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年成就展:看“热闹”,也要看门道

2023-03-01 19:50:48

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微信公众号

  2月24日,“逐梦寰宇问苍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年成就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展,展厅里的一件件展品,都是中国载人航天追求卓越、不断创新的印迹。在成就展上,这些展品不断被观众用相机记录下来,合影留念、上传分享。许多观众不仅看“热闹”,还要看看里面的门道。

  驻足中国空间站模型

  看天宫梦近在眼前

  来到展区正中央,映入眼帘的是天宫空间站和天和核心舱模型。

  准备进入核心舱模型内部参观的现场观众已经排起了长队。天和核心舱作为中国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也是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的主要场所,具备开展交会对接、转位与停泊、乘组长期驻留、航天员出舱、保障空间科学实验等能力。

  置身于展览的核心舱模型中,航天员休息时使用的睡袋、餐饮区摆放的食物等多个细节触手可及,舱内配置等工作区、睡眠区、就餐区、锻炼区等多个区域清晰可见,令观众大饱眼福。

  展览中,抬头可见的中国空间站模型吸引了观众们的目光。在地面,科研人员可以通过空间站的“孪生兄弟”——数字空间站,对空间站在太空中的状态进行监测,确保空间站长期在轨安全稳定运行。

  驻足再生式环控生保系统展区

  看航天员长期安全驻留的法宝

  在空间站模型的对面,能够看到再生式环控生保系统展区。

  现场展出的二氧化碳去除装置、微量有害气体去除装置等展品让很多观众驻足,大家对航天员在太空舒适生活背后的秘密非常感兴趣。航天员长期安全驻留的背后,是一套叫作再生式环控生保的复杂系统,让中国空间站第一次实现了航天员在轨环境资源的再生利用。

  包括水和氧气的再生,二氧化碳的收集、浓缩、还原等,在中国空间站里几乎是一次完成的,特别是在尿处理、水处理方面,部分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例如,在整个环控生保系统中,如何将尿液转换成饮用水是一个难题。设计人员在5年时间内,调整优化方案,增加去除杂质的组件,实现了设备的长时间运行,解决了水的问题。又花费两年时间,保证了气体资源的回收利用。

  驻足空间应用展区

  看可升级太空实验室

  空间站里到底能做什么?展览现场,空间应用展区里的展品让大家非常好奇。

  目前,中国空间站里的科学实验机柜已经达到了16台,它们不仅能够探索宇宙粒子活动的基本规律,也能帮助我们了解太空中植物开花、结果与地面的不同之处。

  这些机柜实际上是可更换式的,机柜里的内容、科学装置可以根据研究的对象、目标不同进行更换,预计未来将有上千项的项目应用。此外,创新的设计让中国空间站本身也可以像有机生命体那样,依靠航天员进行“新陈代谢”。

  在中国空间站,许多关键设备都有双备份甚至是三备份,来保证空间站安全稳定运行和可维修性。三机分体式结构就是为了满足空间站在轨维修的需求,航天员可以对任意一个单机进行在轨更换,不影响任务的执行。

  作为中国的第一个空间站,现在的三舱构型只是基本形态,将来还可以进一步扩展,形成中国空间站所独有的,以空间站为核心的太空母港模式,甚至可以采取伴飞的模式,不断提升中国空间探索的能力。

  驻足载人月球探测展区

  看后续太空探索计划

  在展览现场,还第一次展出了包括新一代载人飞船、月面着陆器等模型,它们将带着中国航天员去往更远的地方,中国载人航天下一步独立自主的太空探索计划也已经越来越清晰。

  当前载人航天工程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后续将实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和载人月球探测两大任务。按照计划,登月阶段的研制建设任务将于今年全面实施。

  火箭的推力有多大,中国载人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目前,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已经将3个20吨级的空间站舱段送入轨道,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每年运送两个乘组的航天员进入空间站,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每年将托举一到两艘货运飞船升空,为航天员送去物资补给。接下来,用于载人月球探测的长征十号运载火箭即将加入其中,新一代载人飞船及月面着陆器等航天器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大展身手。

  大众从看“热闹”到懂门道,背后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年来的探索创新,尤其是新时代十年以来快速的发展。目前,“逐梦寰宇问苍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十年成就展”已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欢迎广大载人航天爱好者预约参观!

