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京杭大运河近日再现全线水流贯通 多水源补水 促生态恢复

2023-04-13 08:11:01

来源:人民日报

  京杭大运河近日再现全线水流贯通

  多水源补水 促生态恢复(美丽中国·我们的母亲河④)

  核心阅读

  南起浙江杭州,北抵首都北京,一路流经江南水乡、齐鲁大地、燕赵沃野,京杭大运河迤逦千里,绵延千年。日前,京杭大运河再次实现全线水流贯通。今年补水启动早、时间长,带来显著的生态效益。

  流动的水,是京杭大运河的生命所在。长期以来,大运河黄河以北河段水资源严重短缺,一些河道处于断流状态。保护好京杭大运河,势在必行。

  闸门缓缓抬升,汩汩清水涌动。“大运河有水了,咱打心眼儿里高兴。”今年78岁的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四女寺村村民王和平说。4月4日,随着山东德州四女寺枢纽南运河节制闸和天津九宣闸枢纽南运河节制闸、新开河耳闸开启,京杭大运河再次实现全线水流贯通。

  今年京杭大运河补水有何特点?有哪些生态效益?如何实现从补水到有水再到水长流?

  补水复畅流——

  今年补水启动早、时间长

  四女寺枢纽工程,是此次补水的关键节点。

  “这里是三路补水的交汇点。”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漳卫南运河管理局四女寺枢纽工程管理局局长张如旭说,从岳城水库而来的水流经此处,经过节制闸控制,进入南运河。同时,南水北调水、黄河水等补水水源在刘茂庄闸处汇合后,穿漳卫新河倒虹吸工程,一并汇入南运河。执行调度令、启闭闸门、开展水文测验,张如旭和同事们做好各项工作,确保补水顺利进行。

  生态补水,为京杭大运河解渴。“从演变看,历史上黄河改道冲断运河河道,加之黄河河床不断淤积抬高,导致运河水难以翻越黄河。”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司长杨得瑞说。从人为因素看,华北地区人口密集,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河湖生态用水被大量挤占,河流断流、湖泊萎缩、地下水超采严重,进而引发水生生物物种减少、地面沉降等问题。

  生态补水是恢复河流健康的关键之举。生态补水,要统筹考虑流域内外各类水源、科学调度水利工程,借水调水,达到增水有水的目标。2022年,水利部开展了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工作,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

  今年,六路水源汇流大运河。补水从3月1日启动,“南水”经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穿黄河,入南运河;岳城水库水从河北奔来,流入卫运河和南运河;黄河水经马颊河、沙杨河等入南运河;滦河水补充运河天津中心城区段;官厅水库水经北京市城区河湖水网,补充通惠河;再生水和雨水为通惠河和北运河补水。

  “可以说,今年补水启动早、时间长,从3月1日延续到5月底,补水时长比去年延长约一个半月,并将根据水源来水情况尽量延长全线贯通时间。”杨得瑞说,“这是根据沿线用水需求、保障春灌用水等情况优化配置的结果。”截至4月11日,已累计向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河段补水27821万立方米,完成计划补水量的59.8%。

  有水展生机——

  补水带来显著生态效益

  春风吹拂,田野铺绿,运河畔的山东省夏津县,小麦拔节,正是浇“返青水”的节骨眼儿。

  郑保屯镇珠东村种粮大户崔居成种了100多亩地,浇水是大事。“过去四处找水,靠人工浇,耗时耗工耗水。如今,地里有了泵站,从运河里引水,浇地更及时,还省了地下水。”崔居成说。

  “生态补水带来显著效益。”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主任乔建华介绍。一方面,生态补水边流动边下渗,有效回补地下水。另一方面,沿线可引水灌溉,减少开采地下水,缓解用水压力。去年,京杭大运河补水河道5公里范围内地下水水位平均回升1.33米。

  “今年计划补水水量为4.65亿立方米,其中用于置换沿线农业灌溉取用深层地下水水量约2.08亿立方米,可置换河北邢台、沧州、衡水,天津静海、滨海新区等地深层地下水超采区农业灌溉水源,预计置换灌溉面积约99万亩。”乔建华介绍。

  生态补水并非一劳永逸。从断流到有水,从有水再到有流动的水,循序渐进。水利部提出,“十四五”时期实现京杭大运河主要河段基本有水、进一步推动实现全年有水目标。

  稳定多元的水源是保障。杨得瑞介绍,水利部门将科学精准判断各主要水源的来水情况、各地用水需求等,进一步优化配置各补水水源,算好水账,挖掘潜力,特别是要优先使用本地水,科学利用非常规水源,精打细算用好外调水。

  建立长效机制是关键。从水量测算分配到调度指令下达,再到水工程启动运用,生态补水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制度保驾护航。水利部门将逐步完善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规则,建立工程调度运行长效机制,研究完善水价确定和水费收缴机制。

  生态补水,从单一河湖向水网扩展。今年,水利部将在华北地区7个河流水系40条(个)河湖实施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工作,预计补水27.68亿立方米。其中,补水约7.95亿立方米实现京杭大运河、永定河、漳河等3条河流集中贯通;向白洋淀及滹沱河、滏阳河、南拒马河、永定河等8条河流常态化补水约9.73亿立方米。

