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星河壮阔 安徽“问天”

2023-04-27 09:57:08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本报记者李亚彪、吴慧珺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从新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在安徽广德成功发射,到中国首个深空探测实验室在安徽合肥投入运行,安徽“问天”已逾60载。

  斗转星移,甲子轮回。叩问苍穹,矢志不移。4月下旬,随着第八个“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第二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在合肥陆续举行,航天界人士云集江淮大地。

  以创新为引领的航天事业发展,正化为安徽坚持以创新型省份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生动实践……

  开拓:从“603基地”到“天都实验室”

  1960年9月13日,伴随着喷射腾起的白烟,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在位于安徽广德的603基地成功发射。安徽自此与航天事业结缘,留下一串串“问天”的奋斗足迹。

  群山怀抱下的603基地探空火箭发射场旧址,52米高的笼式火箭发射架如今依旧巍然屹立在山坳中,它见证了中国航天人的奋斗史,这里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的多个第一: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气象探空火箭,成功发射和回收了我国第一枚高空生物试验火箭,成功完成了我国第一次电离层探测试验任务……钱学森、赵九章、郭永怀等都曾在这里一次次点燃梦想。

  2021年12月,承载着“问天”新梦想,国内首个深空探测(天都)实验室由国家航天局、安徽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三方联合共建成立。

  “选址合肥,主要考虑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中科大、中电科38所、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大院大所云集,相关科研难题可以更好更快解决。”深空探测(天都)实验室科技发展部部长张哲说,依托城市创新底色,未来深空探测实验室相关的科研成果也可以在合肥更好地转化为经济效益。

  据深空探测(天都)实验室执行主任关锋介绍,实验室正式投入运行一年来,已实现良好开局。

  第八个“中国航天日”期间,深空探测全国重点实验室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深空探测学院”正式挂牌、合肥市深空科学城概念性设计规划发布、鹊桥通导技术试验卫星正式命名为“天都一号”“天都二号”……一系列研究规划及实施方案在合肥公布。

  深空无限,天都为峰。“天都”之名,源自安徽黄山主峰“天都峰”,中国航天再次挂载安徽符号。

  不久后,合肥市的西北郊将再起一座城——深空探测(天都)实验室深空科学城。据合肥市有关部门介绍,这个深空探测综合性研究基地至少能满足8000名科学家的工作生活需要,将围绕深空技术、深空科学、深空资源、深空安全四大领域的12个研究方向,支撑和实施国家重大科技工程。

  在深空探测中,小行星防御是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在合肥创新产业园,毕业于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大学的刘毅正在针对小行星防御开展相关科研实验。“开展小行星防御研究工作,是为保护地球和人类安全贡献中国力量。”刘毅在轻松又纯净的科研环境中,天马行空地畅谈着自己的深空探测理想。毕业后回到安徽,他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科研伙伴,计划要将这些理想一步一步实现。

  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安徽,正踏上新征途。尽管征途漫漫,但那里星河壮阔、星汉灿烂……

  创新:从坐住坐稳“冷板凳”到“栽树工程”

  在安徽合肥,有一座岛,连着火星和月亮。

  合肥科学岛是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所在地。岛上,有一群默默无闻的科研人员专注于航天前沿技术攻关、卫星载荷研制以及航天器关键组件研发,实验室的灯有时亮到深夜。

  科学岛上又是一个春天,窗外满目青翠。固体物理研究所中,特种航天金属材料研究团队负责人韩福生研究员正指导学生测试“嫦娥钢”材料的拉伸性能。韩福生说,他们研制的“嫦娥钢”拉杆及限力杆成为嫦娥三号、嫦娥四号登月以及天问一号登陆火星的关键缓冲元件。此外,内耗与固体缺陷研究部研制的“高性能金属减振器”作为重要减振构件保障了卫星载荷的高精度探测。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只有不断创新,中华民族才能不断走向未来。

  近年来,安徽省抓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贯通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全力探索“从0到1”“从1到N”的发展路径。相关部门滚动编制“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等清单,通过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方式,辅之以集中优势力量协同攻关,多个科研机构研发的自主创新成果进入了航天运输系统、空间基础设施、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航天重点任务中。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近地空间环境重点实验室内,中科大副教授刘宇在一台大型实验装置前忙碌着。

