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今年已8次,沙尘天气为何多发?近期还有吗?

2023-04-14 19:35:29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今年我国已出现8次沙尘天气过程,为近10年来最多。大范围沙尘天气何时结束?13日下午,中央气象台、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多位专家进行了解读。

  中央气象台监测显示,4月9日—13日,沙尘不仅影响我国西北地区、内蒙古、华北、东北地区,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等地也遭遇了大范围沙尘天气。沙尘影响覆盖20余个省(市、区),影响面积超过450万平方公里;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等地出现沙尘暴,内蒙古局地出现强沙尘暴。

  13日起,受新一股冷空气影响,北方地区又自西向东出现大范围沙尘天气过程。14日6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沙尘暴蓝色预警。自4月8日以来,中央气象台已连续7天发布沙尘暴预警,内蒙古、北京等地部分地区沙尘日数已达5天。中央气象台预测,未来一周北方地区仍多沙尘天气。

  ▎沙尘为何回流?

  中央气象台环境气象室主任张碧辉表示,今年以来沙尘天气有两个特点:一是出现时间早,首次出现沙尘天气的日期为1月12日,比常年平均日期偏早了32天;二是沙尘天气过程次数偏多,比常年同期偏多2次。

  眼下,多地正经历从4月9日开始的今年第二次沙尘暴过程。

  “此轮沙尘天气对北京的影响主要从10日开始出现,之后虽然有改善,但随着偏南风的影响,又出现浮尘天气回流。”张碧辉说。北方多地均受到沙尘回流的影响。

  张碧辉分析,在这次沙尘天气过程中,气旋型低压造成上游大风天气,大风卷起沙尘往南输送,但后部伴随的冷高压相对偏弱,导致沙尘向南的传输扩散没有那么快。弱高压影响过去之后,转为偏南风输送,于是沙尘到了长江附近后又往北回流,重新影响长江以北大部地区。

  “这次沙尘回流发生的区域偏南,沙尘到了长江以南地区后又回流影响到北京等北方地区,而以往沙尘回流多出现在东北地区。”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遥感应用服务中心首席王新说,这次过程中偏西风也比较强,因此影响我国的时间比3月的那次强沙尘暴时间更长。

  王新分析,从传输路径上看,这次的沙尘天气过程更加复杂,传输过程中有短暂间断,然后再增强,还出现回流现象。卫星监测发现,今年3月内蒙古积雪面积为23.9万平方公里,与2022年3月的66.5万多平方公里积雪面积相比明显偏小,积雪覆盖日数也较过去20年显著偏少,因此沙尘天气过程载沙量较大。

  ▎近期沙尘天气趋势怎样?

  9日开始的沙尘天气影响还在持续,13日开始,新一轮大风沙尘天气过程来袭,与回流的沙尘叠加,使北方地区的扬沙或浮尘天气进一步增强。

  中央气象台预计,13—15日,受冷空气影响,北方地区仍多大风沙尘天气。本周末京津冀、东北地区的沙尘天气将减弱缓解,但西北地区、内蒙古等地仍维持黄沙漫天的状态。18—21日,又将有一股冷空气影响我国北方地区,部分地区伴有4—6级偏北风和沙尘天气,但范围和强度均弱于目前的沙尘天气过程。

  “13日下午,新一轮冷空气来袭,这股新冷空气在东移南下的过程中,将逐渐影响我国西北、华北地区,其携带的沙尘将会对包括北京在内的华北地区造成新一轮影响,所以北京地区14日全天还会受到上游沙尘传输的影响,预计15日沙尘逐渐减弱消散。”张碧辉说。

  张碧辉分析,目前正值春季,是沙尘天气多发季节,未来一段时间,北方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仍然多沙尘天气。

  “根据今年春季气候条件预测,蒙古国和我国西北的主要沙源地降水处于偏少态势,气温偏高,有利于沙尘活动。伴随阶段性的大风天气,预计4月中下旬至5月,我国沙尘天气的次数比常年同期略偏多。由于气象条件变化的不确定性,具体过程预报将根据临近大气环流调整情况,及时更新发布预报。”张碧辉说。

  ▎沙尘暴会不会消失?