  部分素材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部分图片提供/国家博物馆、中国航天报宿东

  (中国载人航天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向网络谣言说不 浙江法院以“法治芯片”赋能网络空间治理

      浙江法院以“法治芯片”赋能网络空间治理  叫停大数据杀熟 向网络谣言说不   □ 本报记者   陈东升 王春  □ 本报通讯员 王方玲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空间延伸到哪里,法治就应覆盖到哪里。  五年来,浙江法院充分发挥杭州互联网法院引领示范带动...

    时间:03-02
  • 用法律武器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

      用法律武器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施行百日观察   编者按  2022年12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系统、完备规范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的法律,是党中央部署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的标志性成果,是中国...

    时间:03-02
  • 司法部公布“减证便民”十大典型案例

      “减证便民”累计清理取消证明事项逾2.1万项  司法部公布“减证便民”十大典型案例   □ 本报记者 张维  司法部新近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18年全面清理各类证明事项启动以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已累计清理取消的证明事项达2.1万多项。同时...

    时间:03-02
  • 3D打印技术骨科应用步入纯国产化

      3D打印技术骨科应用步入纯国产化  自主创新“定制”骨骼助患者挺直脊梁   目前,3D打印定制化假体在骨科临床上已有广泛应用,如3D打印人工髋臼假体、肩胛骨假体、骨盆假体、胸腰椎人工椎体及个性化假肢等。3D打印的各种不同形状的内植物,也帮助医生解决了脊柱肿瘤...

    时间:03-02
  • 社会资本“注入”基础研究 浇灌更多“从零到一”

      【深瞳工作室出品】  采 写:记 者 房琳琳  实习生 张若佳  策 划:何屹 房琳琳  基础研究迎来崭新的时代。  2月21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基础研究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

    时间:03-02
  • 高校学科群建设如何实现1+1>2?

      学科群一方面使具有共同性和互补性的学科汇聚以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学科领域内“通才”;另一方面,也使高校传统优势学科获得来自其他学科的新鲜血液,使人才培养从单一学科的“学术圈地”,走向多学科交叉融合,获得学科创新和突破。  2月上旬,河南省教育厅联合省发改委、省...

    时间:03-02
  • 科学家首次观察到量子隧穿效应

      量子物理世界存在“穿墙术”  科学家首次观察到量子隧穿效应   科技日报北京3月1日电 (记者张佳欣)在经典物理世界中,从一座大山的这边穿到那边,只能消耗体力翻山越岭。但在量子物理世界里,有一种“穿墙术”存在,这就是量子隧穿效应。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物理学家...

    时间:03-02
  • 从“抗抗生素”到“灭绝疗法” 进化思维如何改变医学?

      【科技创新世界潮】  ◎本报记者 张梦然  “进化”一词似乎只有在谈论历史长河时才出现,但实际上,它每天都在影响着人们的健康。  举例来说,抗生素耐药性的演变,其实就属于进化范畴的问题,而肥胖等现代健康问题的增加,也可追溯到进化原理。  发表在最新一期《科...

    时间:03-02
  • 做新时代“雷锋式”党员干部

      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指出,60年来,学雷锋活动在全国持续深入开展,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雷锋的事迹深入人心,雷锋精神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实践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  雷锋精神是中...

    时间:03-02
  • 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世界政治文明贡献中国智慧

      民主是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在民主的历史实践中,民主是多样的、具体的、发展的。中国共产党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道路。这条道路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吸收借鉴了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符合人类政治发展规律,在...

    时间:03-02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