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听,新征程上的团结奋进之音——2023年全国两会“代表通道”“委员通道”回眸

2023-03-13 23:29:37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3月13日电 题:听,新征程上的团结奋进之音——2023年全国两会“代表通道”“委员通道”回眸

  新华社记者

  春风浩荡,奏响奋进乐章。

  12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最后一场“代表通道”在人民大会堂落下帷幕,今年全国两会“代表通道”“委员通道”的集中采访活动圆满画上句号。

  连日来,共有3场“代表通道”、3场“委员通道”在人民大会堂举行,18位代表和24位委员面对媒体,讲述履职故事,直击热点话题,共话追梦理想,凝聚起团结奋进的力量。

  2018年首次开设的两大通道,架起代表委员与媒体“零距离”交流的桥梁。不论“屏对屏”,还是“面对面”,通道不断向世界传递中国好声音,讲述民主开放的中国故事。

  在这里,代表委员展现履职风采、彰显使命担当——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走上通道的代表委员中有不少“新面孔”,很多来自基层一线。

  他们中,有港口产业工人,立足本职工作努力创新,成为“大国工匠”;有新疆创业青年,用视频记录地方风土人情,传播民族团结故事;有科技研发人员,躬耕20多年,只为解决“卡脖子”难题……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青海省西宁市兴海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刘小蓉代表通过点滴行动,帮助身边百姓解决了一个个“揪心事”“老大难”。

  “我们参与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参与社会共建,希望大家共同努力,让这个社会更加包容美好,更加适合所有人沟通和居住。”中国聋人协会主席杨洋委员努力成为光,照亮他人。

  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短道速滑冬奥冠军任子威坦言,在逐梦路上,感受到肩上的责任与使命。他的心愿是能继续为国出征,也希望更多人热爱和参与冰雪体育运动。

  从2008年担任全国人大代表起,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副主任侯蓉就开始思考保护生物多样性领域的法律法规问题。她领衔提交的绝大部分议案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们既要扎根基层、深入群众,也要肩负使命、勇于担当,才能更好履职尽责。”中国移动浙江公司总经理杨剑宇代表说,他将围绕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继续加强调研,积极建言献策。

  在这里,触摸中国发展脉搏,感受民主开放自信——

  通道,是连接过去、通向未来的纽带。

  2013年,嫦娥三号成功着陆月球;2021年,“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四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代表以亲身经历分享了中国的航天追梦故事,令人振奋自豪。

  从可上九天揽月、可下深海探测,到国产大飞机家族不断壮大;从打破国外对高端温控器件垄断,到建成当今世界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通道上一个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见证着中国科技发展的辉煌成就。

  “大国重器就是要勇于担当、顶天立地”“国家利益所至,海军航迹必达”“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就是当祖国需要时,想用就有,想干就能”……代表委员们一句句发自肺腑的感慨,为我国科技实现更高水平自立自强注入力量。

  通道,一头连着“国之大者”,一头连着万家灯火。

  从三年抗疫中总结经验,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委员提出强化基层卫生体系建设的建议;为让职业教育既能“顶天”又能“立地”,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委员为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建言献策;为了农产品绿色安全,中国科学院院士、云南大学教授张克勤代表与团队开发了生物防治线虫产品……

  第一次参加中国两会报道的俄罗斯塔斯社记者铁马十分关注通道上释放出的信息。“这是了解中国发展和民主政治的重要平台,通道聚焦的科技创新、乡村振兴、传统文化、‘一带一路’等话题,让我们能更好触摸中国发展脉搏。”

  在这里,奏响奋进强音,凝聚砥砺前行的力量——

  推进高质量发展路上,如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科技强国?如何让绿水青山持续变成幸福靠山?怎样更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

  瞄准未来,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代表委员们建真言、谋良策。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国天眼”FAST总工程师姜鹏代表说,他和团队将不断解决技术问题,保持FAST来之不易的领先优势。

  带领村民摸索出茶旅融合发展道路,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第一书记余静委员表达未来决心:“行进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大道上,我们既是受益者,又要继续当好实干者、奋斗者。”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杨朝明代表把中华文明比喻成一棵生生不息的大树,“树干之所以又粗又壮,是因为它的根扎得很深很牢”。他表示,将为更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挥自己的一份光和热。

