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吨粮田该如何创建——黑龙江提升粮食产能调查

2023-05-15 06:24:36

来源:经济日报

  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保粮食生产能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围绕粮食生产作出系列部署,首次提出“开展吨粮田创建”。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但受自然条件、种质资源、农业技术等多重因素影响,粮食产能越往上走难度越大。高点之上,如何实现粮食产能新跃升?吨粮田该如何创建?春耕时节,记者来到农业大省黑龙江,探寻当地提升粮食产能的实践。

  实现粮食增产,确保粮食稳定供应,是当前保障粮食安全面临的重要课题。所谓“吨粮田”,就是年粮食亩产达到2000斤的农田。创建吨粮田是提高粮食单产的重要举措之一,近年来一些地方已经在推动吨粮田创建,且取得了不错成效。

  4月下旬以来,黑龙江天气转暖,春耕生产拉开大幕。在南方地区,粮食生产一年两熟、三熟,不少地块能够实现“吨粮田”甚至“吨半粮田”。但对于粮食生产大省黑龙江而言,由于积温不足,粮食生产一年一熟,创建吨粮田的难度要高于南方地区。记者了解到,黑龙江的吨粮田主要出现在玉米地块中。同时,当地的吨粮田并非按标准水的干粮计算,而是按30个水的潮粮计算。即便如此,大田农业能够一亩产2000斤玉米潮粮,仍是好年景难得的大丰收。

  不难看出,开展吨粮田创建,提升粮食产能关键要在耕地保护、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等方面多措并举,实现粮田变良田,从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保护利用好黑土地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创建吨粮田,挖掘现有耕地潜力,让有限的土地多产粮、产好粮,就要把耕地保护放在首位。在东北地区创建吨粮田,要保护利用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

  黑龙江地处东北黑土核心区,典型黑土耕地面积达1.56亿亩,占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的56.1%。“近年来,黑土地‘变瘦变薄变硬’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在东北地区创建吨粮田,关键要把黑土地保护好。”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张兴义告诉记者。

  2022年,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粮食总产量1552.6亿斤、占全国11.3%,连续13年居全国首位。这背后离不开黑土地保护发挥的重要作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研究员钱春荣认为,在东北地区推进吨粮田建设,一方面要改造提升中低产田,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快侵蚀沟治理,防止侵蚀沟破坏良田。

  侵蚀沟是黑土地的“伤疤”。侵蚀沟损毁耕地,会导致耕地破碎化、耕层变薄、地力下降。目前,东北地区侵蚀沟仍呈加剧发展趋势,毁损耕地面积仍在扩大,威胁粮食安全。“黑土‘变瘦变薄变硬’影响粮食产量,而侵蚀沟直接破坏耕地,因此治理侵蚀沟是黑土地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张兴义说。

  在绥化市海伦市前进镇光荣村,记者看到,高标准农田建设沟渠相连、田间道路宽阔,一条条侵蚀沟通过多套技术集成应用,正得到有效治理,复垦后土地实现连片经营,大型农机具再也不用对侵蚀沟望而却步,既降低了耕作成本,也提高了生产效率。

  光荣村侵蚀沟治理采用的是张兴义团队研发的沟毁耕地秸秆填埋复垦修复技术。“我们先把打捆的秸秆投入侵蚀沟内,把侵蚀沟垫高,同时在沟底布设暗管,并间隔增设渗井。水流会沿渗井垂直入渗,变侵蚀沟地表径流为地下暗流。”张兴义说,东北地区侵蚀沟治理数量多,必须考虑成本问题,通过秸秆填埋就地取材,可以节省成本,还能让侵蚀沟地块重新实现连片经营,有利于提升粮食产量。

  针对黑土地保护,黑龙江提出了新目标:到2025年,全省累计建成集中连片、节水高效、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1.1085亿亩,累计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145万亩;完成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76万平方公里,治理侵蚀沟5621条。此外,实施“5+2”田长制,因地制宜推广黑土地保护利用“龙江模式”“三江模式”,重点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扩大黑土地保护面积。到2025年,全省黑土地保护面积达到5600万亩。

  生产链条协同发力

  从时间上看,耕地保护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那么如何在短期内有效创建吨粮田,提升粮食产能,让有限的土地多产粮?要从农业生产全链条发力,通过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的有机融合,提高粮食生产规模化、智能化、机械化、集约化水平,从“经验种田”向“科技种田”转变,改变“靠天吃饭”现状,让农业插上科技翅膀,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这两年丰收,水稻亩产能达到1400斤。但黑龙江纬度高、积温低,水稻要实现吨粮的难度较大。”作为绥化市绥棱县上集镇宝田村的种田“老把式”,50多岁的刘军常年和土地、粮食打交道,经验丰富。在他看来,种地投入和产出成正比,要想把地种好,就要保证农业生产耕、种、管、收各个环节不掉链子。

  “这两年水稻收益低于玉米,不少农民开始‘水改旱’,但旱田流转价格因为玉米丰产丰收而水涨船高,农民种地成本逐年上涨,不太舍得投入,势必会影响粮食产量。”刘军说,稳定地价和稳定粮价同样重要,否则会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

