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这就是祖国,你永远可以相信她——中国政府自苏丹撤离中国公民纪实

2023-05-07 07:09:51

来源:人民日报

  这就是祖国,你永远可以相信她

  ——中国政府自苏丹撤离中国公民纪实

  任 怀

  4月中旬苏丹发生武装冲突以来,在苏丹特别是首都喀土穆地区,中国公民和机构面临极大安全风险。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在苏丹中国公民和机构安全保护作出重要指示。外交部牵头,军队、各部门、地方人民政府、中资企业和驻外使领馆联动,安排大巴、军舰、油轮、飞机等紧密衔接,通过5条路线将1500余名同胞安全撤出战火纷飞的苏丹,同时协助撤离了来自8个国家的231名外籍人员,在15个昼夜里演绎了一场现实版“万里归途”,用行动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彰显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的实际成效。

  4月29日上午10时03分,首架自苏丹撤离中国公民的临时航班自沙特吉达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43名中国公民平安回到祖国怀抱。多名同胞快步走出机舱、走下廊桥,张开双臂与翘首以盼的亲人紧紧拥抱在一起,泪流满面。重逢的喜悦、脱险的激动、回家的温暖,以及身为中国人的自豪,都浓缩成一句“祖国万岁”。5000多万网民在线观看了有关直播画面,纷纷赞叹祖国的强大和担当,国威军威得到彰显,感慨“有一种安全叫祖国接你回家”。

  紧急行动起来

  加强就地保护与撤离准备

  4月15日,喀土穆多地突发武装冲突,枪声四起,响彻全城。外交部立即启动领事保护应急机制,多个司局组建工作专班,领事保护中心开展24小时值守,同步指导驻苏丹大使馆发布安全提醒、着手制定撤离预案。

  同日上午10时许,在领事保护中心指导下,驻苏丹大使馆紧急发出第一则安全提醒,周知在苏丹中国公民和机构保持高度警惕,避免外出,防范流弹。随着武装冲突很快扩散至多个城市,大使馆次日晚再次发出安全提醒,呼吁在苏丹中国公民和机构密切关注形势,加强安全防范。

  骤然紧张的形势给在苏丹同胞带来心理冲击,不时响起的枪炮声造成的不安和焦虑情绪逐渐蔓延。进入战时状态的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热线(12308),开始接到第一个来自在苏丹中国公民的电话求助。国家救援,逐渐成为人们心中的企盼。

  围绕就地保护与准备撤离,国家行动紧锣密鼓开展。外交部和驻苏丹大使馆连夜在北京和喀土穆分别做苏丹方面工作,力促加强对在苏丹中国公民和机构安全的保护;会同国资委、商务部加强指导驻当地央企、国企,组建内部联防队伍、搭建联保防护网、制定防范冲闯与通信中断预案,每日定时联系了解安全动态。

  与此同时,外交部紧急召开境外中国公民和机构安全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此后又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加强苏丹形势研判,研究制定就地保护和撤离预案;启动“领事登记”,实时汇总在苏丹中国公民信息,发动侨团、商会、学联和国内地方政府等,多渠道摸排在苏丹中国公民人数、分布;部署驻苏丹周边国家使领馆,着手研究将人员从陆路经周边撤出避险可行性。

  在国内外各方通力协作下,全力维护在苏丹人员和机构安全的同时,撤离“路线图”逐渐清晰起来。1500余人,以喀土穆为主、散居11个州,来自国内27个省区市,有企业员工、孔院老师、留学生,也有个体商户、媒体人员、援苏医疗队员,在苏丹领空关闭情势下,可以自喀土穆分别经苏丹本土海港和埃及、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南苏丹的口岸撤出。

  果断启动撤离

  四线并进实施接护

  4月21日,适逢开斋节。喀土穆经历多日交火,基础设施遭到较大程度破坏,通信、电力周期性中断,国际机场严重受损、无限期停运,在苏丹中国公民的安全焦虑和撤离意愿进一步增强。苏丹冲突双方宣布停火72小时,自21日上午6时起生效,实施撤离行动第一次出现了宝贵的“安全窗口期”。

