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奋力耕耘正当时——农业强国建设一线的四个故事

2023-04-17 14:30:31

来源:新华网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奋力耕耘正当时——农业强国建设一线的四个故事

  新华社北京4月16日电 题:奋力耕耘正当时——农业强国建设一线的四个故事

  新华社记者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截至11日,全国已春播粮食面积1.2亿亩,完成意向面积的12.6%,进度同比相当。目前,早稻育秧基本完成,播栽过四成。

  仲春时节,神州大地上,一幅奋力耕耘的春耕画卷徐徐展开。

  (一)种子的故事

  【总书记这样说】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破译良种基因密码】

  今年春耕时节,刘斌美整天“泡”在位于安徽合肥的南岗实验基地试验田里,整备土地、整理资料。“一寸春光一寸金呀。今年的‘密码破译’很快又要开始了,必须争分夺秒,片刻耽误不得。”

  刘斌美是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所离子束生物工程与绿色农业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他说的“密码破译”,是离子束诱变育种研究。这是一个服务水稻种质创新、由我国科学家开创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领域。这一研究的原理,是通过高科技手段发掘出能让水稻在产量、口味、贮藏、抗毒病虫害等各方面表现更具有突破性的水稻基因资源,再利用育种技术“聚合组装”,从而选育出“更好吃更优质”的水稻新品种。

  “想把我们需要的优质基因从海量水稻基因中找出来,难如大海捞针。”刘斌美说。

  此前,刘斌美团队为了让收获后的秸秆易粉碎还田,大幅提高养护土壤肥力的效率,致力于找出让原本韧性较强、机械粉碎效果不佳的水稻等作物田间茎秆既能变脆但又不易倒伏的基因。

  “改良试验种出的水稻秸秆是否符合要求,肉眼看不出来,只能由我们用手工,采取一株一株折断茎秆的方式来筛选鉴定。”刘斌美回忆说,大家整天蹲在田里,每天要折上千株,“一天干下来胳膊都抬不起来。”

  历经十余年探索努力,一款新水稻品种终于培育成功。它的秸秆不仅能实现生态还田,还具备作为养殖业优质粗饲料的应用潜力。如今,该成果已成功在市场上实现产业化推广。

  和记者聊过之后,刘斌美又开始在试验田里忙活起来。今年,他们的目标是让脆秆饲料化利用效果更理想,同时寻找能进一步降低稻谷重金属含量的水稻新基因。

  (二)土地的故事

  【总书记这样说】

  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民乐村里黑土肥】

  走进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民乐村,一派热闹景象:满载农资的货车往来村内外;田地里,拖拉机正牵引农机整地作业,平整深翻后的土地……

  记者抓起一把田土,里头粉碎的秸秆清晰可见。“瞅瞅我们的黑土,多肥!”春峰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百军说。

  在国家补贴政策支持下,民乐村近年来通过实施秸秆深翻还田开展黑土地保护项目,粮食产量稳步提高。但今年,这个补贴项目结束了。

  不久前,合作社组织社员们开会研究,今年春耕秸秆深翻还田还搞不搞。

  “没补贴咱是不是就别年年整,隔两年整一次行不?”

  “那地力又不行了咋办?”

  ……

  乡亲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热烈。

  “咱种地不能光算小账,都忘了过去那闹心时候啦?”徐百军说。

  过去,民乐村大多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施肥和灌溉方式也都不科学,好好的黑土地越种越薄,作物抗灾能力越来越差,粮食产量不高,村民收入低。

  2016年,吉林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专家到民乐村推广保护黑土地的耕作技术,成功实现了玉米抗旱增产。这让村党支部书记张志峰看到了重焕村里黑土地活力的希望。

  在张志峰的推动下,民乐村还创新机制,变分散经营为由村集体成立农民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成为社员,合作社统一购买农资、播种、田间管理。每年年底卖完粮,村民按照自家土地所占比例得到分红,实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

