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两会前瞻)中国如何回应“民之所切”?

2023-03-01 19:59:5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3月1日电 题:中国如何回应“民之所切”?

  作者 徐雪莹

  2022年中国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跨省调剂基金2440亿元人民币保障养老金发放,新开工改造老旧小区5.25万个、876万户……过去一年,中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这份民生“成绩单”来之不易。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而今全力“拼经济”,就是要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鄢一龙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表示,民生和扩大内需相结合,仍是政府今年施政重点。

  全国两会在即,就业、教育、人口、住房等政策有何新变?中国将如何勾勒民生蓝图以因应“民之所切”?

资料图:招聘会现场,求职者正在寻找心仪的岗位。梁宏涛 摄

  就业新形势 “花”得更放心

  就业,一头连着社会民生,一头连着内需供给。未来一段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的特征会更加明显,消费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拉动力。让民众有工做、有钱挣,老百姓“钱袋子”鼓起来、敢消费,才能使经济增长与促进消费形成正向循环。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王萍萍指出,当下青年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依然较高,且2023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1158万人。帮助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迫在眉睫。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副研究员陈建伟认为,既要以经济复苏增长带动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也需提升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的适应性,帮助大学生适应劳动力市场转型。

  在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的当下,如何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拓宽人力资本流动通道,降低城镇青年失业率,提升农民工劳动饱和程度,应是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热点。

资料图:学生进入校园。中新社记者 马铭言 摄

  教育新气象 “学”得更顺心

  中共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凸显了三者之间的协同配合、系统集成。当下,数字化正重塑教育生态,新技术赋能教育事业,“双减”下的教育产业亦窥见新的发展契机。教育必须推动人才集聚、科技变革,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快变量、强变量。

  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成为基础教育的关键词。如何缩小不同人群在受教育机会、质量等方面的差距,实现机会均等,如何在全面解决“有学上”的基础上加快解决“上好学”,皆为民之关切。

资料图:医护人员看护婴儿。孙莹 摄

  人口新阶段 “活”得更称心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中国近61年来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过去一年,中国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不及20世纪90年代初期2000多万新生人口的一半,亦有学者将其形容为“人口塌陷”。

  人口,作为生产、消费的主体,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从供给侧看,人口负增长将通过劳动力市场影响到经济产出。牵一发而动全身,据国家卫健委数据,预计2035年前后,中国将进入人口重度老龄化阶段。而现阶段各项生育配套措施,短期内刺激生育的效果并不明显。

  在鄢一龙看来,应对人口负增长的核心命题,是要综合施策,破除“低生育率陷阱”。要从婚、育、养、教全周期,从经济负担、女性职业发展、社会文化心理全场景加以考虑。政策保障方面,应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抚育成本,严厉打击就业歧视,保障生育女性职业发展的权利等;社会文化方面,要致力于冲破以竞争为中心的“内卷”生活方式,以人的真实福祉为核心。同时,少子化往往与老龄化相伴随,还应增强民生保障工程的公益属性,加强社会共同体建设。

  人口负增长时代开启,中国如何找到发展新机遇?潜在人口机会能否转化为现实人口红利,进而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人口大国的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资料图:在建楼盘。范少鹏 摄

  住房新保障 “住”得更安心

  进入疫情防控新阶段,住房问题仍是民众急难愁盼的重点。当下,房地产已被纳入稳经济“一盘棋”,全国各地密集推出楼市新政,降低购房成本,调整限购政策。如何在稳经济的同时,进一步推进房地产市场改革,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改善年轻人“买不起房”的困境;如何化解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减少“烂尾楼”事件,让民众放心购房、租房,相关问题亟待解决。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将齐聚一堂,共商国是。公众期待大会聚焦民生痛点,提出真知灼见,铺展高质量发展的民生底色。(完)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向网络谣言说不 浙江法院以“法治芯片”赋能网络空间治理

      浙江法院以“法治芯片”赋能网络空间治理  叫停大数据杀熟 向网络谣言说不   □ 本报记者   陈东升 王春  □ 本报通讯员 王方玲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空间延伸到哪里,法治就应覆盖到哪里。  五年来,浙江法院充分发挥杭州互联网法院引领示范带动...

    时间:03-02
  • 用法律武器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

      用法律武器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施行百日观察   编者按  2022年12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系统、完备规范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的法律,是党中央部署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的标志性成果,是中国...

    时间:03-02
  • 司法部公布“减证便民”十大典型案例

      “减证便民”累计清理取消证明事项逾2.1万项  司法部公布“减证便民”十大典型案例   □ 本报记者 张维  司法部新近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18年全面清理各类证明事项启动以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已累计清理取消的证明事项达2.1万多项。同时...

    时间:03-02
  • 3D打印技术骨科应用步入纯国产化

      3D打印技术骨科应用步入纯国产化  自主创新“定制”骨骼助患者挺直脊梁   目前,3D打印定制化假体在骨科临床上已有广泛应用,如3D打印人工髋臼假体、肩胛骨假体、骨盆假体、胸腰椎人工椎体及个性化假肢等。3D打印的各种不同形状的内植物,也帮助医生解决了脊柱肿瘤...

    时间:03-02
  • 社会资本“注入”基础研究 浇灌更多“从零到一”

      【深瞳工作室出品】  采 写:记 者 房琳琳  实习生 张若佳  策 划:何屹 房琳琳  基础研究迎来崭新的时代。  2月21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基础研究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

    时间:03-02
  • 高校学科群建设如何实现1+1>2?

      学科群一方面使具有共同性和互补性的学科汇聚以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学科领域内“通才”;另一方面,也使高校传统优势学科获得来自其他学科的新鲜血液,使人才培养从单一学科的“学术圈地”,走向多学科交叉融合,获得学科创新和突破。  2月上旬,河南省教育厅联合省发改委、省...

    时间:03-02
  • 科学家首次观察到量子隧穿效应

      量子物理世界存在“穿墙术”  科学家首次观察到量子隧穿效应   科技日报北京3月1日电 (记者张佳欣)在经典物理世界中,从一座大山的这边穿到那边,只能消耗体力翻山越岭。但在量子物理世界里,有一种“穿墙术”存在,这就是量子隧穿效应。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物理学家...

    时间:03-02
  • 从“抗抗生素”到“灭绝疗法” 进化思维如何改变医学?

      【科技创新世界潮】  ◎本报记者 张梦然  “进化”一词似乎只有在谈论历史长河时才出现,但实际上,它每天都在影响着人们的健康。  举例来说,抗生素耐药性的演变,其实就属于进化范畴的问题,而肥胖等现代健康问题的增加,也可追溯到进化原理。  发表在最新一期《科...

    时间:03-02
  • 做新时代“雷锋式”党员干部

      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指出,60年来,学雷锋活动在全国持续深入开展,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雷锋的事迹深入人心,雷锋精神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实践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  雷锋精神是中...

    时间:03-02
  • 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世界政治文明贡献中国智慧

      民主是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在民主的历史实践中,民主是多样的、具体的、发展的。中国共产党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道路。这条道路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吸收借鉴了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符合人类政治发展规律,在...

    时间:03-02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