  国内,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发出指令,开始撤离行动。国外,中国驻苏丹大使馆和驻周边国家使领馆纷纷行动起来。一则内容相似的领事提醒,几乎同一时间出现在驻埃及、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等国家大使馆网站上,提醒计划自行撤离赴上述国家的中国公民注意旅途安全、报备出行线路、选择有工作组接应的路线等。

  埃及。驻埃及大使馆迅速派出工作组考察位于埃苏边界的高斯陶勒口岸。第一批赶到边境口岸的工作人员发现,各国等候撤离人员众多,正常受理通道被堵死,于是逐一收集48名待撤离中方人员护照,对埃方关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争取到埃方开辟专用通道,集中办理出关手续。在20人遇签证贴纸数量不足、需等待次日办理的意外后,工作组再次通过交涉争取到埃方“特事特办”,先盖章出关、后补签证。

  埃塞俄比亚。驻埃塞俄比亚大使馆获悉将有38人自喀土穆往埃塞撤离后,当晚派出工作组奔赴800多公里外的米提玛口岸,一路护送撤离人员抵达离口岸最近、有飞首都航班的贡德尔市,协助补办证件、预定航班、安排送机。次日一早,再次驱车4个多小时返回口岸,迎接协助第二批、第三批共58人通关转移。

  厄立特里亚。驻厄立特里亚大使馆工作组在崎岖山路上行驶7小时抵达边境后,立即在厄苏边境线上搭建帐篷作为临时营地,确保从苏丹入境的每一名同胞能第一时间看到营地上空飘扬的五星红旗。在工作组大力协调下,厄移民局为中国公民开通“绿色通道”、专人办理,原本一整天都未必能办下来的通关手续,仅用2小时即办理完毕。

  南苏丹。驻南苏丹大使馆连续做该国外交部和有关部门工作,推动南苏丹方面在一天之内完成审批撤离中国公民入境许可手续,紧急为40多名中国同胞办理旅行证件,为135名自苏丹撤离公民安全进入南苏丹、早日回国提供了保障和便利。

  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分别安排联络员与各工作组密切沟通,不眠不休,即时掌握通关动态、指导应急处置、及时发布信息、协调驻苏丹大使馆配合行动。在国家有组织的接护下,300余名陆续通过陆路前往苏丹周边国家的中国公民,顺利通关、无一伤亡。

  接连突破难关

  打通陆海“生命通道”

  4月23日深夜,外交部赴苏丹工作组受命踏上征途,不少在苏丹的中国同胞也彻夜未眠。中国驻苏丹大使馆计划次日组织在喀土穆中国公民集中撤离的消息,让大家十分激动与期待。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综合研判安全形势,比较线路,经过反复“沙盘推演”,选定了陆海空联动撤离苏丹的主路线,先将人员从喀土穆以陆路转移至苏丹港,再从苏丹港以海路转运至沙特吉达,最后再从吉达通过航班接返回祖国。这条后来被事实证明的安全路线,在战局和战事影响下,仍坎坷不已、险象环生。

  从喀土穆撤出的前一天,外交部和驻苏丹大使馆再次专门就保障撤离队伍安全做苏丹方面工作。撤离当日,驻苏丹大使馆周边还能听见枪炮声。天蒙蒙亮时,大使馆全体工作人员已赶到撤离集合点,分别清点人员、核对名单、维持秩序、联络车辆等。到馆工作刚满3个月的老张是其中一员。负责实时汇总更新在苏丹中国公民信息的她,已连续几天夜以继日地在电话旁值守、记录、汇总。她一边对着手里的人员信息表招呼同胞登车,一边耐心地在电话中劝导尚有犹豫的同胞尽快撤离。厚重的防弹衣和沉甸甸的钢盔,与她略显瘦弱的身体似乎不太协调,却又格外衬托出几分淡定、坚毅和勃发的英气。

