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东西问·镇馆之宝丨张永康:战国牛虎铜案为何是中国青铜文化“最后的辉煌”?

2023-05-03 16:01:02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者按:  国宝之美,穿越古今,器以载道,恢弘万千。每件珍稀文物背后,都凝聚着古人的匠心智慧,镌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见证着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从2023年5月1日起,中新社“东西问”推出“镇馆之宝”系列策划(四),藉专家探究文物之意涵及其背后故事。

  中新社昆明5月3日电 题:战国牛虎铜案为何是中国青铜文化“最后的辉煌”?

  ——专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张永康

  作者 罗婕

  北有马踏飞燕,南有牛虎铜案。1972年,出土于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城北星云湖畔李家山古墓群的战国“牛虎铜案”,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整体造型奇特、构思新颖,为“一虎噬二牛”,既有中原地区四足案的特征,又具浓郁地方特点和民族风格,是中国青铜艺术的杰作。

  战国牛虎铜案为何是中国青铜文化“最后的辉煌”?它如何体现古滇国与其他文明的交流融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张永康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予以阐释。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您参与了李家山古墓群第一次考古发掘工作,见证了“牛虎铜案”出土过程。它是如何被发现的?

  张永康: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北侧有一连绵山脉,名李家山。其北枕关岭,南绕星云(湖),地势险要。20世纪60年代,当地村民就在这里捡到过零星青铜器和玉饰品。1972年1月,李家山古墓群第一次考古发掘正式展开,3个月后,山西南坡及山顶的27座墓葬陆续清理完毕。其中,山顶的第24号墓规模最大,随葬品也最多,牛虎铜案就出土在这座墓中。

  刚出土时,大牛的头、下凹的背部及小牛断开分散,大体的造型样式都不太清晰。我们将发现的20余块青铜器残片集中在一起,断定这是一件大器。最终,通过文物修复工作者近两个月的拼合修复,还原为长76厘米、高43厘米、宽36厘米、重12.5千克的精致重器,“牛虎铜案”得以重现于世。

牛虎铜案。云南省博物馆供图

  中新社记者:在中国文博界流传着“北有马踏飞燕,南有牛虎铜案”的说法,牛虎铜案何以被称为滇文化青铜工艺最高水平的代表作?

  张永康:云南古滇国青铜文化吸纳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铸造技术,以精湛的制作工艺和浓郁的民族风格享誉海内外,因此是青铜时代“最后的辉煌”。同时因其具有较高的历史性、艺术性、科学性,“牛虎铜案”也被称为滇文化青铜工艺的代表作。

  《左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古代,战争关乎国家与军民的安危,而祭祀则起到保佑城邦、战前团结人心的作用。“牛虎铜案”是一种放置祭祀品的礼器,就历史性而言,它反映了古滇人的活动轨迹、社会生活、礼乐制度及文化风貌。

  从艺术性看,工匠巧妙地将牛身中本应为腹部的一段挖空,将牛背作为可盛放物品的盘形,整体造型精致、工艺精美,将大牛的造型、小牛的憨态可掬和“虎噬牛”的场景展现得淋漓尽致,具有美学鉴赏的艺术价值。

牛虎铜案局部。云南省博物馆供图

  牛虎铜案重心平稳,体现出工匠在科学性上的巧思。大牛颈肌丰硕,两巨角前伸,给人以重心前移之感,而尾端的老虎后仰,使案身恢复平衡。大牛前后蹄各用一根横档连接,两横档之上站立着一头体量较小的牛,形成“十字平衡”的构造,增强了案身的稳定感。作为古滇国的一件祭器,牛虎铜案在科学和美学上都达到了极高水平。

观众欣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的云南省博物馆藏“牛虎铜案”展品。侯宇 摄

  中新社记者:出土至今,牛虎铜案的含义一直存在争议,主流解读有哪些?反映出哪些文化内涵?

  张永康:古滇国时期,当地民族尚未使用文字,多把祭祀、战争、纺织、牧马等社会生活场景以雕塑方式展现在所造器物上,因此滇文化青铜器也以写实见长。

  关于牛虎铜案“一虎噬二牛”的特殊造型解读,民间流传较广的说法是“母牛护犊”。但仔细辨认可见,大牛颈部肌肉健硕,牛角挺拔,应为公牛,身下的小牛虽体型较小,但牛角很大,也为成年公牛,因此“护犊”的说法难以成立。

牛虎铜案局部。云南省博物馆供图

  较为主流的说法认为,“虎噬牛”是现实世界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之间关系的映照,反映自然界弱肉强食的规律。也有专家认为,牛虎铜案包含了滇人对“死亡”这一生命终极命题的理解。用“虎噬牛”表达“死亡”,用“小牛”诠释“新生”,传递了滇人对风调雨顺、牲畜繁衍、国泰民安的渴求。

  此外,还有专家延伸解读:在古滇国,虎为百兽之王,象征权威,牛则是财富和生命的标志。牛虎铜案中的虎、牛形象成为滇人重点表达的主题,显示了滇人崇虎、崇牛之情,表达了对权力、财富和生命的向往。

  中新社记者:“牛虎铜案”如何体现出当时古滇国与其他文明文化的交流融合?