  护水促长远——

  调水补水,更要节水惜水

  节水,一个更为长久的挑战。水利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不能一边调水补水,一边浪费水。运河沿线地区必须严格执行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健全节水制度,推广节水技术,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实现全社会节水。

  同时,补水更要护水,这才能真正保护好京杭大运河。

  “因长期断流,一些干涸河道有不少杂草、土堆、垃圾,甚至还有违章建筑物。相关单位利用无人机技术,全面摸排补水河道,掌握底数,对阻水点和违建点精准清理。”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马涛介绍。京杭大运河启动补水以来,海河水利委员会针对直管河段开展输水线路巡查39次,累计巡查河道长度222公里。此外,海河水利委员会联合相关单位建立联防联控协作机制,确保水质安全。

  “河湖长的作用应得到充分发挥。基层河湖长切实担负起保护‘最后一公里’的责任,加强巡河护河。海河流域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机制已经建立,将更有力地协调解决跨区域、跨部门河湖管理保护难题。”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河湖管理处处长周凤才说。

  京杭大运河具有防洪排涝、输水供水、内河航运、生态景观、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水利部门将以生态补水为契机,全面提升保护治理京杭大运河的能力。

  水利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水利部一方面将加快改善河道水资源条件、完善防洪排涝保障功能、促进岸线保护、强化大运河管护等;另一方面将完善水利工程设施建设,组织开展卫河干流治理工程,完成河道清淤疏浚、堤防加高加固、险工整治、涵闸处理等建设。多措并举,把京杭大运河建设成为造福两岸的水脉、货畅其流的动脉、传承历史的文脉。

  延伸阅读

  什么是生态补水?

  水库接力放水,水量精细分配。3月底,清水漫过永定河865公里河道。4月4日,多路水源汇流,京杭大运河再次全线水流涌动。目前,塔里木河下游连续20多年实施生态补水,大漠边缘形成绿色长廊。生态补水,让一条条母亲河重现生机。

  生态补水是保护治理河湖的重要举措。长期以来,受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一些河湖的水资源利用量超出承载能力,导致河流断流、湖泊萎缩,对生态环境产生诸多不利影响。水是河湖的生命,缺水需要补水。生态补水就是以保护生态为目标,利用本地水,或从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借水”,通过水库等水利工程“调水”,补充到缺水地区。比如,水利部采取“一河一策”,实施2023年华北地区河湖生态补水工作,预计可实现华北地区河湖生态环境复苏补水27.68亿立方米,让河湖有流动的水、干净的水。

  生态补水成为长久之举,还需要制度护航。水利部门和沿线各地加快完善协同制度,统筹灌溉、航运、发电、生态等多种功能,优化水资源配置,精心调度水利工程,高效配合、科学推进,把更多的水还给河流。(人民日报 记者 王 浩)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要以这次主题教育为契机,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不断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奋进新征程凝心聚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

    时间:04-13
  • 【光明论坛】让数字化激活思政教育新生态

      【光明论坛】  随着现代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第一环境”。充分发挥好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高校网络思政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以数字化赋能网络思政工作体系、内容、方式等全方位创新,是新时代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生...

    时间:04-13
  • 在大兴调查研究中夯实实干之基

      【光明论坛】在大兴调查研究中夯实实干之基  实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融入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以实干推动党的作风建设,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树立了实干...

    时间:04-13
  • 【光明论坛】理论修养是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核心

      【光明论坛】  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一以贯之重视理论武装、重视提升领导干部理论修养,不断推进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理论修养是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核心,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坚...

    时间:04-13
  • 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科学认识问题 准确把握问题 正确解决问题  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专题深思)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提出“六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是“六个必须坚持”之一。我们要全面贯彻...

    时间:04-13
  • 媒体融合整体推进第十年:“通而不融”待解,新型视听平台提供破题新路径

      中新网4月13日电 题:媒体融合整体推进第十年:“通而不融”待解,新型视听平台提供破题新路径  中新财经 韩昕宁  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院长、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主任王晓红近日指出,视听新媒体的“可见性”极大地激活了社会的创造力,也为“媒介的融合”及“融合的媒介”提供了新渠道、新方式,而...

    时间:04-13
  • 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

      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思想纵横)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以强化理论学习指导发展实践,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

    时间:04-13
  • 深刻把握坚持问题导向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坚持问题导向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

    时间:04-13
  •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挂牌成为国家中医医学中心(藏医)筹建单位

      中新网拉萨4月13日电 (记者 江飞波)国家中医医学中心(藏医)(筹)揭牌仪式4月12日在西藏自治区藏医院举行,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罗梅共同揭牌。西藏自治区藏医院正式挂牌成为国家中医医学中心(藏医)筹建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

    时间:04-13
  • 地基打得牢,大厦才能建得高(人民论坛)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基础研究是科学知识实际应用的源头活水,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都不是凭空产生,而是建立于新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概...

    时间:04-13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