  在百般努力下,一支由6辆大巴、7辆轿车组成,载有306人的撤离车队终于出发。负责带队的,是使馆95后青年外交官、主管领事保护工作两年多的小宋。从喀土穆到苏丹港,需穿越冲突双方的交火区。车队刚出喀土穆,就被一处哨卡拦了下来。路障两旁的皮卡车上载有多名全副武装的当地士兵,手持油黑发亮的冲锋枪,一脸警惕地看着车队。在头车上的小宋迅速决断,一边周知出发前指定的后面各车车长,招呼同胞们务必保持冷静、不要轻举妄动,一边与对方沉着交涉——“这是中国的撤侨车队,我是负责组织撤离的中国外交官。车上只有中国公民以及他们的家人。请予放行。”几名士兵听到这儿凑着头嘀咕了一番,又将小宋的外交护照拿去一再翻看,终于同意放行。

  一路上,撤离车队先后经历了6道关卡,一次次被荷枪实弹的士兵拦下盘查,经过小宋一次次有理有利有节的交涉,一次次赢得理解、尊重并安全通过。长约940公里、车程14小时的撤离路,整支队伍多走了几个小时,但没有一名同胞掉队。

  中转地苏丹港。中国人民解放军派出在亚丁湾护航的导弹驱逐舰南宁舰、综合补给舰微山湖舰全速奔赴执行撤离任务。中国交通运输部临时征用商用油轮“山东潍河”号协助撤离,也在朝着苏丹港进发。在外交部和国资委指导下,中国港湾公司苏丹港项目所在地早早忙碌起来,工作人员忙着腾出营地,准备餐食,盘点生活物资,以备临时安置自喀土穆撤出和自其他城市集结至此的近700名同胞休整,做好人员和舰船抵离相关服务保障工作

  此时的苏丹港,各国侨民云集。办理出境手续的窗口外,队伍长得一眼望不到边。足足6个多小时,仅有50多人办妥出境登记。照此计算,涉及数百人的撤离,恐怕得耽搁几天。撤离速度直接关乎安全。外交部和驻苏丹大使馆针对堵点迅速采取行动,将工作向上做到苏丹政府高层,向下做到具体基层官员,最终争取到港口方面指派专门人员,赶到临时安置地,在最短时间内一一为待撤离中国公民办妥出境手续。

  经历了长途跋涉、辗转登记和一夜休整,第一批678名撤出人员于4月26日登上南宁舰和微山湖舰,驶向第二个回国中转地——吉达港。按照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提前做好的安排,抵达时,外交部工作组、驻沙特大使馆和驻吉达总领馆工作组早已在此等候。工作组对同胞们表示慰问,迅速协助办妥入境手续、转运安置。民航局协调派出的民航接返包机将于几小时内飞抵吉达,多个地方政府在国内协助接返的工作均已就绪。

  截至4月26日晚,已有1100多名中国同胞从苏丹安全撤离,其中包括香港特区居民。外交部领事司司长吴玺接受采访时表示,外交为民是中国外交的根本宗旨,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连续奋战10多个昼夜,协调组织紧急撤离行动。驻苏丹大使馆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周密组织,打通“生命通道”。人民解放军闻令而动,火速驰援。各部门、各地方齐心协力,中资企业全力配合,侨团、学联守望相助,共同上演了现实版的“万里归途”。

  保持战时状态

  坚决维护人民安全

  战地撤离行动如同一场战役,有前线的短兵相接,也有后方的运筹帷幄。

  位于北京市二环边上的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在整场撤离行动期间,始终人声鼎沸,电话响个不停。“驻苏丹大使馆报告喀土穆断水断电,少数同胞生活物资告急”“又有一家中资企业报告所在办公楼临街窗户玻璃均被震碎”“在苏丹南部的西科尔多凡州还有90多人等待撤离”“第一批38名中国公民已经登车即将前往埃塞俄比亚”“海军军舰离苏丹港还有4小时航程”“在吉达已联系上数家酒店,可腾出一定数量房间紧急安置撤出中国公民”“派赴前方的工作组组长刚刚与沙特外交副大臣会面,沙方愿意提供最大支持”“自苏丹港搭载首批61名撤离中国公民的‘山东潍河’号油轮将于5分钟后靠泊吉达港”……来自国内外各个方向的海量信息在这里汇集,经过分析、处理,一道道清晰的指令又从这里发往国内外。

