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保障——聚焦我国防灾减灾救灾新进展

2023-05-13 18:16:17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5月12日电 题: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保障——聚焦我国防灾减灾救灾新进展

  新华社记者

  5月12日,四川汶川。

  “同学们,排好队,准备领书了!”映秀小学的大操场上,校长何林向同学们喊道。

  给全校300多名学生准备的新书,是何林带着几位骨干教师用三个月时间编写的安全手册,里面包含了防震减灾等13个方面内容。

  15年前的这一天,一场里氏8.0级的大地震几乎将这里摧毁。2011年,映秀小学新的教学楼、学生宿舍竣工,采用了新型抗震材料和结构。学校还安装了地震预警设备,常态化开展地震应急自救演练。如今在映秀小学,跑熟应急撤离路线几乎成为每个学生的“肌肉记忆”。

  映秀小学之变,折射出中国防灾减灾救灾之进。

  地震、暴雨、洪涝、泥石流……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关系国计民生,要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这是一次罕见的“一夜双震”——

  2021年5月22日凌晨,应急管理部指挥大厅灯火通明。针对21日晚间云南漾濞6.4级地震调度刚刚结束,此时又一条消息传来——2时4分,青海玛多县发生7.4级地震。新的紧急调度旋即开始,多路救援队伍星夜驰援,两支应急管理部工作组于凌晨乘飞机直奔震区。

  处置科学、高效运转,源自体制机制法制不断健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从37个增加到44个;《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地方防震减灾救灾体制机制的意见》出台,指导地方健全机构,落实主体责任。

  2018年,整合11个部门13项职能的应急管理部挂牌成立,新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下,统与分、防与救的关系得到更好理顺,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综合优势、相关部门专业优势,形成更强合力、更优效能。

  ……

  应急管理部部长王祥喜不久前表示,2018年以来,各种自然灾害年均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和前五年均值相比下降54.3%。

  这是一组“关口前移”的“第一次”——

  第一次摸清了全国森林可燃物载量的“家底”;第一次全面摸清全国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的“家底”,城乡房屋建筑第一次有了“数字身份证”;第一次开展并形成了覆盖“全国—省—市—县—乡镇—社区村—家户”的政府、社会、基层、家庭等全国综合减灾能力调查数据集……

  始于2020年的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基本摸清了全国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了重点地区抗灾能力,彰显了防灾减灾救灾理念之变。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教授游志斌认为,在“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这一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引领下,我国部署实施一系列“关口前移”的重要举措,有效提高了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更好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这是一幕一切为了生命的“攀爬”——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救援队伍紧握绳索攀爬过江、抬着老乡踏过树枝“桥梁”,呈现新时代的“飞夺泸定桥”。

  震后4小时,救援突击队进入第一个“断路、断网、断电、断水”的“四断孤岛村”;震后32小时,各方救援力量全线进入12个“四断孤岛村”。地震发生后48小时内,完成整个震区第一轮面上搜救任务,72小时内,完成第二轮深度搜救任务。

  抢抓72小时救援黄金期,应急救援能力至关重要。

  不断增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主力军、国家队作用,组建113支重型和291支轻型地震专业救援队;基本建成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实现灾后12小时内快速运抵灾区;初步形成“天空地”一体应急通信保障系统……

  从队伍建设到物资保障,再到科技支撑,一系列指标显示我国应急救援能力不断提升,以有效救援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当前,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取得一系列新进展,但在全球气候变化、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等背景下,自然灾害风险呈现出新情况、新特点,有效防范应对新风险面临更大挑战。国家减灾委员会秘书长郑国光认为,要持续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构建常态化风险普查评估制度,推动风险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变;加强科普宣传教育,提升全社会预防灾害风险意识。(记者刘夏村、王曦、叶昊鸣、张海磊)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温州大学迎90周年校庆

      中新网温州5月14日电 (记者 门睿)温州大学办学90周年纪念大会5月13日在温州大学育英大礼堂举行。  浙江省委常委、温州市委书记刘小涛在致辞中表示,迈上新征程,希望温州大学坚定不移走前列、攀高峰、当标兵、探新路,提升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水平,参与温州区域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推动“产城...