  民乐村的生产面貌焕然一新。社员们应用大型农机开展规模化经营,浇灌施肥实现科学化。在先进技术和改革机制的共同驱动下,村里的黑土地变得生机勃勃。

  “咱庄稼人靠的是土里生金,把地养好,咋算也不吃亏。”村民张志华说,今年合作社给他分红41000元,比去年多了6400元。

  “对,咱也不能总惦记国家补贴,养好黑土地,咱们守土有责。”经过讨论,社员们一致同意秸秆深翻还田今后要继续坚持。

  “村里的黑土地越种越肥,粮食产量稳了,村民们日子也会越过越‘肥’。”张志峰说。

  (三)农民的故事

  【总书记这样说】

  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素养,育好用好乡土人才”。

  【变“闲”的老把式又忙活起来了】

  这几天,65岁的种田老把式赵法江“宅”在种植基地,戴上老花镜,对着电脑敲击键盘——忙着学习智能化农机设备的操作技术。

  2021年,记者曾采写过吉林省大安市海坨乡三业村里种田老把式的故事。当时,因为农场陆续普及卫星、无人机、大型自动化机械等高科技农业种植设备,勤快了一辈子的赵法江高高兴兴地“闲”了下来。

  “今年可没法儿再‘闲’了。”赵法江说,田间安装的智能化设备越来越多,要学习的操作也就越来越多。既要精准遥控无人机施肥打药,还要读得懂卫星反馈的土壤墒情、病虫害数据;既要会操控无人播种机、插秧机,还要熟练操作“云”系统适时灌溉……春意正浓,他忙得脚不沾地。

  “想要精益求精、年年增产还得自己勤琢磨、勤摆弄。”正琢磨着今年如何进一步增产时,他在网上看到一些农民熟练掌握智能化农机设备的操作技术,有效提升了农机性能,实现了增产。老把式“闲”不住了,决心自学这门新“手艺”。

  “我也不是瞎摆弄,整不明白的时候,我就请教村里的小先生们。”为了真正掌握这些新技术,老把式常常向种植基地的青年技术人员虚心求教。从手机操作无人机的技巧到卫星影像信息数据的解读,技术员们教得耐心,他学得用心。

  “赵叔那也是我们的老师啊。”种植基地成员之一、吉林省佰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葛艳俊说,“什么时候打药、什么时候灌水放水,他有不少独特经验,帮我们提高了技术设备使用的效率。”

  (四)产业的故事

  【总书记这样说】

  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彩色”的古桑树】

  4月的山东春光明媚,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里,6000多棵古桑树枝丫漫天伸展,新绿的桑叶布满枝头,树下是果农忙碌的身影。

  “打惊蛰开始就忙起来了,正给桑树防虫呢!”68岁的夏津县苏留庄镇西闫庙村村民闫发刚说。

  黄河多次改道形成的大量沙丘地曾长期困扰夏津,当地有民谣唱道:“无风三尺土,有风沙满天,关门盖着锅,土饭一起咽。”

  千年来,人们植桑治沙,绿油油的古桑树在沙丘中守护了一代代夏津人。近年来,它们又为村民们更加幸福的生活撑起一片天地。

  2018年,“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通过联合国粮农组织评审,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西闫庙村将大部分古桑树归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中,由村民继续管理。古桑树有了集中管理、展示的园区,特色旅游产业随之红火起来,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前来。如今,每年5月19日至6月20日当地都要举办椹果生态文化节,古桑树成了“红彤彤”的迎客树。

  更让村民兴奋的是,古桑树还是“金灿灿”的摇钱树。

  夏津桑椹鲜果糖分高,即便用传统冷链运输也极易变质,只能现场采摘或售卖。过去,每年五六月,果农们守着卖不出去的椹果愁眉不展。

  如今,一方面兴旺的旅游产业带来了大批游客消费;另一方面,近年全国农村道路交通与新型冷链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发展,夏津桑椹卖到了全国各地。“现在桑椹鲜果2元一斤都不愁卖,我家一年下来收入能有四五万元!”闫发刚说。

  不仅如此,依托古桑树的特色农业在当地也是越来越旺。夏津县传峰椹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起人刘传峰打造出一条“古桑树产品链”:4月可以采摘新椹芽制作椹芽茶;5月制成桑椹干;6月制作桑叶茶;到9月、10月落霜之后,桑叶还能制作成具有保健养生功能的霜桑茶……

  “这些产品不仅在本地有旺盛的需求,在上海、浙江、四川、河南等地市场上也是供不应求。”刘传峰说。

  村民有收益,产业有延伸。黄河故道边的“彩色”古桑树将香甜滋味带进了村民的生活,为幸福生活奋斗的父老乡亲在乡村振兴之路上正书写着新的篇章。

  领衔记者:翟伟

  文字记者:孟含琪、薛钦峰、陈诺、叶婧

  出品:霍小光

  监制:车玉明

  策划:王曙晖、杰文津

  编辑:王曙晖、杰文津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两岸专家学者福州共议“中国式现代化新机遇”