  “近年来,我国的沙尘暴源区是有一些变化的,比如原来是沙尘暴源区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毛乌素沙漠,经过生态治理,几乎不再发生沙尘暴。蒙古国南部的戈壁沙漠是东亚沙尘暴的主要源区,其北部草原或高山草甸的退化近年来对东亚的沙尘暴也有贡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大气成分与环境气象研究所(碳中和监测与评估中心)研究员周春红说。

  近些年来,我国大力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保护政策,使北方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周春红介绍,卫星反演研究结果显示,新疆北部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已经被生物结皮覆盖,生物保有量增加,每年春季起沙很少。毛乌素沙漠近年来因被植物覆盖,几乎不起沙。生态环境改善也使得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的初等结皮生物逐渐恢复,使这些沙尘源区的有效起沙面积减少。

  “沙尘暴的发生是多个因素影响的结果。近几年沙尘暴天气增加,也受天气、气候的变化等多因素影响,沙尘暴的源区变化是缓慢的,天气气候条件变化大,所以相对来说,每年沙尘暴天气发生频率会发生变化。”周春红说。

  沙尘暴会不会消失?专家表示,沙漠沙地是不会消失的,这意味着沙源条件一直存在。沙尘暴很难避免,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就可能发生。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蓝蓝天工作室)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时政微纪录丨春到岭南——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广东纪行

    4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广东考察调研四天时间里总书记踏访湛江、茂名、广州三地深入调研企业、港口、农村等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从更加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到下功夫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总书记进一步明确方向、指引路径要求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从局部...

    时间:04-15
  • 山东江苏等地将有强对流天气 新疆多雨雪天气

      中新网4月15日电 据中央气象台网站消息,预计4月15日08时至16日08时,山东中南部、安徽北部、江苏中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将有8-10级雷暴大风或冰雹天气,局地将出现11级以上雷暴大风。15日至18日,新疆北部有小到中雨(雪)或雨夹雪。  山东江苏等地将有强对流天气  预计4月15日08时至16日08时,山东中南...

    时间:04-15
  • 学习语|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今年4月15日,是第八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活动主题为“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夯实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社会基础”。党建网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部分相关重要论述,邀您...

    时间:04-15
  • 联播+|推进务实合作 习近平引领中巴关系迈向更高水平

      “我愿同你一道,从战略高度引领和开辟新时代中巴关系新未来,给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4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巴西总统卢拉举行会谈。4月14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巴西总统卢拉举行会谈。这是会谈前,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

    时间:04-15
  • 习言道|没有安全和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

      4月15日是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家安全,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

    时间:04-15
  •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东纪实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  “我对广东的工作始终寄予厚望,希望你们为国家、为民族作出更大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3次到广东考察调研、2次参加全国两会广东代表团审议,每到广东发展的重要关口,都及时为广东...

    时间:04-15
  • 再加码!我国将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稳就业

      新华社北京4月14日电 题:再加码!我国将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稳就业  新华社记者姜琳  就业是民生之本。4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在保持稳就业政策总体稳定的同时,有针对性优化调整阶段性政策并加大薄弱环节支持力度,确保就业大局稳定。  “在经济运行依然面临复杂...

    时间:04-15
  • 彭丽媛会见巴西总统夫人罗桑热拉

      新华社北京4月14日电 14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在北京会见陪同巴西总统卢拉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总统夫人罗桑热拉。  彭丽媛表示,很高兴在春暖花开时节与罗桑热拉女士见面。中巴虽然地理上相隔遥远,但两国人民心意相通,文化交流合作丰富多彩。彭丽媛向罗桑热拉介绍中国历史文化和各具魅...

    时间:04-15
  • 秦刚:中德是伙伴不是对手,要合作不要对抗

      中新社北京4月14日电 (记者 梁晓辉)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14日在北京同德国外长贝尔伯克举行第六轮中德外交与安全战略对话后向记者介绍了有关情况。  秦刚说,发展好中德双边关系,关键在于开展全方位交流,增进战略互信,避免战略误判。中德是独立国家,相互认知和交往也应是独立自主的。中德是伙伴...

    时间:04-14
  • 李强会见巴西总统卢拉

      新华社北京4月14日电 国务院总理李强4月14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巴西总统卢拉。  李强表示,中国和巴西分别是东西半球最大发展中国家和重要新兴市场国家。今年是两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30周年,两国关系正处在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节点。中国愿同巴西一道,进一步深化政治互信,密切...

    时间:04-14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