  根据撤离需要、任务性质,领事保护中心设立若干工作小组,协调部委、联络地方、对接军方、沟通驻外使领馆、处理侨民求助、跟踪形势动态、对外发布信息等,既相对独立运行,又彼此密切协作,一切紧张而有序。

  在喀土穆冲突发生第一天,领事保护中心就遇到了一个棘手问题:孔子学院2名教师住所位于交火核心地带,受困无法撤离。领事保护中心会同教育部、驻苏丹大使馆紧急研究解救方案,一边安排专人24小时保持联系,随时掌握动态,指导沉着避险,一边连续不断做苏丹有关方面工作,促使对方安排小股部队实施营救,同时协调华侨在附近稳妥地点接应并临时安置。通过近30个小时的联动营救,2名老师总算安全脱离险境。

  4月17日领事保护中心接到报告,中方公司在喀土穆的1名专家下楼转移避险途中受轻伤,1枚流弹击穿墙体、产生大量碎片,造成专家前额擦伤、左腿嵌入异物。伤口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前后方紧急协作,在苏丹冲突双方激烈交火期间,迅速安排宾馆人员为其消毒、包扎,协调援苏医疗队视频诊断和指导,联系当地华侨诊所上门救治,终于化险为夷。

  撤离队伍从喀土穆前往苏丹港,一路见到的是满目疮痍、关卡林立,面对的是潜在的、未知的危险。领事保护中心的每名同志,每个小时、每一分钟都为此担心不已。中国与苏丹有6个小时时差,当300多名中国公民在当地时间凌晨抵达苏丹港时,北京已是清晨。惟有同胞们都平安抵达才能放下心来,领事保护中心的全体同志跟着熬了一个通宵,有的同志的母亲身患重病,有的同志的妻子刚动了大手术,却依然坚守岗位。

  撤离,对部分在苏丹的中国公民来说,有不少难以割舍的牵挂。领事保护中心、驻苏丹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坚持“一个都不能少”,拿着侨民登记信息表,一个一个地打电话,一次一次苦口婆心地劝说,分析形势、晓以利害。外交部领事司负责人还给多个省区市外事部门打电话,协调地方政府从家乡、家人的角度协助做工作。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绝大多数在苏丹中国公民决定撤离。

  在喀土穆,当第一批同胞陆续登车、准备出发时,驻苏丹大使馆门前突然来了几名“不速之客”。一名巴西人带着一家6口向工作人员求助,希望能一同撤离。一个电话再次打到了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并很快得到了回复:“能帮尽帮,不仅要帮助撤,还要尽量安排好。”就这样,他们在喀土穆上了车,又在苏丹港登上了军舰,一直到在吉达下船,对中方的照顾赞不绝口。

  守护万里归途

  奏响团结协作华章

  “感谢祖国”,这是在撤离行动中最常听见、最为质朴的同胞心声。在喀土穆,陆续登车撤离的同胞,纷纷对我使馆工作人员竖起大拇指。在苏丹港,指挥员“开始登舰”的话音未落,人群中响起“感谢党中央”“祖国万岁”的欢呼。在吉达,多家中资企业的撤出人员兴奋地打出横幅“感谢伟大祖国”。在苏丹港,数百名同胞齐声歌唱国歌,久久回响。那是发自内心的赞歌,是对祖国的致敬。

  在巴西外交部就救助巴西侨民表达谢意时,在200多名巴基斯坦撤离人员挥舞着巴中两国国旗下船时,在外籍人士与工作组人员拥抱时,我们感受到外国朋友对中方友好支持与倾力付出的认可。看着侨民们眼中洋溢的安心与幸福,听着同胞们对伟大祖国的自豪与歌颂,多名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工作人员发自肺腑地表示,连续10多天奋战带来的疲惫烟消云散,为了同胞们安全回家,所有努力都是值得的。