  “每一个航天器能够成功升空运行,都离不开这个大家伙。”据刘宇介绍,这台正在运行的实验装置正在模拟空间环境。各类航天器在发射之后,会在空间环境中运行,这台实验装置就是通过模拟空间等离子体环境,充分认识人造卫星、空间站等航天器的工作环境,以及这些环境受到太阳风暴等空间天气的影响过程和机理,从而保障航天器稳定运行。“我们的目标是基于人类对空间环境的不断监测,预测空间环境的未来变化趋势,预报空间天气。”

  该实验室在研究过程中发展了多种空间探测技术,部分也在航天领域得到转化应用。例如,在实验室中研发的一种平装探针技术,具有飞行器表面共形的优势,能够在不干扰飞行器工作前提下开展参数测量。“这是中国航天精神的胜利,也是安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结下的硕果。”刘宇说。

  安徽珍视航天事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坚持创新驱动,助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越来越多的安徽“造”正闪耀深空……

  赋能:从“海丝一号”到“巢湖一号”

  和煦的阳光,洒在合肥中安创谷科技园蔚蓝色的玻璃幕墙上,折射出七色的光。

  乘电梯来到A1栋35楼,中科星图数字地球合肥有限公司展厅大屏上,蔚蓝色的数字地球正跳动着。轻点鼠标,合肥市高清卫星遥感影像图映入眼帘,八百里巢湖、环城公园……一幕幕遥感影像通过卫星视角生动展现着这座城市的样貌。

  在“中国航天日”的主场活动中,中科星图发布了星图地球超算数据工场。“这是一款集遥感技术与超算、智算技术深度融合的高性能处理开放平台,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卫星数据,构建空天数据处理系统,旨在实现光学、雷达、高光谱等遥感数据的智能处理、应用及知识信息的自动处理、提取、分发和服务。”中科星图副总裁、星图地球高级副总裁刘源浩说。

  在合肥,中科星图落地了星图地球、星图测控、星图智慧、北斗伏羲4家子公司,中科星图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已启动建设,将持续推动在线数字地球产品的研发和创新应用,拓展应用场景和服务领域,更好地助力安徽省、合肥市打造千亿级空天信息产业生态。

  合肥正在成为安徽省空天信息产业发展的集聚区。安徽中安创谷科技园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芳说,中安创谷科技园一期、二期已经挂牌空天信息产业园,作为空天信息产业的先期承载区,将打造“卫星核心组件—卫星测运控—卫星数据应用”的空天信息产业基地和平台,推动要素集聚、创新引领、产业集群发展

  天上有一种神秘的“星星”,不论是伸手不见五指的暗夜,还是云遮雾绕的白天,它们都可以给地球拍出“高清”大图,犹如“上帝之眼”,窥探着这个蓝色星球上的一举一动。这类神秘的“星星”就是SAR卫星,即合成孔径雷达卫星。

  2020年12月,中电科38所自主研发的国内首颗商业SAR卫星——“海丝一号”在文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太空中自此首度有了“安徽造”的商业SAR卫星。这颗卫星填补了中国商业SAR卫星的空白,也标志着中国商业遥感SAR时代的到来。

  一年多以前,中电科38所研制的“巢湖一号”SAR卫星升空,奔赴浩瀚星辰,与“海丝一号”一起,率先实现国内商业SAR双星组网运行。将全天候、多维度给地球“拍照”,随时提供及时、精准的监测服务,自然灾害发生情况、森林覆盖率有没有变化、交通情况怎样、农作物长势如何,这些地面变化都逃脱不了它的“火眼金睛”。

  “‘海丝一号’实现了商业SAR卫星数据的国产化,随着人工智能的赋能和互联网应用模式的创新,商业遥感卫星的应用将创造更大价值。”中电科首席专家盛磊说。

  安徽还自主研制、发射及参与发射了天链二号、高分十号、墨子号等多颗卫星,并谋划发射碳监测等系列卫星。

  在合肥举办的空天信息产业与商业航天发展研讨会上,安徽省空天信息产业基金正式签约。4月26日,第二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期间,在空天信息产业峰会上,方正和生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裁李尧琦解读了这个基金。

  “该基金由方正和生与中科星图共同发起设立,引入合肥市高质量发展引导基金、安徽省人工智能母基金,总规模20亿元。”李尧琦说,“基金将发挥各方产业资源优势,专注于投资空天信息及人工智能领域的高成长企业,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张亚伟说,安徽省的空天信息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了以合肥、芜湖为带动,以航天宏图、中科星图为牵引,集聚110多家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的产业集群。

  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在安徽,一个千亿级的“空天系”产业生态,正加速向我们走来!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美国起诉中国执法人员 中方回应:美方本质上是将法律武器化、政治化

      中新网北京4月27日电 (记者 张素 李京泽)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4月27日主持例行记者会。  有记者提问:我们注意到,公安部新闻发言人26日通报,公安部已就美国起诉中国执法人员向美国执法部门提出严正交涉抗议,请问外交部对此有何进一步评论?  毛宁:近日,美方恶意炮制所谓“跨国镇压”,编造拼凑证据...

