案。

  当然,中外团队加入“拉索”国际合作组,也有一些必要的门槛设置来保证合作成效,其中就包括建立一个“能进能出”的评估机制,实现对国际合作组成员的动态优化调整。

  另一种国际合作方式是吸引国际优秀人才来华加入“拉索”团队,直接到中科院高能所、天府宇宙线研究中心工作。正如中国俗话所说“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由于“拉索”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国际科技人才特别是年轻科研人员现在已向“拉索”聚集,包括发出求职请求等。

  “拉索”项目还充分发挥中科院建制化研究的优势,面向世界全面开放共享。目前,已有28个天体物理研究机构成为“拉索”的国际合作组成员单位,利用“拉索”观测数据开展粒子天体物理研究,同时进行宇宙学、天文学、粒子物理学等众多领域基础研究。随着通过国家验收投入正式运行,“拉索”也将成为以中国为主、多国参与的国际宇宙线研究中心,并借助高海拔伽马天文、宇宙线的观测优势,成为独具特色、综合开放的科学研究平台。

  我们希望通过中国“拉索”引领国际合作,把深入开展宇宙线研究取得的成果,逐步变成认识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

  “拉索”已投入稳定的科学观测运行,正以超越上一代望远镜几十倍的超高能伽马射线探测灵敏度,雄踞世界之首,引领未来的伽马射线天文学研究的发展。相信在未来10年、20年内,全世界基于“拉索”观测数据开展分析研究,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都将为人类进一步理解、解释宇宙作出中国贡献。

大科学装置“拉索”布设的探测阵列。孙自法 摄 

  中新社记者:“拉索”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有哪些重要意义与深远影响?未来发展有何目标和规划?

  曹臻:“拉索”的初步观测结果已经刷新了纪录,新现象层出不穷,并正在不断创造奇迹,向人们展现宇宙神秘的细节,引发革命性的思考。令人惊叹的是,目前发现仅仅用到“拉索”设计能力的几十分之一,随着“拉索”统计性的积累,未来还会有许多重要的、划时代的发现。这也将使得“拉索”在宇宙线研究史上,扮演一个推开蕴藏着谜底的密室大门的重要角色,宇宙中一个个“拍电子伏加速器”好比是锁着谜底的“百宝箱”,已经呈现在“拉索”面前。我们将不懈努力探索每一个“拍电子伏加速器”的超高能伽马辐射机制和粒子加速机制,直到完全揭开宇宙线起源之谜。

  通过国家验收和全面开放运行后,“拉索”首要工作就是积累观测数据,确保未来10年、20年稳定运行,在此基础上组织科学团队开展深度科学研究,将“拉索”观测积累的纷繁复杂数据利用好、研究好,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科研人员在大科学装置“拉索”控制室工作。孙自法 摄

  “拉索”未来部署上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要加强“拉索”目前尚不具有的某些方面能力,这个投入相对比较少,因为大科学装置已经建成,可以提供很多支撑;二是“拉索”要扩展新的未知领域,比如中微子天文研究方向;三是积极参与在南半球建“拉索”的大型国际合作,因为南半球位置的天区能看到银河系的中心,而北半球看不到,在南半球建“拉索”,就可以扩展“拉索”视野,并将两者发现的重大科研成果进行检验和对比研究。国际“南天大视场伽马射线天文台”(SWGO)项目已向中国“拉索”发出邀请,我们也组建了“中国SWGO合作团队”。

大科学装置“拉索”布设的探测阵列。孙自法 摄

  总之,“拉索”让人类发现宇宙之旅来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绝不是可以停下来的高度。展望未来,我们要通过“拉索”团结中外宇宙线研究队伍,向着更高、更深、更难的科学目标前进。(完)

  受访者简介:

“拉索”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曹臻研究员。孙自法 摄

  曹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拉索”项目工程经理、首席科学家。曹臻研究员自1994年起活跃于中外宇宙线和伽马天文领域,参与多个国际知名宇宙线实验,领导和设计了多个大型实验及其探测装置,并实施了相关探测器的研制。