  为了帮助农民种田从“靠经验”向“靠科技”转变,宝田村建起了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示范区内新建了智能浸种催芽车间,相比过去农民在传统土炕上催芽,大幅提升了出芽率,保证芽齐芽壮,以确保后期产量。在智能浸种催芽车间不远处,200多座育秧大棚里,秧苗长势喜人。

  “我们采用标准秧盘,你看苗长得又齐又壮。5月中旬气温回暖达到插秧要求,就能够大面积插秧了。”宝田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康树军指着眼前的秧苗说,标准秧盘起秧时更便捷,用插秧机提升了效率。合作社还拥有各类大型机械30多台(套),服务于全村农业生产,应对农村劳动力减少、人力成本抬升的难题。

  与绥棱县相邻的庆安县,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庆安大米”的种植地,今年水稻种植面积近150万亩。在庆安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的田间地头,能看到高清摄像头、小型气象站、温湿度传感器等农业物联网系统的前端设备。通过终端数据平台,技术人员可以获得耕地信息、土壤信息、气象信息等数据,实现农业生产全程监控、数据记录分析等功能。

  “我们推广应用水稻超早钵育、钵体摆栽、稻鸭共育、节水控灌、无人机绿色防控等技术,集成推广无人机施肥、植保立体化生产管理模式,结合植保监测、农业物联网,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标准。”庆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范军说。

  推广应用先进技术

  创建吨粮田,要因地制宜采用先进技术。地处松嫩平原西部风沙干旱地区的北大荒集团齐齐哈尔分公司,今年把推广应用无膜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作为提升粮食产能的重要举措。

  4月下旬,地处黑龙江第一积温带的泰来农场率先开始玉米大面积播种。与以往不同的是,大型播种机在播种的同时,将一条条黑色的滴管埋在了距离地面2厘米至3厘米的浅土层中,覆土镇压一气呵成。这条黑色的滴灌带将伴随玉米整个生育期,在拔节、抽雄吐丝、灌浆等关键时期,及时为玉米提供水分和养料。

  “玉米大垄无膜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能让我们播种后第一时间对种子进行给水,保证芽齐、芽壮、出苗一致,不仅省工省时,还能提高肥效的利用率,为玉米稳产增产、创建吨粮田提供可靠保障。”北大荒集团齐齐哈尔分公司泰来农场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赵忠忱说。

  2021年,无膜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首先在绿色草原牧场小范围试验,玉米产量就达到每亩819.77公斤,是该场类似条件地块近年来常产的近1.26倍。2022年,北大荒集团齐齐哈尔分公司将滴灌面积扩大到3.6万亩,并有针对性设置不同区域的滴灌标准化示范田布点,泰来农场玉米滴灌示范田每亩实收1120公斤,实现了玉米吨粮田。

  当地种植户常说,“遇到春旱扒层皮,刨坑、坐水、保苗,春旱烤的是苗,熬的是人”。每一粒播进地里的种子都可能遭遇伏旱和大风高温天气,遇到这种自然条件,粮食想稳产都难。为把“旱帽子”摘掉,实现旱地突围,无膜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引入,成为破解旱田增产增收难题的重要举措。

  两年来滴灌示范地块的增产效果,让当地种植户看到了先进技术的优势。相较传统的灌溉方式,无膜浅埋滴灌技术能更加有效地调节土壤的水分和养分,不存在膜下滴灌的地膜回收难、白色污染重等问题,同时也让本区域玉米产量得到大幅提升,单产可提高200公斤至300公斤,保障本地区玉米的稳产高产。

  “我们这里比较干旱,灌溉条件有限,不容易出苗,而且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应用了新技术好多了,滴灌管铺好后,能及时给水给肥,还降低了成本,种地更省心,效益也增加了。”泰来农场种植户刘岩峰说。

  今年,齐齐哈尔分公司将推广滴灌13万亩,通过提升农机环节作业质量,强化农时农事方面管理,引导种植者、土地经营者转变旱田粗放管理观念,提升农业标准,实现滴灌地块平均亩产提高15%以上,将会有更多地块实现创建玉米吨粮田的目标。

  转换生产经营方式

  创建吨粮田,不仅需要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技全方位发力,更要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实现变革。通过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让小农户融入现代大农业,改变传统小农生产方式,实现有限的土地多产粮、产好粮。

  记者来到绥棱县克音河乡九井村,这个户籍人口1700多人的村子,留守人口只有300多人,面临农村空心化、劳动力老龄化问题。农忙时节种地难、种地收入低等问题曾困扰着村子。如何让地有人种、种得好?

