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东西问丨武斌:瘟疫如何影响人类文明史?

2023-04-13 20:08: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沈阳4月13日电 题:瘟疫如何影响人类文明史?

  ——专访北京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沈阳故宫博物院前院长武斌

  中新社记者 王景巍

  瘟疫,始终与人类文明相伴而生。与瘟疫共生共存,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真实历史。瘟疫如何产生?为何说瘟疫是一种“文明病”?历史上人类如何应对瘟疫?它又给人类文明带来哪些影响与启示?

  历史文化学者、北京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沈阳故宫博物院前院长武斌,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就此作出深入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瘟疫如何产生?为何说人类文明史是一部疫病的历史?

  武斌:瘟疫的产生和蔓延,很多情况下都与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有关,与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关。

  一般而言,瘟疫是传染病,但并非所有的传染病都被称为瘟疫。被称为瘟疫的传染病主要有四大特点:一是暴发突然;二是传播广泛;三是致死率高;四是恐怖性强。

  人类历史上,瘟疫时常出现。中国古代文献中,几乎每隔三五年就有瘟疫的记载。有小规模、局部地区的,也有大规模、蔓延全国的,文献上叫“大疫”。在3000年左右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这样的“大疫”共发生了几十次。

  瘟疫是“聚集性”疾病,需要一定数量的人口聚集,以作为其流行泛滥的基本条件。人口越密集,瘟疫传播越快,病毒病菌得以一代代存活。这也说明了为何越到历史的晚近时代,瘟疫出现得越频繁,造成的危害也越大。

  在原始社会,即使曾有瘟疫出现,也已是原始时代的晚期,人类开始从狩猎阶段进入农业社会,离文明社会的门槛不远,已具备瘟疫传播所必备的人口密度条件。

  步入农业社会,人口进一步集中,并在此后的几千年里形成了更大规模、更加稠密的人口聚集。与狩猎生活方式相比,农业社会的人口密集程度在10倍甚至100倍以上。而与农业生活方式相比,城市的人口密度更是上百倍地增加。

  瘟疫产生的另一个条件是人口的流动和迁徙。人类跨地区迁徙,灌溉农业的出现,城市的兴起,商队、商船活动,以及战争、朝圣等行为,都促使瘟疫从一个疾病圈向另一个疾病圈传播。而随着世界贸易的发展,某地发生的一场瘟疫更可能迅速超出国界范围,成为全人类的灾难。

    一瓶天花疫苗。天花是到目前为止,在世界范围被人类消灭的第一个传染病。视觉中国供图

  近代欧洲殖民主义的扩张,曾把瘟疫范围扩大至全球。欧洲殖民主义者进入美洲大陆,带去的天花等致命微生物导致空前的印第安人灭绝;被称作“史上最致命瘟疫”的1918年“西班牙流感”,缘起于美国士兵。可以说,瘟疫是一种“文明病”,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发展变化”。

  中新社记者:瘟疫对人类社会影响几何?为何说瘟疫深刻参与和影响了人类文明进程?

  武斌:瑞典病理学家福克·汉斯肯说过,人类的历史即其疾病的历史。疾病或瘟疫大流行,伴随着人类文明进程而来,并对人类文明产生深刻和全面的影响,它往往比战争、革命、暴动来得还要剧烈,因为它直接打击了文明的核心和所有生产力要素中最根本的部分——人类本身。

  世界历史进程中的许多关键时刻,因瘟疫引发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如有历史学家认为,正是雅典的大瘟疫决定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形势,使雅典败在斯巴达手下,导致辉煌一时的古希腊文明衰落,进而结束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古希腊文明阶段。

    法国画家尼古拉斯·普桑的作品《阿什杜德的瘟疫》再现了古罗马安东尼大帝执政时期发生在古罗马的“安东尼”(Antoninus)瘟疫。视觉中国供图

  对于古罗马的兴衰,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曾从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军事等多方面进行探讨,提出种种猜测和假说。虽然这个大帝国的衰亡绝非朝夕之事,也并非由某一因素造成,但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瘟疫。马可·奥勒留时期的大瘟疫,导致其去世后长达一个世纪的社会危机和动荡,为帝国走向衰落埋下伏笔。