  曹臻研究员在科研历程中已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在国际专业刊物发表130多篇科学论文,总引用率超过5500次。他从2007年起任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常务委员,曾任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粒子天体物理委员会(C4)成员、粒子天体物理国际委员会(WG10)成员等。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国台办:民进党当局才是台海和平与稳定的“威胁”

    5月17日,国台办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马晓光就近期两岸热点问题回答记者提问。有记者提问:蔡英文日前称,大陆通过军演刻意升高对台“威胁”,影响“印太区域”稳定与和平。对此有何评论?发言人马晓光指出,这完全是颠倒黑白、倒果为因。正是民进党当局顽固坚持“台独”分裂立场,持续勾连外部势力进行谋“独”挑衅,不断...

    时间:05-17
  • 【光明时评】多措并举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

      【光明时评】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指出,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这一论断进一步凸显了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全面提升人口...

    时间:05-17
  • 以历史耐心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雄安样板

      夏木新荫,万物始茂。华北平原上,经过6年规划建设的雄安新区正绽放出勃勃生机,一座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雏形初步显现。在关键时间节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把舵定向:“建设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既不能心浮气躁,也不能等靠要,要踏实努力,久久为功。”既保持千年大计的定力,又要有只争朝夕的干劲,彰...

    时间:05-17
  • 把效力和活力结合起来(评论员观察)

      把效力和活力结合起来(评论员观察)  ——坚定信心,推动中国经济整体好转⑦  开局观大势,各项政策接续发力、效果显现,是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有力支撑  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不仅能为稳住经济大盘托底,也为广大经营主体带来真金白银的红利  内蒙古电力集团一季度开展...

    时间:05-17
  • 努力打造发展新高地——开局之年看亦庄

      三十而立再逢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今年第一季度几组数字让人振奋——  工业总产值占比达北京全市的2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8亿元,同比增长6.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82亿元,同比增长7.1%。  集成电路产业专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专班、生物技术和大健康产业专班、汽...

    时间:05-17
  • 焦点访谈丨重塑“黄金大通道”

      走高速公路,已经成为大家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30707万辆:这个数字是全国的高速路网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中的累计车流量。平均每天有6100多万辆机动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这个数字比疫情前2019年的“五一”假期增加了近20%。目前,针对巨大需求以及道路承压情况,在全国的高速公路网络中,有5000公里...

    时间:05-17
  • 全国夏收拉开序幕 夏收主要收什么?

      眼下,我国夏收已经拉开了序幕。夏收收什么?一是夏粮,二是夏油。夏粮和夏油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季,涉及百姓的口粮和“油瓶子”。夏粮主要包括夏收的谷物、豆类和薯类。其中夏收谷物主要包括小麦、大麦、燕麦、荞麦等。作为重要口粮,小麦产量占夏粮产量的九成以上。  浙江金华:10万余亩小麦喜获丰收...

    时间:05-17
  • 空地协同锻造侦察利刃

      海军陆战队某旅——  空地协同锻造侦察利刃  “前方发现‘敌’防空雷达!”夏日某训练场,海军陆战队某旅联合航空兵某部展开战术协同演练。接到通报后,直升机快速抵达某地域低空悬停,该旅武装侦察连连长杨玉带领队员实施索降,对“敌”要点目标进行渗透破袭。  “空地协同快速抵达战场,可以达到出...

    时间:05-17
  • 联合国报告预测中国今年经济增长率为5.3%

      《2023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年中报告预测中国今年经济增长率为5.3%  当地时间16日,联合国发布《2023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年中报告,该报告将中国2023年的经济增长预测从此前的4.8%上调至5.3%。  根据联合国的报告,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将增长2.3%,比1月份发布的上一份报告上调了0.4个百分点。...

    时间:05-17
  • 习近平对一艘中国籍远洋渔船在印度洋中部海域倾覆作出重要指示

      5月16日凌晨3时许,蓬莱京鲁渔业有限公司所属中国籍远洋渔船“鲁蓬远渔028”在印度洋中部海域倾覆,船上39人失联,其中中国籍船员17人、印尼籍17人、菲律宾籍5人。截至目前,暂未发现失联人员,搜救工作正在进行中。  事故发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农业农村部、...

    时间:05-17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