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时政新闻眼|广东考察第二天,习近平重点聚焦这个村

2023-04-13 08:37:37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一个合作社,打通了荔枝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一条高速路,让荔枝搭上了远销各地的顺风车;一座小村庄,通过荔枝特色产业走上了致富幸福路。这是广东茂名市柏桥村的乡村振兴故事。

  4月11日下午,广东考察第二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茂名市柏桥村。这是总书记今年国内考察的第一个村,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在广东考察的第三个村。

 

视频:习近平在茂名市考察调研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01

  柏桥村:“荔枝之乡”的时代变迁

△4月11日考察点示意图

  柏桥村面积约5.2平方公里,下辖18个自然村,隶属茂名市高州市根子镇,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地处我国荔枝主要分布的北纬18-29度之间。

  荔枝树喜高温高湿。广东是我国分布荔枝最多的省,全省有80多个县市出产荔枝。柏桥村群山环抱,气候适宜,荔枝是这里的特色产业。

△俯瞰柏桥村。(总台央视记者范凯拍摄)

  在柏桥村,荔枝种植面积达6800亩,占到村子面积的87%以上。柏桥村也成为了省级“一村一品”荔枝生产专业村,孵化出了国家级农业专业合作社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国家荔枝“一馆一圃一址”也落户该村。

△柏桥村荔枝种植园。(总台记者梁启鹏拍摄)

  鲜果加工、电商带货、乡村旅游……各类产业不断发展,推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得益于2017年建成通车的包茂高速公路,正处沿线的柏桥村搭上了产业发展的顺风车,这里的荔枝可直达内蒙古包头。2022年,村民人均收入约5.1万元。

△位于当地的中国荔枝博览馆。(总台央视记者杨波拍摄)

  02

  从一颗荔枝看农村特色产业广阔前景

  在柏桥村,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荔枝种植园、龙眼荔枝专业合作社,了解当地发展荔枝等特色种植业、推进乡村振兴等情况。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特别强调,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

△正在生长期的荔枝。(总台央视记者李辉拍摄)

  “土”讲的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柏桥村地处荔枝种植黄金地带,有着2000多年的荔枝种植历史。发展荔枝产业,实现了本土资源利用最大化。

  “特”讲的是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要跳出本地看本地,打造为广大消费者所认可、能形成竞争优势的特色。总书记这几年考察过的苹果村、木耳乡、黄花镇,就是鲜活的实例。

  “产”讲的是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要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藏、运输销售等,形成一定规模,把农产品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此次总书记来到柏桥村,就是重点从这几个方面“解剖麻雀”,展开考察调研。

  在考察中,总书记对乡亲们靠发展荔枝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振兴表示肯定。他指出,这里是“荔枝之乡”,发展荔枝种植有特色有优势,是促进共同富裕、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举措,农村特色产业前景广阔。

  03

  从专业合作社看动力与活力

  农村专业合作社,是发展特色种植业的龙头,也是观察乡村产业振兴的窗口。在柏桥村,总书记考察了这里的龙眼荔枝专业合作社。

  柏桥龙眼荔枝专业合作社目前有主要社员59人,带动农户2000多户,发展业态包括种植、加工、销售和服务,其中种植示范基地2个,年加工荔枝1300吨、龙眼900吨。

△柏桥龙眼荔枝专业合作社。(总台央视记者赵化拍摄)

  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产物,总书记一直关注着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2020年7月在吉林考察时,他专门来到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总书记说,合作社的路子怎么走,我们一直在探索。要鼓励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合作社,探索更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路子来。

△柏桥龙眼荔枝专业合作社内。(总台央视记者范凯拍摄)

  前不久在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总书记指出,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村适度规模经营,为农业农村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如同荔枝之于广东柏桥村、玉米之于吉林梨树县……当越来越多乡村振兴的故事不断涌现,将绘就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美的乡村画卷。

△合作社生产的龙眼干(左)和荔枝干(右)。(总台央视记者范凯拍摄)

  04

  从三个村子看“久久为功”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他强调,广东要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要下功夫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力度更大一些,措施更精准一些,久久为功。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4次赴广东考察,先后看了位于佛山、清远、茂名的3个村。透过这3个村,可以看到中国农村的时代变迁,可以看到“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也可以看到总书记所强调的“久久为功”。

△位于柏桥村的广东高州荔枝龙眼国际采购交易中心。(总台央视记者范凯拍摄)

