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保护公海,人类迈出重要一步

2023-03-13 06:33:27

来源:工人日报

  公海覆盖了地球表面积的近一半,全球海洋表面积的64%。然而,如此广大而重要的地球空间资源,此前却一直缺乏有效的国际公共治理,面临严峻的生态破坏压力。

  不过,日前联合国近200个成员国就保护全球公海生物多样性达成的“历史性”一致,可能将书写改变这一局面的新篇章。

  一

  当地时间3月4日晚,历经近20年谈判,联合国近200个成员国就保护公海海洋生物多样性法律框架的最终文本达成一致。

  公海,是指沿海国专属经济区200海里界限以外(从深海床到上空)和各国大陆架界限以外(即距海岸370公里)的海域。

  《公海生物多样性条约》的目标是到2030年将全球海洋的30%划入保护地,寻求在公海设立大范围海洋保护区,对捕鱼量、航运线路和深海采矿等勘探活动作出限制,该条约还首次要求评估经济活动对公海海洋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保护和恢复海洋生态。

  根据该条约,发展中国家将有机会获取发达国家的海洋技术转让,以更好地参与和实施新条约。此外,多个国家作出为公海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资金的承诺,总共涉及金额约180亿美元。

  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当晚发表声明说,上述最终文本达成一致具有“历史意义”,是2004年开始的相关谈判的“突破”,对于解决世界面临的三大危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和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古特雷斯说,“公海条约”文本的最终确定,对于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当中与海洋相关的目标和具体指标至关重要。“框架”确立了到2030年保护至少30%的全球陆地和海洋的目标。

  二

  海洋对于全球环境与生态平衡发挥着决定性影响,而占全球海洋面积六成以上的公海,对地球生态而言更是堪称“牵一发而动全身”。

  例如,生活在海洋中的浮游生物负责地球上一半的光合作用活动,而这种活动的很大一部分发生在公海;此外,公海还通过吸收碳、储存太阳辐射和在全球分配热量,来减轻气候变化的影响。

  此外,虽然目前人类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主要在近岸和近海,但海洋生物资源量、遗传物质的补充则主要靠远海、特别是公海区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一旦公海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近海生物的补充链就会断裂崩溃。

  但是,广阔的公海,多年来也一直遭受着来自人类活动的侵扰。

  研究显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洋吸收了20%至30%的人为二氧化碳排放,这导致了海洋酸化,对海洋物种的分布和生殖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据估计,全球超过60%的珊瑚礁受到海洋酸化、海洋变暖和其他人为事件的威胁。随着海洋持续变暖和酸化,大规模珊瑚白化事件的频率也不断增加。

  过度捕捞是另一个威胁到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问题。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最新数据,在对全球海洋物种的最新评估中,发现近10%的海洋物种面临灭绝的风险。由于公海捕捞管理的不完善,过度捕捞的现象也已经出现,如太平洋蓝鳍金枪鱼鱼群的现存量仅有历史水平的3%。

  三

  相较于归属于各国领海的近海海域来说,国际社会对于公海的治理与保护程度要低得多。据报道,目前全球公海水域中,只有1.2%的水域受到保护,只有0.8%被确定为“高度保护”。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人类涉海活动的增多,公海资源和环境承受的压力加大。随着沿海国专属经济区、群岛水域等国家管辖海域的建立,大量的远洋渔船不得不转入国家管辖范围外的公海作业,公海的捕捞压力激增;此外,随着海洋勘探技术的发展和装备水平的提升,对深海矿产资源的勘探活动增多,也对公海生态平衡造成越来越大的影响。

  然而,在公海海洋生物生境受到多方面威胁、海洋环境不断恶化的同时,由于公海的特殊法律性质,现存国际规制却无法满足日益严峻的公海治理需求,促使国际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推动采取新的管理措施和手段,对各种开发和利用海洋空间和资源的活动进行监管,避免无序开发对脆弱的公海生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管辖范围外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从2002年开始,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通过决议,确定了消除公海违法捕捞行为和建立公海保护区规划两个目标。

  此次达成的《公海生物多样性条约》最终文本,旨在填补公海海洋保护区的空白。分析人士表示,这对于实现各国在去年12月于蒙特利尔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上作出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承诺至关重要。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两个“给予”强信心(两会@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支持,在民营企业遇到困惑的时候给予指导。两个“给予”,让民营企业家备受鼓舞、充满信心。  从为衣食住行提供商品服务,到为架桥修路建造大国重器,都有民营企业的贡献: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

    时间:03-13
  • 新华社权威快报 | 习近平将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发言人胡兆明3月13日宣布,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将于北京时间3月15日以视频连线方式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出席高层对话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此次对话会的主题为“现代化道路:政党的责任”,多国政党和政治组织领导人将应邀出席会议。...

    时间:03-13
  • 李强总理首场记者会!释施政目标,谈创业精神

      中新网北京3月13日电 3月13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吃改革饭、走开放路”,中国经济“长风破浪,未来可期”,“人口红利没有消失,人才红利正在形成”“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  一个多小时的答问中,李...

    时间:03-13
  • “持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今年全国两会上,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重要议程备受关注。3月10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批准了这个方案。不少外媒和国际专家学者表示,改革方案适应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将为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

    时间:03-13
  •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之路(两会·读懂中国)

      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坚持的重要理念。中国全国两会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也是国际社会观察中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窗口。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国际人士普遍认为,中国全国两会把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贯通起来,充分证明全过...

    时间:03-13
  • 甲型流感有何特点?重点人群如何预防?——医学专家解答甲型流感防治热点问题

      新华社北京3月13日电 题:甲型流感有何特点?重点人群如何预防?——医学专家解答甲型流感防治热点问题  新华社记者顾天成、董瑞丰  根据疾控部门流感监测,当前我国流感病毒活动水平有所增强,以甲型流感为主。甲型流感有何特点,要不要使用抗病毒药物?重点人群如何预防?甲流与新冠有可能叠加感染吗?  ...

    时间:03-13
  • 经济日报评论员: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深刻变革

      3月10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方案着眼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重点加强科学技术、金融监管、数据管理、乡村振兴、知识产权、老龄工作等重点领域的机构职责优化和调整,在推动机构设置更科学、职能配置更优化、体制机制更完善、运行管理更高效...

    时间:03-13
  • 【总理记者会】涉民营经济问题引关注,李强总理这样强调!

      3月13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在诸多问题中,记者有关民营经济发展的提问引关注。在谈及提振民企信心、支持民企发展时,李强总理这样回应。一起来看文字实录——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  李总理你好,您早年...

    时间:03-13
  • 中国自主研制的太赫兹探测设备在南极成功运行

      中新社南京3月13日电 (记者 杨颜慈)中新社记者13日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获悉,在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由该台牵头完成了南极内陆太赫兹天文试观测和通信收发等实验。这是中国自主研制的太赫兹探测设备首次在南极内陆极端环境下成功运行。  据科研人员介绍,中国南极昆仑站所在的冰穹A是...

    时间:03-13
  • 李强:以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进一步转变职能、提升效能、改进作风

      3月13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新华社记者:总理您好!我们都知道,新一届政府面临着艰巨繁重的任务,各方面也寄予很高的期许,这对于政府的履职能力、工作作风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请问新一届政府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

    时间:03-13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