  张永康:历史上,人类主要的迁徙路径离不开河谷溪流和海岸线。云南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迁徙的“中转站”,境内六大水系中的澜沧江、伊洛瓦底江、怒江、红河均为国际河流,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因此滇文化青铜器反映了当时不同文明在此交融的文化面貌。

牛虎铜案。云南省博物馆供图

  牛虎铜案的器物主体是一头封牛,其特点在于两边牛角向内弯曲,牛角尖向上翘起,牛脖子上有一个隆起部分,像骆驼的驼峰。封牛曾是亚洲的主要牛种之一,云南地区的封牛则通过有着“南方丝绸之路”之称的蜀身毒道,从印度至缅甸,后进入云南。这条交通要道促进了滇国与其他文明在商贸、文化上的交流融合。

  此外,李家山考古出土的一字格剑、动物纹铜扣饰、环纹海贝、蚀花肉红石髓珠、铜鼓等随葬品,反映了李家山墓地与北方草原文化、岭南越文化、南亚地区、东南亚地区都存在着密切的文化交流。这是云南多民族多元文化早期格局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形成过程的重要例证。(完)

  受访者简介:

  张永康,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云南著名文博专家

  1972年1月,张永康作为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员,参与李家山古墓群第一次考古发掘工作,见证贮贝器和“牛虎铜案”等古滇国青铜器重现于世的过程。主要学术成果包括:出有《大理佛》《艺苑流光》《佛国遗珍》等专著,主编《云南文人画艺术》《木氏宦谱》《云南民间收藏文物集萃》《仁恒藏瓷》等地方性图录,发表文物学和考古学论文30余篇。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新疆兵团农场里的民族团结故事

      中新网乌鲁木齐5月4日电 题:新疆兵团农场里的民族团结故事  作者 冯晓玲 马月芳 赵怡宁  “马妈妈,最近身体还好吗,降血压药要按时吃啊,我现在边工作边‘备战’考试呢……”近日一大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西山农牧场居民马秀娟,就接到了“女儿”古丽波斯坦·库热什的电话。  她没想到,一次...

    时间:05-04
  • 打击诈骗沦口号?台湾一派出所所长涉收贿为诈骗团伙提供信息

      中新网5月4日电 综合台媒报道,台北士林地检署追查求职诈骗虐囚致死案,追查出大同警分局宁夏路派出所叶姓所长,涉嫌收贿并泄密给诈骗团伙幕后首脑。检察官复讯后,向法院声请羁押禁见叶某。台北大同警分局宁夏路派出所叶姓所长,涉嫌收贿并泄露信息诈骗团伙幕后首脑,士林地检署当庭逮捕并向法院声请羁押...

    时间:05-04
  • 广东梅州市原副市长温向芳盲目轻信“政治骗子” 被骗巨额财物

      中新网广州5月4日电 (记者 程景伟)据广东省纪委监委“南粤清风网”4日通报,日前,经广东省委批准,广东省纪委监委对广东省梅州市政府原党组成员、副市长温向芳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调查。  经查,温向芳丧失理想信念,背弃初心使命,违反政治规矩,盲目轻信“政治骗子”,被骗巨额财物;无视中央八...

    时间:05-04
  •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原副主任赵东风被双开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原副主任、人事任免工作委员会原主任赵东风被开除党籍和公职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讯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日前,经湖北省委批准,湖北省纪委监委对湖北省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原副主任、人事任免工作委员会原主任赵东风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调查...

    时间:05-04
  • 山东省政府原参事于富华被开除党籍和公职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讯 据山东省纪委监委消息:日前,经山东省委批准,山东省纪委监委对山东省政府原参事于富华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调查。  经查,于富华背弃初心使命,丧失党性原则,对党不忠诚、不老实,处心积虑对抗组织审查;无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违规收受礼品、礼金;违反组织人事纪律,在组织...

    时间:05-04
  • 宇宙深处,定格黑洞“全景”

      核心阅读  对人类首次“看见”的M87中心黑洞,科学家又有新的观测进展。近日,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路如森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首次对该黑洞的阴影及其周围环状结构和强大喷流一同进行成像。这张“全景”照片使天文学家能够更全面地了解黑洞周围的物理过程。  4年前,一张来自宇宙深处的“甜甜圈...

    时间:05-04
  • 中国科研团队让机器人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识别地形

      中新网哈尔滨5月4日电 (徐鹏)哈尔滨工业大学5月4日发布消息,该校机电学院高海波教授团队在野外足式机器人环境认知学习与自主导航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可用于足式等复杂环境移动机器人的自主星球探测、野外救援等任务,并为物理智能系统提供典型案例。  动物可通过对物理特征的理解去适应不...

    时间:05-04
  • “共建‘一带一路’给我们带来更多机遇”

      沙特阿拉伯是中国在中东地区第一大贸易伙伴。近年来,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沙特“2030愿景”深度对接,中沙经贸往来日益紧密,越来越多的沙特民众通过电商等平台购买中国商品。本报记者日前跟随当地物流公司的送货车,记录了来自中国的快递从转运中心出发,最后送到沙特民众手中的历程。  17时30...

    时间:05-04
  • 各地多措并举确保“五一”假期客流车流顺利返程

      新华社北京5月3日电 题:各地多措并举确保“五一”假期客流车流顺利返程  新华社记者  “五一”假期即将结束,各地迎来返程高峰。交通运输部发布数据显示,“五一”假期最后一天,预计全国营业性客运量5738万人次,比2022年假期同期增长160.1%。  具体来看,铁路预计发送旅客1935万人次,比2022年同期...

    时间:05-04
  • “中国经济迎来有力复苏”

      “巴中两国各领域合作潜力巨大,中国的发展经验值得巴西借鉴。”巴西瓦加斯基金会国际法教授埃万德罗·卡瓦略日前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将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新动能。  曾在中国上海留学、工作过3年的卡瓦略返回巴西后,在瓦加斯基金会法学院、弗鲁米嫩塞联邦大学开设有...

    时间:05-04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