  2012年12月,总书记赴广东考察,曾来到佛山市顺德区黄龙村。这也是党的十八大后总书记到地方考察调研的第一个村庄。

  黄龙村曾是顺德区20个“经济发展较慢村”之一。黄龙村之行,总书记考察基层党建,慰问困难群众。他看望了村里的贫困户张锡尧一家,并向张锡尧的女儿张俭娜赠送工具书和学习用具。如今,张锡尧一家早已脱贫,黄龙村也实现蝶变。

  2018年10月,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期间来到清远市连江口镇连樟村,详细了解基层党建、脱贫攻坚、村民服务情况,走访贫困户陆奕和家。这次考察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党的十九大强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在连樟村,总书记对村民们说,要一代接着一代干,既要加快脱贫致富,又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走向现代化。

  柏桥村,是总书记在广东考察的第三个村子。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总书记再赴广东看农村,传递了鲜明信号。

  05

  重农强农 信号鲜明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总书记多次强调,“决不能松劲歇脚,更不能换频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大会闭幕后,总书记第一次外出考察去了陕西延安、河南安阳看乡村振兴,一路思考在新征程上如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柏桥村荔枝种植园。(总台央视记者郭鸿拍摄)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

  去年底,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说,“这次会议我来讲讲,就是表明党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鲜明态度,发出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柏桥村果农。(总台央视记者段德文拍摄)

  读懂总书记重农强农的鲜明信号,重点要把握几个关键词。

  一是粮食安全。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粮食安全,此乃国之大者。总书记发出警示:“一旦农业出问题,饭碗被人拿住,看别人脸色吃饭,还谈什么现代化建设?”保粮食安全,尤为关键的是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

  二是增加农民收入。这是产业振兴的目的所在,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总书记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让农民挑上“金扁担”。他一直强调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不能忘了农民这一头”。

△柏桥农创园。(总台央视记者范一鸣拍摄)

  三是双轮驱动。总书记指出,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关键靠改革。抓好“三农”工作,就要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

  四是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推进农村现代化,不仅物质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柏桥村之行,承载着总书记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视和关切,也传递着建设农业强国的决心和信心。

  监制丨申勇 龚雪辉

  主笔丨刘瑞琳

  记者丨李铮 王鹏飞 杨紫童 潘毅 范凯 李炜 赵化 杨波 段德文 李辉 郭鸿 范一鸣

  视觉丨陈括 张晶 齐欢

  编辑丨王尊

  (央视新闻客户端)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要以这次主题教育为契机,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不断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奋进新征程凝心聚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

    时间:04-13
  • 【光明论坛】让数字化激活思政教育新生态

      【光明论坛】  随着现代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第一环境”。充分发挥好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高校网络思政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以数字化赋能网络思政工作体系、内容、方式等全方位创新,是新时代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生...

    时间:04-13
  • 在大兴调查研究中夯实实干之基

      【光明论坛】在大兴调查研究中夯实实干之基  实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融入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以实干推动党的作风建设,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树立了实干...

    时间:04-13
  • 【光明论坛】理论修养是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核心

      【光明论坛】  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一以贯之重视理论武装、重视提升领导干部理论修养,不断推进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理论修养是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核心,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坚...

    时间:04-13
  • 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科学认识问题 准确把握问题 正确解决问题  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专题深思)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提出“六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是“六个必须坚持”之一。我们要全面贯彻...

    时间:04-13
  • 媒体融合整体推进第十年:“通而不融”待解,新型视听平台提供破题新路径

      中新网4月13日电 题:媒体融合整体推进第十年:“通而不融”待解,新型视听平台提供破题新路径  中新财经 韩昕宁  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院长、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主任王晓红近日指出,视听新媒体的“可见性”极大地激活了社会的创造力,也为“媒介的融合”及“融合的媒介”提供了新渠道、新方式,而...

    时间:04-13
  • 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

      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思想纵横)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以强化理论学习指导发展实践,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

    时间:04-13
  • 深刻把握坚持问题导向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坚持问题导向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

    时间:04-13
  •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挂牌成为国家中医医学中心(藏医)筹建单位

      中新网拉萨4月13日电 (记者 江飞波)国家中医医学中心(藏医)(筹)揭牌仪式4月12日在西藏自治区藏医院举行,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罗梅共同揭牌。西藏自治区藏医院正式挂牌成为国家中医医学中心(藏医)筹建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

    时间:04-13
  • 地基打得牢,大厦才能建得高(人民论坛)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基础研究是科学知识实际应用的源头活水,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都不是凭空产生,而是建立于新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概...

    时间:04-13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