  “村里人大多数外出务工,闲置土地以前都是流转出去,每垧地流转费用约1.3万元。现在通过土地托管,合作社负责全村土地耕种管收全过程的生产经营,到年底集中分红。去年,村民每垧地分红2.2万元,相比自己种地和把土地流转出去都要多挣钱。”九井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监事冯喜文告诉记者,合作社雇佣年富力强的农机手生产,比一家一户单打独斗提高了生产效率。土地托管后,农民还能抽身从事其他工作

  据测算,通过统一整地、统一供种、统一耕作、统一施肥、统一用药、统一管理、统一销售、集中分配等模式,每亩可降低种植成本70元左右。由于规模经营,大型机械不跑空车,每亩可节约成本15元左右。通过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技集约配套,有效促进粮食增产。

  “到2022年末,全村粮食产量、托管面积实现四连增。大豆最高每垧产达到8300斤,玉米最高每垧产达到3.2万斤,土地托管1.2万亩,基本上实现了整村土地托管。”九井村党支部书记蒋庆财说。

  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国家队”,北大荒集团积极将垦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移植到地方,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2022年,北大荒集团北安分公司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491万亩,辐射11个县(市),增产粮食1.72亿斤,有力带动了农村农业生产发展

  “创建吨粮田,要在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种植上发力。”北大荒集团北安分公司农业发展部总经理迟宏伟说,北安分公司将多年积累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标准进行总结、提炼,构建了一整套科学、完整、高效的农业生产科技体系。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打破了垦区和地方的行政、地域界限,有力推进区域农业一体化发展,新技术、新措施、新模式得以广泛推广应用,有效提升粮食产能。

  创建吨粮田,提高粮食产能,小农生产方式亟待转变,需加快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通过优化土地、人才、科技等要素配置,实现农业生产效益提升、推动农业转型升级。黑龙江提出,到2025年将发展示范家庭农场2万个,省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150个,农业生产全程托管服务面积达到6000万亩。

  “黑龙江将全力实施千万吨粮食增产计划,为全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提供强有力支撑。”黑龙江省委书记许勤表示,黑龙江将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努力在农业强国建设中率先突破、作出示范、当好排头兵。

  吴 浩(来源:经济日报)

  吴 浩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中方:美国内毒品泛滥问题根源在美国自身,美方理应停止甩锅推责

      中新网北京5月15日电 (记者 张素)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5月15日主持例行记者会。  有记者提问:据报道,美国参议员约翰·肯尼迪对墨西哥发表侮辱性言论,称“墨西哥失去美国支持‘只会住在帐篷里,吃猫粮罐头’”,并在参议院关于芬太尼的听证会上要求美国出动军队打击墨毒品贩运。对此,墨外长埃布拉...

    时间:05-15
  • 习近平将同厄立特里亚总统伊萨亚斯举行会谈

      独家视频丨习近平将同厄立特里亚总统伊萨亚斯举行会谈  5月15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在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厄立特里亚总统伊萨亚斯举行会谈。...

    时间:05-15
  • 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23年3月30日)习近平  今天,我们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题举行集体学习,目的是发挥示范作用,推动全党在主题教育中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牢思想理论基础。  这里,我围绕开展主题教育强调几点。  第一,学习贯彻新时...

    时间:05-15
  • 中方回应加拿大官员涉华言论: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海外警察站”

      中新网北京5月15日电 (记者 张素)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5月15日主持例行记者会。会上,有记者就加拿大官员所谓“中国警察站”的言论进行提问。  汪文斌:我们已经多次就相关的论调表明了立场,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海外警察站”。有关机构从事的活动,是协助新冠疫情期间无法回国的中国公民办理中国...

    时间:05-15
  • 中方呼吁缔约国共同维护《禁止化学武器公约》权威

      中新网北京5月15日电 (记者 张素 李京泽)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5月15日主持例行记者会。  有记者提问:今天,《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第五次审议大会在荷兰海牙召开。中方对大会有何期待?  汪文斌:此次大会将全面审议《禁止化学武器公约》执行情况,并规划未来五年的工作重点,对加强全球安全治理、...

    时间:05-15
  • 秦刚会见匈牙利外长西雅尔多

      中新社北京5月15日电 5月15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在北京会见来华参加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的匈牙利外长西雅尔多。  秦刚表示,中匈是经得起考验的好朋友、好伙伴。近年来,在习近平主席和欧尔班总理的共同引领下,两国关系跨入历史最好时期。中方愿继续从战略高度、长远角度谋划双边关系,同匈...

    时间:05-15
  •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舰艇和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将赴马来西亚参加兰卡威国际海事和航空展

      中新社北京5月15日电 据中国国防部网站15日消息,应主办方邀请,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驱逐舰湛江舰及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将分别赴马来西亚,参加于5月23日至27日举行的第十六届兰卡威国际海事和航空展。(完)...

    时间:05-15
  •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种子的“芯”愿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习近平总书记对种业振兴念兹在兹,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为种业改革发展指明方向。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小小的种子,连着“国之大者”。创新求变、攻坚克难、保护...

    时间:05-15
  • 中方:“经济胁迫”这顶帽子毫无疑问是美国最配戴,日方对此应该有深切体会

      中新网北京5月15日电 (记者 张素)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5月15日主持例行记者会。  有记者提问:据报道,知情人士称,七国集团(G7)广岛峰会或将发表有关“经济安保”的附属声明,强调反制“经济胁迫”,维护供应链韧性并实现公平竞争,并在半导体、关键矿物等领域摆脱对中国依赖。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

    时间:05-15
  • 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学术随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需要从人类文明演进、世界现...

    时间:05-15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