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东西问丨盖琳:教育如何改变西藏?

2023-04-12 20:47:3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拉萨4月12日电 题:教育如何改变西藏?

  ——专访欧盟中国友好协会秘书长、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盖琳

  中新社记者 赵延

  教育是西藏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民主改革前,在长期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下,只有少数三大领主子弟才能受教育,而广大农奴子女没有任何受教育的权利。民主改革以来,西藏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及素质教育等方面得到迅速发展,人们的眼界和思维方式也随之变化。教育发展如何改变西藏?近日,欧盟中国友好协会秘书长、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盖琳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就该问题作出详细解答。

  中新社记者:您在西藏走访调研的过程中,对西藏的教育和孩子们有怎样的印象?

  盖琳:2014年6月访问西藏时,我参观了藏医藏药相关机构,了解过藏族同胞接受教育情况。2016年8月,我与6位欧洲议会议员访问西藏,参观了西藏大学,在图书馆里看到了藏汉双语的大藏经。我们也参观了西藏唐卡画院,那里是西藏唐卡艺术传习基地、西藏非遗项目传习基地。德瓦议员还在拉萨街头与一位年轻路人交谈,得知他在北京上大学。据我的见闻和当地朋友介绍,西藏的传统文化获得妥善保护,教育资源丰富。

西藏藏医学院更名为西藏藏医药大学揭牌仪式在拉萨举行。该校为世界唯一单独设置的藏医药高等学校,藏医是西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何蓬磊 摄

  尽管西藏地广人稀,但所有孩子都平等拥有受教育的权利。一位援藏的朋友曾向我讲述靠近尼泊尔边境的吉隆县内,一群小学生的上学方式:孩子们平时在校寄宿上学,周五放学回到各自家中,周日返校,都觉得能上学特别好。

  教育也为西藏的孩子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00后”藏族小伙强巴扎西告诉我,他小时候热爱学习、喜欢思考,梦想成为文化领域的人才,家人也很支持他。最近,强巴扎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藏文化博物馆工作

  除了基础教育保障外,西藏人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让人印象深刻。西藏文化博物馆的志愿者李方山老师向我讲述了她的一次经历。她曾遇到一位藏族母亲接六七岁的女儿放学,手中提着电子琴。交谈中,母亲说女儿在拉萨北京小学读书,“是我们拉萨最好的小学”,喜悦和自豪感溢于言表。

  中新社记者:从旧西藏的寺院教育,到民主改革后逐步建立现代教育制度,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您如何评价西藏教育发展变革过程中的变与不变?

  盖琳:教育体系改革给西藏带来巨大变化:教育机构增加,学生人数增多,学费减免,学生出国留学率提升,本地的文化基础设施也有了很大发展

  西藏的教育体系,从旧时以寺院教育、官办教育、私塾教育为主,演变至当前的现代教育体系。截至2022年10月,西藏已建立各级各类学校3339所。旧西藏的青壮年文盲率曾高达95%以上,而2022年自治区内外在校生总人数已达92.2万人。通过现代教育,许多学生有了出国留学的机会,如全国人大代表白玛措曾留学挪威和澳大利亚,全国政协委员边巴拉姆曾在挪威和美国学习,全国政协委员明吉措姆曾在德国和英国获得博士和博士后学位。回国后,她们都在各自领域取得了非凡成就。

西藏那曲孝登寺寺庙书屋,僧侣借阅书籍。李林 摄

  如今西藏已实行15年公费教育和包吃、包住、包生活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同时,作为教育的一部分,西藏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博物馆有了更丰富的展品和内容,新落成的西藏自然科技博物馆、西藏美术馆、牦牛博物馆以及大幅增加的农家书屋、寺庙书屋等,都是重要的精神文化学习场所。

  西藏教育体系改革过程中的不变之处,在于藏族文化的保留和保护。今天,学习藏语是教育的一部分;学校确保学生在校期间的藏族文化生活和饮食习惯不变;西藏寺院教育精髓得以保留;西藏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哲学、天文、历算、医学、辞书、文法、诗歌、音韵、文学、音乐、美术、建筑以及雕刻工艺技术和地震等知识,通过教育实现了传承。

  中新社记者:您如何看待教育改革对当地人生活方式的影响?