    时间:05-14
  • 热解读|总书记考察雄安新区,再提“人民之城”

      一条高铁联通两座城市。乘坐京雄城际铁路列车从北京西站出发,经过50多分钟的风驰电掣,就能到达河北省雄安新区。“人民城市”理念再次得到深化和升华。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天,总书记沿上海滨江栈桥步行察看黄浦江两岸风貌,站...

    时间:05-14
  • 中国-中亚峰会 | 数说中国-中亚交往合作

      中国-中亚峰会将于5月18日至19日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主持峰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五国总统将应邀与会。  中国同中亚国家是友好邻邦和全面战略伙伴。建交31年来,双方相互尊重、睦邻友好、同舟共济、互利共赢,是名副其实的好邻居、...

    时间:05-14
  • 两岸学者福建漳州切磋诗艺 台胞称“面对面交流很温暖”

      中新网漳州5月14日电 (廖珍妹)13日晚,以“同声同文 诗必有教”为主题的2023年闽南诗歌节开幕式暨诗歌朗诵会,在福建漳州闽南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台湾的专家学者以及闽南地区的学校师生们以诗会友,切磋诗艺,深入交流,共同推进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和发展。2023年闽南诗歌节开幕式暨诗歌朗诵会现场。 闽南...

    时间:05-14
  • “从0到1”,上海这个“特区”不简单!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从0到1”,上海这个“特区”不简单!  中新网上海5月14日电 (记者 庞无忌 刘文文)谈及基础研究,许多专家都曾提醒:“要坐住坐稳冷板凳”。其原因在于基础研究耗时长、风险高、难度大。  但基础研究又极其重要。从历史上来看,真正的产业的转型和发展都是由基础科学的突破引起的...

    时间:05-14
  • 【地评线】中安时评:真抓实干,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

      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雄安新区考察,深入雄安新区的高铁站、社区、建设工地等,就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进行调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好雄安新区,重要的是衔接好安居和乐业,让群众住得稳、过得安、有奔头。这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也指引着全体党...

    时间:05-14
  • 心有所信 方能行远(青春之声)

      “看完预告片,说说《望道》这部电影的关键词”“近代仁人志士为民族复兴做过哪些尝试”“陈望道本名陈融,这样改名有什么寓意”……今年“五四”青年节之际,上海市同济初级中学迎来一堂别开生面的课:复旦大学“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结合正在上映的电影,为入团积极分子讲...

    时间:05-14
  • 时政微观察丨在这个港口,总书记为何关注能源安全?

      渤海畔,黄骅港,沧海潮涌。  5月11日,正在河北沧州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骅港,了解煤炭港区生产经营及发展规划等情况。  26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不毛之地。零星几个小渔村的渔民,在这片土地上艰难谋生。党中央决定建设国家西煤东运第二大通道的战略决策让其迎来历史性的转机——作为陕西、内蒙古...

    时间:05-14
  • 谱写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新篇章(聚焦中国—中亚峰会)

      5月18日至19日,中国—中亚峰会将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这是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1年来,六国元首首次以实体形式举办峰会,在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本报记者在中亚国家采访时感受到,各界人士热切期待中国—中亚峰会的举行,相信此次峰会将赓续友谊,推进...

    时间:05-14
  • “促进更多合作项目落地生根”

      “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将助力中亚五国与中国共同把握发展机遇,释放地区发展潜能。”《哈萨克斯坦实业报》总编辑谢里克·科尔茹姆巴耶夫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科尔茹姆巴耶夫表示,哈中建交31年来,两国不断加强政治互信、深化经贸合作、扩大人文交流,为两国...

    时间:05-14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