  同样,在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极力恢复昔日罗马帝国的荣誉与疆土,也为此付出巨大努力。但在一系列天灾人祸的打击下,他的梦想仅止于梦想阶段。其中被诸多史学家公认为最具破坏性的事件,就是全面暴发于公元542年的大瘟疫——查士丁尼瘟疫。

  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在其《罗马帝国衰亡史》中分析,“战争、瘟疫和饥馑这三重灾祸同时降临在查士丁尼的臣民头上;人口数量明显地减少成了他统治时期一个极大的污点,这种人口减少的情况,在地球的某些最美好的地方至今也并未完全恢复。”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琼斯在其《晚期罗马帝国史》论及查士丁尼时代史的部分也指出:“可能这个时期对帝国影响最严重的灾难是鼠疫。”

  在近代欧洲殖民主义的扩张中,瘟疫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助纣为虐”的作用。西班牙殖民者只有为数不多的几百人,就彻底征服了阿兹特克和印加两大帝国。不久,印第安人几乎陷入种族灭绝的境地。在殖民者带到新大陆的病菌面前,土著人不堪一击。

  这个事件之后,新大陆的土著人大批死亡,又造成了劳动人口极度短缺。殖民者便从非洲掠夺黑人奴隶贩卖到美洲大陆,因此有了17、18世纪的黑奴贸易。这种罪恶的贩卖黑奴制度一直持续了两个多世纪。而导致这一制度的直接原因之一,就是瘟疫泛滥造成美洲土著人几近灭绝。

  中新社记者:您曾说过,“瘟疫对人类而言,是一场灾难。但是因为经历了这场灾难,会促使仍然活着的人有一些思考和探索。”瘟疫带来哪些积极作用或启示?

  武斌:黑格尔曾说,“恶”也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客观上,瘟疫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香港,“黑死病”鸟嘴面具在万圣节期间吸引众多外籍人士和市民前来购买。鸟嘴面具是欧洲中世纪时期治疗“黑死病”医师的防护面具。张炜 摄

  首先,瘟疫是引发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14世纪的黑死病几乎夺去了欧洲四分之一人口,造成劳动力急剧减少,经济凋零,城市败落和土地荒芜。但它也带来社会财富特别是土地的重新分配,社会阶层结构随之发生显著变动和重组。

  由于疫后经济重建需要大量劳动力,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促使劳动者普遍要求增加工资收入。而封建贵族无法满足这种要求,反而采取限制和镇压劳动者措施,导致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激化,进而引发农民和城市劳动者的多次起义。这些起义,对欧洲中世纪末期的社会变革起了推动作用,拉开了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资本主义迈进的序幕。

    1665年,英国伦敦爆发“黑死病”。视觉中国供图

  其次,大规模瘟疫的暴发流行,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的思想文化。在科学发展落后和人类知识欠缺的时代,人们对瘟疫的认识和防治方法有限,突然降临的灾难易造成普遍的心理恐慌。于是,各种超自然、神秘的预言和许诺给人以心理慰藉,从而使宗教迅速发展。例如“查士丁尼瘟疫”之后,基督教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张,各地修道院获得大规模发展,基督教神学在意识形态上的统治地位得以确立。

  同样是一场大瘟疫,14世纪黑死病的肆虐则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人的生命价值。人们的思想逐渐摆脱神学束缚,人文主义思想开始萌芽发展,揭开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序幕,并进一步摆脱基督教神权统治,向高扬人的理性的启蒙时代过渡。

    在意大利威尼斯举行的庆祝活动。该节日是为了纪念16世纪的大瘟疫的结束。视觉中国供图

  最后,瘟疫加速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19世纪初的霍乱,直接推动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的公共卫生运动。今天人类社会的城市供排水系统、城市垃圾处理方式、住房卫生标准设计等,都由此开创。因此,霍乱被称为“伟大的卫生革新家”。

  瘟疫的流行,让人类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它并没有摧毁人类社会。在每一次对抗瘟疫的阶段性胜利中,人类也抓住了文明发展的机会。

  最初,人们对瘟疫只有恐惧和无奈,只能靠祈祷寻求慰藉,祈求噩梦过去。此后,人们逐步认识到瘟疫的传染性,并开始采取隔离等科学有效的应对方法。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人类又发明了抗生素、疫苗等“武器”对抗瘟疫。