  盖琳:现代教育,为原本受旧思想束缚的人提供知识,使他们更平等地看待世界。同时,教育也给他们更广阔的眼界、理性的认知力、更强的判断力,使他们有更多选择机会。

  藏传佛教早已融入不少西藏人的日常生活,他们对藏传佛教有深厚感情。一些藏族同胞看到广阔的世界后,确实更关注生计需要和现实生活问题。我认为这或许是处于不同阶段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发生变化。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人们对精神层面提出更高要求,一部分人会对藏传佛教有新的认知。

西藏拉萨楚布寺僧人们佩戴面具参加跳神活动。跳神是由藏传佛教僧侣表演的一种宗教舞蹈。李林 摄

  实际上,生活方式转变的源头并不来自教育改革,而是信息变革。如今的互联网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数量和速度发生巨变,眼界和世界观也随之改变,很多人希望自己与世界同步,因此自主要求改变生活方式。

  中新社记者:在西藏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与制度,有哪些现实因素与难题?寄宿制是现实条件下的一种必然选择吗?

  盖琳:西藏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难题之一是地广人稀的现实情况。西藏拥有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却只有366万人口,平均每平方公里仅3人,人员高度分散。对教育来说,学生分散、教师人才短缺,难以保障教育质量;对资金而言,如投入不集中,很难得到产出。解决的唯一出路,就是教育集中。

  2000年后,西藏在每个村办一所幼儿园,使辍学率接近0%,基本解决了幼儿园教育问题;每个乡镇办一所小学,将教师人才集中,确保教学质量。这样一来,寄宿制是现实条件下的必然选择。

在距离西藏拉萨40公里的荣玛高海拔生态搬迁示范点,孩子们在幼儿园玩耍。江飞波 摄

  我了解到,寄宿制并非强制,主要针对家庭距离学校2公里以上的农牧民子女,其他学生也可自愿寄宿。学校设有专职老师照料学生生活,业余时间开展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活动,学生生病可请假离校,家长可在非上课时间自由探望。

  一位援藏干部告诉我,寄宿制解决了西藏义务教育的两大难题:一是提升教育数量,保障应入学少年儿童享受免费义务教育,辍学率接近0%;二是提高教育质量,西藏学生得到与其他省市区相近的教学条件,升学率大幅提高。

  由于西藏每个乡镇面积较大,很多地方山高谷深、交通不便,寄宿制能最大程度降低路上的安全风险。

  藏族朋友达娃央措告诉我,寄宿制让学校和老师承担更多责任,为学生提供了便利和实惠,如吃食堂、住宿舍、图书馆阅读书籍等,都是国家给予补贴。“我读初中的时候,也是受益者,每天都有营养餐,而且住校生会有生活津贴补助。”

  中新社记者:您长期在欧洲工作生活,如何看待东西方在教育上的异同?如何增进双方对彼此的理解?

  盖琳:欧洲的教育体制中有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但中国特别是西藏的实际情况特殊,不能照搬欧洲。西藏的教育改革,只能根据当地实际,克服困难,逐步实现教育现代化。

  欧洲基础教育的理念主要是让孩子有快乐童年,培养他们开拓性思维、自学能力和独立人格等。课堂会相对活泼轻松,以培养能力为导向,老师与家长各自明确责任,相互合作。这些都基于欧洲国家学生人数少,师生比高,经济基础好,教育资源雄厚等特点。

  与之相比,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教育,更关注“打好基础”,夯实基础知识学习,重视提高学生的“短板”,强调未来竞争力。西藏地广人稀,学生分散,教师人才短缺,师生比低,经济相对落后。如不集中投入资源,不易保障教育质量,因此其教育方式无法效仿欧洲。但西藏的教育改革,赋予了每个人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并全面实现15年义务教育,使西藏自治区的义务教育走在中国前列,甚至是世界多数国家前列。

2018“瑞德”斯诺克“巅峰对决”公益活动在西藏启幕,丁俊晖指导藏族学生打台球。何蓬磊 摄

  教育改革还提高了年轻藏族同胞的身份认同感。一位藏族朋友告诉我,藏族文化并没有在现代发展中被分割,她的家乡经常举办少数民族艺术节、运动会、传统节庆等,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得很好。因为当地人习以为常,没有被大肆报道,所以不被外界了解,更不被西方了解。