    时间:04-27
  • “东非职教师资培养EPIP认证试验中心”在天津揭牌成立

      中新网天津4月27日电 (庞喻文)“埃塞鲁班工坊,是在非盟总部所在国建设的鲁班工坊。项目建成以来,已成为非盟总部人力资源开发委员会指定的面向整个非洲的技术技能人才培训中心。”日前,“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研推中心”和“东非职教师资培养EPIP认证试验中心”在天津揭牌成立。埃塞俄比亚劳动与...

    时间:04-27
  • 天津海事法院与河北高校共促海商等涉外领域京津冀一体化

      中新网天津4月27日电 (周亚强田飞)记者从天津海事法院获悉,该院26日与河北工业大学签署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协议,以实现人才培养与涉外法律服务的精准对接,为海事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专业支撑,共同促进贸易、海商领域的京津冀一体化发展。  根据协议,双方将充分利用河北工业大学隶属河北、坐落...

    时间:04-27
  • 学习语|携手构建开放共赢的数据领域国际合作格局

      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向第四届联合国世界数据论坛致贺信指出,中国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支持者和践行者,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断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立健全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加强数据和统计能力建设,积极分享中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监测实践和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

    时间:04-27
  • 国防部:美方行径严重影响多边军控、防扩散与裁军进程

      中新网4月27日电 近日,美方发布2023年《军控、防扩散与裁军遵约报告》,指称中国核试验活动不透明、开展敏感生物军事活动、从事导弹技术扩散活动等。对此,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谭克非大校在27日举行的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美方报告中的这些内容毫无根据,纯属凭空捏造、刻意抹黑,我们对此坚决反对。  ...

    时间:04-27
  • 外交部:已有1300多名中国公民从苏丹安全转移

      中新网北京4月27日电 (记者 张素 李京泽)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4月27日主持例行记者会。  有记者提问:4月26日晚,外交部领事司司长吴玺接受媒体采访表示,自苏丹撤离的中国同胞已登上军舰,踏上回家的路。请问现在自苏丹撤离中国公民的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了吗?  毛宁:自苏丹发生武装冲突以来,我们坚决...

    时间:04-27
  • 国防部介绍《军人勋表管理规定》主要创新

      中新网4月27日电 据报道,《军人勋表管理规定》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日前,全军各部队陆续启用佩戴军人勋表。在国防部27日举行的例行记者会上,新闻发言人谭克非大校介绍,《规定》主要创新点体现在7个方面:  一是丰富了勋表的内涵外延。既充分学习借鉴外军通行做法,又吸收和传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军...

    时间:04-27
  • 中国海军紧急撤离我在苏丹人员

      当地时间4月26日,中国海军南宁舰、微山湖舰紧急赴苏丹,执行撤离我在苏丹人员任务。当地时间27日10时许,首批撤离的678人随舰安全抵达沙特吉达港。此次苏丹紧急撤离任务,是中国海军继2011年利比亚行动和2015年也门撤离行动后,第三次派军舰执行海外撤离任务。  此次苏丹紧急撤离任务兵力162编队由正...

    时间:04-27
  • 先辈为何盛赞“五一口号”? 李济深后人:毕生奋斗化为现实

      图为李济深。来源:民革中央微信公众号  1948年“五一”劳动节前夕,《中共中央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发布,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5月1日,毛泽东亲笔致信当时避居香港的李济深、沈钧儒等人。  图为李济...

    时间:04-27
  • 打卡逛展,解锁硬核科技 带你“玩转”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

      东南网4月26日讯(本网记者 林先昌 洪振威)26日,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会在福州开幕,展会持续至30日。  本届成果展践行绿色低碳办展理念从参展、搭建、出行、餐饮等方面全方位多举措营造绿色低碳的展会氛围。  展会设十一大版块 300多家单位参展  本届展...

    时间:04-27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