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东西问丨欧洲汉学会前主席巴得胜:“西观”中华文化三十载,我看到什么?

2023-03-09 19:36:2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比利时根特3月9日电 题:“西观”中华文化三十载,我看到什么?

  ——专访欧洲汉学会前主席巴得胜

  中新社记者 德永健

  在欧洲汉学界,比利时根特大学是绕不开的名字。早在1900年,根特大学就开设东方学课程,并将梵文作为选修课,1958年后,开始系统研究东方学,汉学研究基础可谓深厚。

  从根特大学走出的汉学家中,巴得胜(Bart Dessein)是佼佼者。1994年他获得博士学位,以研究中国佛教哲学开启学术生涯,后涉足儒学、新儒学、跨文化学等研究,发表大量学术文章;现为根特大学东方语言文化系教授,根特大学“东亚文化透视:身份、历史意识、现代性”研究组组长。

  2016年,巴得胜开始担任欧洲汉学会主席,直至去年8月任期届满卸任。从1994年获得博士学位开启学术生涯至今,他“西观”中华文化近三十载,有何心得和体会?近日中新社“东西问”记者赴根特大学专访巴得胜,探讨相关话题。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您的学术生涯从研究中国佛教哲学开始,后来为什么涉足儒学和新儒学研究?

  巴得胜:佛教传入中国后,与道教、儒学等本土文化长期共存,如果研究中国佛教,不可避免要接触儒学;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佛教也对儒学产生影响,因此中国佛教研究和儒学研究是不可分割的。

  新儒学研究源于我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兴趣。可以看到新儒学在中国现代社会越发重要,与儒学在近代一度遭受猛烈批判有很大不同;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转变让我有些吃惊,想探究其中的原因,当然也想借此去了解中国现代社会。

2022年8月,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太湖古镇孔庙内,学龄前儿童在举行开蒙礼活动。吴拯 摄

  中新社记者:新儒学在中国现代社会重新获得重视,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巴得胜:我认为“没有历史就没有将来”。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历史根基,它会影响我们怎么看待世界,怎么看待自己在世界的地位。儒学是中华文化的历史根基,中国近代有些人试图把儒学消灭掉,这是不可能的。

  另一个原因与中国国际地位有关。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中国经济、军事等领域远远落后于欧美,有人归罪于儒学;现在随着中国国际地位越来越高,大家认识到中国有自己的文化优势,欧美也不一定什么地方都比中国厉害,这么说不是自傲,而是重新认识中国文化优势,其中一部分优势就是儒家思想。

2022年9月,山西省太原市双塔博物馆,老师为孩子们点朱砂“开笔破蒙”。武俊杰 摄

  中新社记者:儒家思想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哪些智慧?有没有具体例子?

  巴得胜:我想到儒家修身哲学。“修身”赋予个体道德责任,强调每个人都有责任完善自己,目标是成为“君子”;如果每个人都变得更好,国家就会变得更好,也就是帮助国家发展

  从这个角度看,儒家思想不反对发展,与现代化并不对立,关键在于如何发扬。封建社会利用儒家思想维护皇权,只会阻碍社会发展;儒家修身哲学号召大家成为“君子”,却可以促进社会发展

2020年6月,广西南宁孔庙博物馆内,一名身着汉服的孩童体验投壶,感受端午民俗。俞靖 摄

  中新社记者:关于现代化概念,去年中共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强调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您怎么看?

  巴得胜:中国有自己的历史背景,中国式现代化涵盖很多中国传统文化,不可能是西方化。

  现代化也不应该是西方化。西方当然有好的东西,但西方不是标准,没有一个国家有权决定别的国家全盘接受外来文化,每个国家都应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去吸收这些文化,就像佛教传入中国后慢慢融入本土,后来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在当今世界,肯定会有中国人对西方文化感兴趣,东西文化会彼此交融,试图“全盘西化”并不现实。

2023年1月,市民在烧香祈福。韩海丹 摄

  中新社记者:中华文化发展至今,能不能帮助解决西方世界面临的一些挑战和问题?

  巴得胜:我想到中国哲学“天人合一”思想。古希腊哲学认为“人类应该征服自然”,基本上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了它的影响,“天人合一”思想则会让人重新思考如何发展经济,重新思考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我想对于解决现在的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会有帮助。

2021年11月,位于江苏南通的中国佛教八小名山狼山风景区。宋诚林 摄

  中新社记者:关于文化交流,您明确反对“西方中心论”,能否具体阐述这一观点?