  什么是危难中最坚实的依靠?“我们一定带大家回家”“(到边境)有一个,我们接一个”“不放弃任何一位同胞”……在外交官们掷地有声的话语里,相信可以找到答案——这就是祖国,你永远可以相信她!(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台湾花莲县农商参访团到桂 望以旅为桥促进两岸交流

      中新社桂林5月7日电(蒋丰慧)5月6日至7日,台湾花莲县客家乡村振兴农商交流参访团赴广西桂林市参访。台湾花莲县客属会秘书长吴采勋表示,如今台湾旅游风气正盛,希望能以旅游为渠道,加强两岸青年交流沟通,推动两岸产业交流合作。  参访团一行20余人抵达桂林后,在桂林逍遥楼俯瞰漓江;在东西巷了解古城墙...

    时间:05-08
  • 首届湖南(怀化)RCEP经贸博览会合同采购额约8.1亿元

      中新社怀化5月7日电 (向一鹏)首届湖南(怀化)RCEP经贸博览会7日下午闭幕。记者从组委会了解到,博览会期间约37万人观展,现场成交额逾1.2亿元(人民币,下同),合同采购额约8.1亿元。  本届博览会以“新合作、新机遇、新未来”为主题,邀请海内外600多家知名企业、1000多名采购商参展参会,举办了西部陆海...

    时间:05-07
  • “莱猪”翻版?民进党为日本“毒”草莓开方便之门

      “莱猪”“核食”阴影未散,台湾食品安全领域“乌云”又起。  除大型超市Costco的进口综合莓被检出含甲型肝炎病毒,自日本进口的草莓又被检出含禁用农药,然台湾当局“食药署”日前邀请专家研讨后,竟然选择放宽农药检测标准。消息一出,舆论哗然。来源:中时新闻网  “削足适履” 放宽农药检测标准 ...

    时间:05-07
  • 中国和巴基斯坦第四次外长战略对话联合新闻稿

      应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外交部长比拉瓦尔·布托·扎尔达里邀请,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秦刚于2023年5月5日至6日首次对巴基斯坦进行访问。2023年5月6日,两位外长在伊斯兰堡共同主持第四次中巴外长战略对话。  双方就中巴关系以及两国政治、战略、经济、安全、教育、文化等各领域合作全面对表,并...

    时间:05-07
  • 中国推进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从地方到中央开展科普专业职称评审

      中新网北京5月7日电 (记者 孙自法)继北京等10省区市2019年5月先行先试、先后出台科普工作相关领域职称评审办法,并在7省市有近1900名科普工作者通过评审取得相应职称之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协)近期也面向中央在京单位开展科普专业职称评审,加快推进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中国科协2023年第二...

    时间:05-07
  • “华夏东极”莽吉塔深水港迎来2023年首航外轮入境

      中新网哈尔滨5月7日电 (张红心 司尚云 记者 刘锡菊)7日,俄籍推轮PT706俄驳MB2517、MN1087载运2406立方米原木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顺利抵达中国抚远货运口岸并停靠在预定泊位。这是自4月30日口岸开关以来货港迎来的首批入境船队。  作为黑龙江省江海联运的重要港口,抚远莽吉塔深水港的位置得天...

    时间:05-07
  • 【每日一习话】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习近平:实践充分证明,中国青年是有远大理想抱负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深厚家国情怀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伟大创造力的青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这段话出自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青年是国家建设与社会发...

    时间:05-07
  • 学习时节丨关于实体经济和人口发展,总书记这样说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物质支撑。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5月5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

    时间:05-07
  • 天下一家|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

      编者按:  “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千百年来,“世界大同、天下一家”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理想追求。习近平主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多次提及“天下一家”观点,为世界人民求和平、谋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

    时间:05-07
  • 西藏学者:寄宿制教育更应以当地人视角去理解

      中新社拉萨5月7日电 题:西藏学者:寄宿制教育更应以当地人视角去理解  中新社记者 赵朗  “当谈到寄宿制教育,我们需要从那些有过亲身经历的具体人物和他们的感受中理解寄宿制教育。从人类学角度而言,我们不能凭自己的主观认识,而应该尽可能从当地人的视角去理解现象。”近日,西藏自治区社科院民族...

    时间:05-07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