  回望一个个精彩问答,“梦想”“责任”“奋斗”贯穿始终。

  实现伟大梦想,需要我们每个人为之奋斗拼搏。

  “之所以大家喜欢把中国女足称为‘铿锵玫瑰’,主要体现在女足关键时候能够团结协作、勇于拼搏、永不言弃、永不放弃。”中国国家女子足球队主教练水庆霞代表话语铿锵,“在各行各业中都有这样的精神,它会让我们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记者于佳欣、熊丰、谢希瑶、许可、吴雨)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国家移民管理局进一步调整外国人来华签证及入境政策

      中新社北京3月14日电 (记者 郭超凯)记者14日获悉,为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便利中外人员往来,中国国家移民管理局决定自2023年3月15日零时起调整签证及入境政策。  中国国家移民管理局表示,对来华外国人持2020年3月28日前签发且仍在有效期内签证的,准予入境。恢复海南入境免签、上海...

    时间:03-14
  • 中国学者实现百兆比特率量子密钥分发

      中新社合肥3月14日电 (记者 吴兰)中国学者近日通过发展高计数率超导单光子探测等关键技术,首次在国际上实现百兆比特率的实时量子密钥分发。  3月14日,该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杂志。  上述成果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徐飞虎教授等与中科...

    时间:03-14
  • 台湾南部出现旱情 台当局将讨论“是否进一步强制节水”

      中新网3月14日电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台湾南部出现旱情,“立委”吕玉玲指出,虽然目前仅有南部出现水情黄灯、橙灯,但台湾西半部多个科学园区用水量非常大,要用什么方式因应?“立委”杨琼璎也表示,同时考量到稳定供水和水力发电,建议中部地区水情灯号应该亮起提醒绿灯。台当局经济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王...

    时间:03-14
  • 00后看全国两会:从“被告诉社会是怎样的”到“自己看到的社会是怎样的”

      前几天,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周荣方针对青年学生所关注的两会热点话题发起了一项匿名调查。  在上百封邮件中,周荣方发现,00后普遍关注妇女权益保障、网络暴力、职场性骚扰、8小时工作制、35岁职场门槛、博物馆建设等社会问题。这出乎周荣方的预料。  前几年周荣方发起过一次相似的调查,...

    时间:03-14
  • 时政两会说丨无负时代 在新征程上奋勇前进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3日上午举行闭幕会,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视频:时政两会说丨无负时代 在新征程上奋勇前进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近3000名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在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会场内外,代表们心潮澎湃,充满信心...

    时间:03-14
  • 中国科学家刷新纪录实现百兆比特率量子密钥分发

      新华全媒+丨中国科学家刷新纪录实现百兆比特率量子密钥分发  新华社合肥3月14日电(记者徐海涛、戴威)基于量子力学原理衍生出的量子密钥分发技术,可实现原理上无条件安全的保密通信。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徐飞虎教授等人,开发出高速高保真度集成光子学量子态调控、高计数率超导单光...

    时间:03-14
  • 最新发布!开学后师生在校期间不强制要求佩戴口罩

      3月13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联合发布《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技术方案(第七版)的通知》,明确高校、中小学、幼托机构开学后不强制要求师生佩戴口罩。  高校要建设健康驿站  高校开学前,要全面摸清师生员工疫苗接种、新型冠状病毒...

    时间:03-14
  • 中泰签署经典著作互译出版备忘录 促进两国人文交流互鉴

      新华社北京3月14日电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国家元首首次访问泰国的重要成果,中国与泰国相关部门积极筹备磋商,于3月13日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署与泰王国高等教育和科研创新部关于经典著作互译出版的备忘录》,中宣部副部长张建春、泰国高等教育和科研创新部部长秘书兼部发言人达努·...

    时间:03-14
  • 国家移民管理局进一步调整外国人来华签证及入境政策

      中新网3月14日电 据国家移民管理局网站消息,为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便利中外人员往来,国家移民管理局决定自2023年3月15日零时起调整签证及入境政策。  一、对来华外国人持2020年3月28日前签发且仍在有效期内签证的,准予入境。  二、恢复海南入境免签、上海邮轮免签、港澳地区外...

    时间:03-14
  • 民生连着民心

      财政收支数据增减之间,反映着施政方向,回应着群众期盼。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5年来全国财政支出70%以上用于民生。同时提出,今年要确保民生支出,做好兜底保障,资金更大力度向基层倾斜。  用政府“紧日子”换来群众“好日子”。5年来,虽然财政收支出现矛盾,但对民生支出毫不含糊。各级政府坚持过紧...

    时间:03-14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