  人性是脆弱的,也是坚强的;是渺小的,也是伟大的;是怯懦的,也是勇敢的。在对抗瘟疫的战斗中,终归是勇敢战胜了怯懦,伟大遮蔽了渺小,因此才有了人性的光辉、文明的进步。

  人类与瘟疫的较量从未终止,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及新型传染病,人类与瘟疫的斗争还在继续。持久的战斗中,人类的力量和智慧不断提升,更重要的是,人类永远有为生存而战的巨大勇气。(完)

  受访者简介:

  武斌,历史文化学者、研究员,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长青学者、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特聘教授。曾任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辽宁省文联副主席等。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已出版著作数十种,近年出版的主要有:《沈阳故宫四百年——一部叙事体的文化史记》《丝绸之路全史》《文明的力量——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史纲》《新编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中华文明养成记》《瘟疫与人类文明的进程》等。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焦点访谈:海南自贸港 勇立潮头更开放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2018年4月13日,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这是党中央赋予海南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新使命,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改革开放重大举措。五年来,海南自贸港建设...

    时间:04-14
  • 中方强调落实哥伦比亚和平协议需确保持续投入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13日在安理会哥伦比亚问题公开会上发言时强调,全面落实哥伦比亚和平协议需要确保持续投入。  耿爽说,今年以来,哥伦比亚各方为实现“全面和平”继续作出不懈努力。佩特罗总统领导的哥伦比亚政府全面落实和平协议,并致力于遏制暴力,通过对话谈判实现更广泛的可持续和平。中...

    时间:04-14
  • 新华时评|把种业这项工作做精做好

      新华社北京4月13日电 题:把种业这项工作做精做好  新华社记者王立彬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广东考察时强调,种业是现代农业、渔业发展的基础,要把这项工作做精做好。  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种业发展问题,多次在不同场合为种业改革发展指明方向。依靠自...

    时间:04-14
  • 北方沙尘影响持续至本周末 一波升温浪潮即将席卷而来

      中国天气网讯 未来三天(4月14日至16日),北方仍多沙尘和大风天气,其中今天京津冀、河南、山东、辽宁等地部分地区有扬沙或浮尘。南方今天仍有雨水来扰,周末大部降雨停歇。另外,随着高压脊逐渐强势,周末起我国将迎来一波升温浪潮,局地或有高温冒头。  北方沙尘影响持续至本周末 南方大部雨水将停歇 ...

    时间:04-14
  • 学习进行时|“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

      新华网记者 张芮绮 吴涛  【学习进行时】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东省湛江市,考察了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了解当地优化水资源配置等情况。对于水,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看得很重。在他心中,“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今天推出文章,与您一起学习...

    时间:04-14
  • 【央视快评】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广东“要锚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目标,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时间:04-14
  • 时政现场说|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把民族汽车品牌搞上去

    2023年4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省广州市考察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科技创新打造自主品牌……总书记同企业代表 科研人员 一线职工亲切交流 广汽十二万员工 受到巨大鼓舞纷纷表示 牢记总书记嘱托一定要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一定要把...

    时间:04-14
  • 秦刚:美方应真正从在阿富汗的失败中汲取教训

      中新社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4月14日电 (记者 张硕)当地时间4月13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在中俄巴伊四国外长第二次非正式会议后向记者介绍会议情况。  有记者问,美国白宫发布阿富汗撤军行动调查报告,承认“巨大的情报失败”,并将仓皇撤军责任归咎于前政府,中方对此有何评论?秦刚说,美国在阿富汗的...

    时间:04-14
  • 秦刚:希望国际社会全面、平衡、客观看待阿富汗问题

      中新社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4月14日电 (记者 张硕)当地时间4月13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在中俄巴伊四国外长第二次非正式会议后举行记者会。  有记者问及中方对阿富汗执政当局禁止阿籍女性为联合国在阿机构工作的看法,秦刚表示,联合国机构在协调各国对阿立场、推动国际对阿支持方面发挥了重要...

    时间:04-14
  • 秦刚会见阿富汗临时政府代理外长穆塔基

      中新社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4月14日电 (记者 张硕)当地时间4月13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在撒马尔罕出席阿富汗邻国外长系列会议期间会见阿富汗临时政府代理外长穆塔基。  秦刚表示,中国与阿富汗山水相连,中方一贯尊重阿富汗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阿富汗人民作出的自主选择,从不干涉阿富汗内...

    时间:04-14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