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东西问 | 李昱龙:水洞沟为何被称为国际史前研究的“璀璨明珠”?

2023-02-26 19:26: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银川2月26日电 题:水洞沟为何被称为国际史前研究的“璀璨明珠”?

  ——专访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李昱龙

  中新社记者 杨迪

  作为中国最早发现并进行科学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水洞沟遗址以其特殊文化内涵和与西方文化的密切关联,在世界、特别是东方史前人类和环境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影响,是国际史前研究的一颗“璀璨明珠”。

  水洞沟遗址如何被发现、发掘?为何说水洞沟是东西文化交流中的闪光点?百年来,水洞沟遗址为现代人类起源带来哪些新发现?日前,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李昱龙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就此作答。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水洞沟是如何被发现、发掘的?

  李昱龙:水洞沟遗址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是中国最早发现并进行科学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在被发现以来的一百年间,水洞沟遗址共进行了六次发掘。

  1923年,法国著名古脊椎动物学家、地质学家和古人类学家德日进和法国著名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考古学家桑志华在调查鄂尔多斯地区的旧石器和古生物时,在水洞沟边沟河两岸发现了许多旧石器标本和动物化石、鸵鸟蛋皮等。同年夏天,德日进和桑志华对水洞沟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了很多石制品,相关成果发表在1928年出版的《中国的旧石器时代》一书中。这是水洞沟的第一次发掘。

    2014年,宁夏水洞沟第六次遗址考古发掘活动在水洞沟旅游景区展开。视觉中国 供图

  新中国成立后,水洞沟遗址又经历了多次发掘。1960年,中国和苏联共同组建的古生物考察队,对水洞沟遗址第一地点开展了大规模发掘,发现各类标本近2000件;1963年,中国学者裴文中领队,开展了第三次发掘;1980年,宁夏博物馆和宁夏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对水洞沟遗址第一地点进行发掘,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也出版了水洞沟的第一本发掘报告;2003年到2007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开展为期5年的大范围发掘,构建了从水洞沟第一地点到第十二地点、从距今4万年到1万年的文化发展序列;2014年到2022年,通过现代技术对水洞沟遗址进行发掘与保护。

  中新社记者:在水洞沟的发掘、研究过程中,中外考古学家如何合作交流?

  李昱龙:水洞沟遗址的发掘与研究,离不开中外学者的合作与交流。

  1923年,德日进、桑志华发现水洞沟遗址并开展首次发掘后,很快就将相关材料、成果通过发表论文、出版书籍的形式,让全世界的学者及时得到最新调查信息。

  1960年,新中国成立后对水洞沟遗址开展的第一次发掘,由中国和苏联的专家合作进行。

  进入21世纪以后,水洞沟遗址的发掘由中国科研机构主持,也有美国、日本、韩国等国的学者来到水洞沟遗址,一起参与田野发掘和学术研讨,也为水洞沟遗址的研究提供了必要帮助。

  2013年,中国举办了水洞沟遗址发现90周年纪念大会及相关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13个国家的学者参与,探讨了东亚和欧亚大陆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之间的关系。

  在学术期刊方面,中国学者和国外学者发表的关于水洞沟遗址的研究成果亦不胜枚举。可以说,水洞沟遗址研究,是在中国学者和西方学者共同努力下进行的。

  中新社记者:水洞沟如何见证东西方史前人类文明交流?

  李昱龙:水洞沟遗址共分为十二个地点,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由德日进和桑志华所发现的第一地点。

  1923年,德日进和桑志华在水洞沟遗址第一地点发现了一批古人类制作和使用的石器,令他们感到惊讶:在中国的西北腹地,竟然发现了和莫斯特文化(最初发现于法国莫斯特,属欧洲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址,距今约20万年~3.5万年)相一致的石器形制和技术,又称为勒瓦娄哇技术。

水洞沟遗址第一地点。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供图

  为什么在中国腹地,会发现勒瓦娄哇技术?这一发现为学界带来了很多遐想与线索。近几十年来,随着东亚地区类似遗存的不断发现,学者们逐渐认识到:从欧洲、西亚到中亚、东亚地区,可能存在着一条东西方人群交流的通道,其年代远早于丝绸之路,水洞沟遗址正好处在这条通道上非常重要的位置。

  据目前考古发现,学界推测水洞沟第一地点的人群应从旧大陆西侧迁徙而来,迁徙原因可能和环境变化有关。而随着考古发掘不断深入,人们对水洞沟遗址第一地点有了更科学客观的认识。从年代来看,第一地点位于由莫斯特文化向奥瑞纳文化(最初发现于法国南部奥瑞纳克山洞,属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距今约3.6万年~3万年)转变的中间时期,人们把这一阶段称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初段。从石器技术来看,水洞沟第一地点发现了典型的勒瓦娄哇技术,利用勒瓦娄哇技术剥制石叶是水洞沟第一地点最典型的特征。

水洞沟遗址中发掘的石器。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供图

  中新社记者:水洞沟遗址有何特殊性?为何说它是国际史前研究的一颗“璀璨明珠”?