  巴得胜:跨文化交流的基础是“平等”,如果从“西方中心论”出发,把西方文化当成标准,你永远不会理解别人的文化,这是现在很大的问题。

  另一个问题是不够重视文化差异,看到差异只会很消极地说“那不一样”,但不一样的原因在哪里?应该试着去了解别人的历史和文化,即使最后并不认同,但这种态度很重要,不能因为“不同就否定”,这样会忽视彼此真正的关联。

  中新社记者:对于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您有何看法和建议?

  巴得胜:我认为中华文化是中国软实力的一部分,现在需要让全世界看到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有些东西我觉得很有意思,但很难看到,比如中国书法,很多欧洲人即使不懂汉字,也对中国书法感兴趣,会把书法当成绘画作品去欣赏,还有流行音乐,在欧洲年轻人里很受欢迎,不过在欧洲很难听到中国流行音乐。

2021年9月,由中国佛教协会主办的“翰墨赞盛世·丹青颂党恩——中国佛教书画邀请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开幕式。杜洋 摄

  当然欧洲有自己的问题,比如我给学生讲中国文学概况,在欧洲能买到的中国文学作品却很少,覆盖的中国作家也不广,我想是因为出版社想赚钱,哪些中国作家的书好卖就出版哪些书。

  如果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不够丰富,西方人可能会想“我们知道的中国都是一样的”,实际上并非如此,未来应想办法展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完)

  受访者简介:

  巴得胜(Bart·Dessein),比利时知名汉学家,根特大学东方语言文化系教授,根特大学“东亚文化透视:身份、历史意识、现代性”研究组组长,主要从事中国佛教哲学、儒学、新儒学、跨文化学等研究,2016年至2022年任欧洲汉学会主席。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习近平两会时刻|新兴产业如火如荼,下一步怎么走?

      “新兴产业如火如荼。对这个事,亦喜亦忧。”  3月6日下午,在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听取曾毓群委员发言后讲了这样一番话。△2023年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  来自宁德时代的曾毓群委员向总书...

    时间:03-10
  •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经表决通过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批准了这个方案。...

    时间:03-10
  •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全国政协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

      央视网消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们围绕如何实现报告中提出的预期目标积极建言献策。  政府工作...

    时间:03-10
  • 破纪录!全球最大级别集装箱船在沪交付

    全球最大级别集装箱船在沪交付。张黎摄全球最大级别集装箱船在沪交付。张黎摄全球最大级别集装箱船在沪交付。张黎摄人民网上海3月9日电(记者葛俊俊)3月9日,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沪东中华建造的24116箱超大型集装箱船系列船首制船“地中海泰萨”号在中船长兴造船基地命名交付。这是目前全球完工交付的最大级别集装箱船,...

    时间:03-10
  •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代表委员之声】  民进中央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委员  昂扬奋进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新征程上,如何因应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教育工作必须回答好的问...

    时间:03-10
  • 我国成功发射天绘六号A/B星

    北京时间2023年3月10日6时4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天绘六号A/B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测绘、国土资源普查和科学试验研究等任务。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65次飞行。(总台记者 杨弘杨 曹汉杰 喻鹏 郝明鑫 摄影 郑斌...

    时间:03-10
  • (两会观察)“双碳”目标愿景下 内蒙古如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中新网北京3月10日电 题:“双碳”目标愿景下 资源大省如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中新网记者 李爱平  “煤炭行业目前虽已不是‘朝阳产业’,但也绝不是‘夕阳产业’……”日前,在谈到内蒙古如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话题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强这样给出答案。  长期在能源领域深耕的武强...

    时间:03-10
  • “一带一路”十周年:10个故事见证蓝图变实景

      来源:3月9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张典标、黄书波、王若辰、薛园、刘芳洲、许祖华、张斌、邹欣媛、周颖、李文哲、字强、丁怡全、文静  设计:陈琰泽  2013年,习近平主席着眼人类前途命运及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十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朋友...

    时间:03-10
  • 新华社快讯:会议开始选举

      新华社快讯:会议开始选举。...

    时间:03-10
  • 一位女排长的成长感悟

      转岗700多天之后,罗晓雅对新战位有了新感悟:“无论是男兵女兵,只有全面掌握军事技能、扎实练好手中武器装备,才能在未来战场赢得主动。”  在这位女子导弹排班长的记忆中,那是具有标志性的一天。那一天,在演训场上,第71集团军某合成旅女子导弹排正式成立。从此,女子导弹发射单元成为该旅战斗体系中不...

    时间:03-10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