  我建议可加强这方面的宣介,在国内外主流媒体多做有关报道,在海外如欧洲国家、欧盟机构举办相关图片展、推介会、研讨会等。

  目前西藏与西方国家在基础教育方面的沟通渠道很少,自治区可创造条件,欢迎欧洲年轻学子到西藏游学,促进文化交流,增强彼此了解。

  我也建议欧洲的政治家、官员和朋友到西藏多走走、多看看,真实感受西藏及其发展,这样能避免在不了解的前提下先入为主,也能向身边朋友介绍在西藏的所见所闻。通过中欧双方共同努力,多创造沟通渠道,可以让更多人了解西藏及其教育改革取得的成就。(完)

  受访者简介:

  盖琳,欧盟中国友好协会秘书长、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2005年起在欧洲议会工作,是首位在欧洲议会工作中国人。发表过多篇文章,著有《我在欧洲议会》一书。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赴澳大利亚举行中澳外交部政治磋商

      2023年4月12日,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在堪培拉同澳大利亚外交贸易部秘书长安思捷举行中澳外交部政治磋商。双方就中澳关系以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  马朝旭强调,当前中澳关系出现改善和发展的势头,这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方愿同澳方一道,落实好两国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

    时间:04-12
  • 焦点访谈:中国路 打通天山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世界七大山系之一的天山,如同一个巨大的屏障,把广阔的新疆分成了南北两半。天山平均宽度达到300公里,飞机飞越天山就用了近半个小时。而中国的建设者们正在进行一项异乎寻常的超级工程,他们要修建一条穿越天山的高速公路,其中,最为艰难的就是打通天山中长达22公里的一条隧道。 ...

    时间:04-12
  • 时政新闻眼丨广东考察第二天,习近平重点聚焦这个村

      一个合作社,打通了荔枝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一条高速路,让荔枝搭上了远销各地的顺风车;一座小村庄,通过荔枝特色产业走上了致富幸福路。这是广东茂名市柏桥村的乡村振兴故事。  4月11日下午,广东考察第二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茂名市柏桥村。这是总书记今年国内考察的第一个村,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在广...

    时间:04-12
  • 习言道|坚决捍卫我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4月11日到南部战区海军视察调研。他强调——...

    时间:04-12
  • 一见·总书记考察足迹里,有我们党的“传家宝”

      开局之年,如何起好步?离不开深入实地的调查研究和科学管用的决策部署。  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东,开启全国两会后首次地方考察调研之行。海洋渔业、生态保护、港口运营、水资源配置、特色种植业……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调研思索。  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为在全党开展主题...

    时间:04-12
  • 外交部发言人回应美军文件泄密事件

      新华社北京4月12日电(记者冯歆然、董雪)针对近期媒体报道的美军文件泄密事件,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12日表示,中方注意到很多媒体都指出,这些泄露的美军文件清楚表明美国深度卷入到乌克兰危机当中,也再次说明美国长期利用其技术优势对包括盟国在内的世界各国进行无差别的窃密和监视监听。美方应当就此...

    时间:04-12
  • 巴西总统卢拉抵达上海

      新华社上海4月12日电(记者吴宇、杨恺)巴西总统卢拉一行12日晚抵达上海,开始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经双方商定,卢拉于12日至15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时间:04-12
  • 习近平在视察南部战区海军时强调 深化练兵备战 加快转型建设 全面提高部队现代化水平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1日到南部战区海军视察调研。他强调,要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深化练兵备战,加快转型建设,全面提高部队现代化水平,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  四月的湛江,碧波涌动,春意盎然。上午10时许,习近平...

    时间:04-12
  • 韩正会见美国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帕特·格尔辛格

      中新社北京4月12日电 中国国家副主席韩正12日在北京会见美国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帕特·格尔辛格。  韩正表示,中国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将不断优化对外资企业服务,努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与各国企业分享中国发展新机遇。经济全球...

    时间:04-12
  • 刘国中会见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塔拉斯

      新华社北京4月12日电(记者郑明达)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国中12日下午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塔拉斯。  刘国中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象全球合作,习近平主席多次就此发出明确倡议。中国政府积极支持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将与世界气...

    时间:04-12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