  李昱龙:如上所言,水洞沟第一地点的人群可能与旧大陆西侧古人类的迁徙有关。但是,与水洞沟第一地点隔河相望的第二地点,则展现了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文化性质。

  第二地点的石器技术被称为“小石片技术”,它是由中国本土人群发展演变的一种石器技术。简单来说,水洞沟第一地点代表了西方人群的迁徙,第二地点则代表了本土人群的连续演化。当然,两者生存的年代可能有所差异。

水洞沟遗址中发掘的石器。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供图

  无论是第一地点还是第二地点,其所处时期都是现代人行为出现的重要时期。和早期古人类相比,彼时的人类在认知、体质、审美观念等方面都有很大进步。

  关于现代人起源的假说,西方学界提出“夏娃理论”,认为:地球上的各个人种,都是二十万年前左右被称为“夏娃”的某个非洲女性祖先的后代,“夏娃”的后代离开非洲,扩散到欧洲、亚洲等地,取代了当地原有的人群,而欧洲、亚洲原先的人群并非现代人类的祖先,它们与现代人类之间没有关系,这种理论也被称为“替代论”。

  但一些中国学者认为,中国现代人类的起源呈现本土“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的特点,即:中国早期的人类没有被从非洲迁徙而来的人类灭绝,而是在这片土地上连续演化发展,形成了现代人类。水洞沟遗址第二地点为这一假说提供了很好证据,证明以“小石片技术”为代表的中国本土人群,一直在生存演化,并且出现了典型的现代人行为特点,而第一地点又证明了中国本土人群并不封闭,也有西方人群来到这里,可能和当地人群有过互动。

    水洞沟遗址如今已成为宁夏著名的旅游景点,迎接来自全世界的参观者。图为水洞沟景区大门。视觉中国供图

  如今,随着更多地区相关遗址的发现、发掘,中国学者提出的现代人起源理论越来越受关注。可以说,水洞沟遗址的影响不仅属于中国,也透达世界。(完)

  受访者简介:

  李昱龙,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委员,现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旧石器时代石器技术,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行为等。参与河南老奶奶庙遗址、西施旧石器遗址、新疆通天洞遗址、广东青塘黄门岩遗址、宁夏灵武水洞沟遗址等多项中国重要旧石器遗址发掘与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走进黄道周故里 国内外摄影名家福建东山采风

      中新网福建东山2月27日电(朱斌 许伯殷)25日到26日,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举办“走进黄道周故里——国际摄影名家中国东山岛采风”活动,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摄影名家前来。  在东山风动石文化园、铜陵古城、金銮湾、鱼骨沙洲等名胜景点,碧海沙滩、蓝天白云,旖旎的海岸线和自然美景,令采风团队流连忘返。...

    时间:02-27
  • 锚定“双碳”目标 民革为建筑领域献策

      【《中国新闻》报作者 魏寒冰 报道】近日,备受瞩目的全国政协2022年度好提案名单公布,民革中央提交的《关于深化改革创新,降低建筑领域碳排放的提案》名列其中。该提案聚焦我国落实“双碳”政策的重要领域——建筑业,探索绿色建筑的可行性方案,助力行业低碳、数字化转型。  说到实现“双碳”目标,可...

    时间:02-27
  • 海军海口舰——向深蓝梦想全速前进

      【标兵风采】海口舰是我国自主研发的052C型导弹驱逐舰,被誉为“中华神盾”。近年来,该舰多次接受习主席视察检阅。全舰官兵牢记嘱托写忠诚,在战风斗浪中提高备战打仗能力,出色完成40余项重大任务。该舰被中央军委表彰为全军践行强军目标标兵单位,被海军授予“护航先锋舰”荣誉称号,被中宣部授予“时代...

    时间:02-27
  • 习近平的两会关切事——去嘎查的路,这么走!

      “不负人民”系列策划  习近平的两会关切事——去嘎查的路,这么走!...

    时间:02-27
  • 【每日一习话·不负人民】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这段话出自2021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发表的讲话。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共产党就是给人民办事的,就是...

    时间:02-27
  • 习言道|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多次强调依法治网,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时间:02-27
  • 全国早稻育秧陆续开始 春耕生产开局良好

      春耕生产是全年粮食丰收的基础。当前,早稻育秧陆续开始,冬油菜、冬小麦春季田管正压茬推进,全国春耕生产开局良好。  春播粮食产量占全年六成左右,华南是我国春播开始最早的地区。在海南乐东县,一批耐盐碱水稻新品种经过试验示范后,已经开始大面积推广。  在今年的早稻生产中,福建、云南、湖北、湖...

    时间:02-27
  • 冷空气影响我国北方大部地区 南部海区有大风

      中新网2月27日电 据中央气象台网站消息,2月27日至3月1日,冷空气将影响北方大部地区,西北地区、华北、东北地区将有4~8℃降温,局部降温幅度达10℃以上。预计,受冷空气影响,27日白天至夜间,台湾海峡、巴士海峡、南海大部海域将有7~8级、阵风9级的东北风,其中南海东北部和中东部的部分海域风力可达9级、阵风...

    时间:02-27
  • 水利部:去年全国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3万平方公里

      去年全国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3万平方公里    2025年全国水土保持率要达到73%   本报北京2月26日电 (记者常钦)记者从水利部召开的2023年水土保持工作会议上获悉:2022年全国开展全覆盖水土保持遥感监管,加快实施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3万平...

    时间:02-27
  • 截至2022年底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总里程超600万公里

      截至2022年底   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总里程超600万公里(新数据 新看点)  本报北京2月26日电 (记者刘志强)记者日前从交通运输部获悉:截至2022年底,全国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总里程超600万公里。2018年至2022年,我国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超17万亿元,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铁...

    时间:02-27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