      中新社福州4月17日电 (记者 龙敏)由清华大学两岸发展研究院主办的两岸新经济产业发展研讨会17日在福建福州举行,两岸专家学者围绕“共享中国式现代化新机遇”主题展开研讨。  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林宝金在致辞中说,如今的福州,既是文脉绵长的八闽古都、生态宜居的山水城市,也是充满活力的...

    时间:04-17
  • 渝台基层交流活动在重庆启动

      【港澳台专线】渝台基层交流活动在重庆启动  中新社重庆4月17日电 (记者 刘相琳)第十八届“魅力重庆·壮丽三峡”渝台基层交流活动17日在重庆启动,42名台湾乡、村(里)长、基层农业等行业协会理事长齐聚山城,参观了解重庆乡村振兴建设,领略长江三峡壮美风光。  本届活动以“感知三峡文化魅力、...

    时间:04-17
  • 两岸“小三通”复航百日 民众乐见“越走越亲”

      【港澳台专线】两岸“小三通”复航百日 民众乐见“越走越亲”  中新社福州4月17日电 题:两岸“小三通”复航百日 民众乐见“越走越亲”  中新社记者 闫旭  在老家福州连江探亲半个多月后,台胞李清和母亲17日在黄岐客运码头登上“安麒2号”客轮,将经由福州连江黄岐—马祖航线到马祖,再搭乘飞...

    时间:04-17
  • 浙江金华举办两岸邻里节 村民“牵手”促往来

      中新网金华4月17日电(董易鑫)“我来大陆很多次了,来参展卖茶叶、来旅游看美景、来探亲见朋友。”17日,2023年金台邻里节启动仪式暨非遗文化交流活动在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安地镇举行。现场,台胞吴丽萍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  吴丽萍坦言,此行她挂念着安地镇喻斯村的一棵树——这是两岸同胞与201...

    时间:04-17
  • 国家自然资源督察北京局约谈河北邢台、山西晋中

      新华社北京4月17日电(记者王立彬)经国家自然资源总督察授权,国家自然资源督察北京局17日召开约谈会,对2022年耕地保护及矿产资源督察发现违法违规问题严重的河北省邢台市、山西省晋中市进行公开约谈,面对面指出问题并要求地方政府切实提高认识,深刻汲取教训,举一反三严肃整改。  据北京督察局通报,...

    时间:04-17
  • 丁薛祥会见老挝副总理兼外长沙伦赛

      新华社北京4月17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17日在北京会见老挝副总理兼外长沙伦赛。  丁薛祥表示,在习近平总书记、国家主席和通伦总书记、国家主席战略引领下,中老两国迈入共建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双方要以两党两国最高领导人重要共识为根本遵循,推动...

    时间:04-17
  • 国家自然资源督察南京局约谈江西省九江市

      新华社南京4月17日电(记者陈席元、杨绍功)经国家自然资源总督察授权,国家自然资源督察南京局17日公开约谈2022年耕地保护和矿产资源督察发现违法违规问题比较严重的江西省九江市人民政府,面对面指出问题、提出要求,督促九江市端正思想认识,深刻汲取教训,全面深入整改。  据国家自然资源督察南京局...

    时间:04-17
  • 跟着总书记看中国|牢记殷切嘱托,做好主题教育“贵州答卷”

      “这次主题教育要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深入开展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目标要求,对主题教育各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为全党开展主题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春风浩荡满目新,征...

    时间:04-17
  •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奋力耕耘正当时——农业强国建设一线的四个故事

      新华社北京4月16日电 题:奋力耕耘正当时——农业强国建设一线的四个故事  新华社记者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

    时间:04-17
  • 习近平:调查研究千万不能搞形式主义|跟总书记学调研

      习近平:调查研究千万不能搞形式主义|跟总书记学调研③  2019年10月,《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他在文中指出,不能搞做指示多、虚心求教少的“钦差”式调研。  啥是“钦差”式调研?古代的钦差大臣口含天宪、手握特权,到地方鸣锣开道、威风八面...

    时间:04-17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