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东西问丨萧放:“龙抬头”为何在“二月二”这一天?

2023-02-19 19:04: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2月19日电 题:“龙抬头”为何在“二月二”这一天?

  ——专访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萧放

  中新社记者 马帅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每年春节过后都会迎来一个比较特殊的节日——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节。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之说,“二月二”作为传统的春耕节、农事节,一些与龙相关的习俗流传至今。这一天,人们通常会去剪新春后的第一次头发,俗称“剃龙头”,以祈求开年有好兆头、全年有好运气。吃食也多以龙的部位命名,面条称为龙须面,烙饼叫作龙鳞,饺子则叫龙牙。

  何谓“龙抬头”?又为何在“二月二”这一天?从自然天象到民间节俗,“龙抬头”有何特点和意义?从古代先民到如今的全球华侨华人,人们对龙的喜爱何以流传至今?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萧放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解读日常民俗背后的文化意涵。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中国有民谚称,“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二月二”作为传统节日是如何产生的?作为春耕节,古人如何庆祝这一天?

  萧放:“二月二”作为节日与中国传统社会的特性有关。古代中国是农耕社会,农业是最主要的生产方式,人们依土而生,对土地庄稼、农作物种植特别重视。立春之后农耕时间即将到来,百姓为祈求丰收,对土地会有特别的礼敬,体现出先民对土地的崇拜。

2022年3月4日农历二月初二,湖南省常宁市西岭镇平安村村民在田间舞龙,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周秀鱼春 摄

  古代有社日,特别是春社及土地神生日,正好就是农历二月初,人们会去社庙祭祀,喝酒敲鼓。唐朝设有中和节,也是为了企盼丰收,定在二月初一。唐宋时期,每逢这个时节,人们会去春游踏青,出郊拾菜,谓之“挑菜节”。另外,人们还要在这天“迎富贵”,吃“迎富贵果子”。

  根据现有史料,“二月二”成为与龙有关的节日,是后来发展演变的结果。元人熊梦祥《析津志》记载元大都风俗,已有“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之说,里面提到,“五更时,各家以石灰于井畔周遭糁引白道,直入家中房内,男子、妇人不用扫地,恐惊了龙眼睛”。

  明代相关资料更多,如《宛署杂记》称,“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龙作为民俗文化传说中的神物,能腾云驾雾、司水布雨、消灾降福,对龙的礼敬和喜爱蕴含百姓祈求丰收的心愿。

  中新社记者:“龙抬头”的说法是怎么来的?为何是在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

  萧放:除了与龙相关的民俗文化内涵,“龙抬头”源于古人对天文的观测和想象。古代先民很早就通过观测天象来确定农时,“龙抬头”就是其中一种时节天象。古人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称作二十八宿。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分为四大组,形成“四象”,即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东方的七个宿分别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它们组成一个龙的形象,其中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的咽喉,氐宿代表龙爪,心宿代表龙的心脏,尾宿和箕宿代表龙尾。

  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一年春秋农时周期相一致。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春耕开始之际,苍龙七宿在东方地平线上开始慢慢上升,最先露出的是龙首角宿,古人形象地称之为“龙抬头”。这是先人利用天文关照指导农事活动,“龙抬头”意味着农耕季节到来,为了防春旱,人们通过祭祀“龙神”来求雨。

2023年2月17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农民开展春耕生产。胡攀学 摄

  天文学中,“龙抬头”的阳历日期相对固定,至于其农历日期为何会在二月初二这一天,我个人认为或许还跟古人对节日时间的选择习惯有关,比如农历正月初一、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自古以来都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中新社记者:农历二月初二有哪些与龙相关的习俗?节日的演变体现了何种中华传统文化特色?

  萧放:除了春社日土地祭祀等习俗,“二月二”这天还有不少“龙抬头”相关的节俗,如“引龙”。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农历二月初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开始苏醒,为了抵抗虫害,人们会引龙驱毒虫。在饮食习俗上,当天的吃食多以龙的部位命名,面条称为龙须面,烙饼叫作龙鳞,饺子则是龙牙。

  明朝以后,这些习俗已较为普遍,人们主要将其作为求雨驱虫的节日。赵县范庄龙牌会2006年被列入河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每逢这个节日都要举行隆重的祭龙活动,包括迎龙牌、祭龙牌、送龙牌,寄托人们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龙抬头节延续至今,已被赋予新的现代意义。从传统农业意义上的节日发展为今天的公共节日,龙形象已从早期的民间信仰变成现在的民族文化符号,龙抬头节不只是求雨驱虫,更代表了当下人们昂扬向上的精神,对新的一年开启新篇的热切期待。

浙江省湖州市的儿童体验“舞龙”。陈海伟 摄

  中新社记者:从古代先民到如今的全球华侨华人,人们对龙的喜爱流传至今。您如何看待龙文化的传承?

  萧放:在古代民间,龙是吉祥之物,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后来在宫廷文化中演化为帝王的象征。进入近现代,基于龙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的特殊地位和美好寓意,龙除了继续以民俗表达的方式存在,又被升华为民族象征和身份认同的标志。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龙的蕴意有变化有传承,人们对龙的喜爱与敬畏之情一直存在,让龙文化拥有了经久不息的生命力,渗透入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到今天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仍在频繁使用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或表达祝福,比如龙腾虎跃、龙马精神等,舞龙表演也在海外广受欢迎。

在纽约举行的新春游行的队伍中,一条巨龙飞舞迎春。赵海燕 摄

  如今,龙文化不仅是独特的文化积淀,更成为一个民族精神活力的体现,它对现代社会发展、加强民族认同、弘扬民族文化、团结海内外华侨华人等都具有积极意义。(完)

  受访者简介:

  萧放,北师大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岁时礼俗、人生礼仪、历史民俗学与社会文化史。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非遗专家库成员,全国文化艺术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民政部第三届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副会长、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节日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出版著作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曾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特等奖、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一等奖等多项政府与行业奖励。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比航母还难造?首艘国产大型邮轮来了!

      国产大型邮轮破冰:“一号工程”下海倒计时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李明子  发于2023.2.20总第1080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2023年春节假期刚结束,以“冷”开年的上海终于迎来暖阳。长江入海口南侧,一艘未完工的白色巨轮安静地伫立在船坞中。走进巨轮内部,三千多名工人正在抓紧时间施工。还有一百...

    时间:02-20
  • 元首外交|从习主席对非理念读懂中非命运与共

      非洲联盟第36届首脑会议(第36届非盟峰会)18日在位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非盟总部开幕。习近平主席致电峰会,向非洲国家和人民表示热烈祝贺。  习近平主席在贺电中说,中非合作不断向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发展,走在国际对非合作前列。我愿同非洲国家领导人一道,进一步加强中非友好合作,密...

    时间:02-20
  • 成都大运会筹办工作进入冲刺阶段 主要场馆设施均全部完工

      现在距离成都大运会开幕还有不到160天,2月18日,全面推进大运会筹办决胜攻坚动员大会在四川成都举行。目前,赛事组织基本就绪,大运会筹办工作进入冲刺阶段。  现阶段,成都大运会执委会正周密筹备、认真打磨开闭幕式、扎实做好模拟实战演练、火炬传递组织等重点工作。  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

    时间:02-20
  • 一场守护荣誉的接力

      “如果荣誉有气息,那是青春的气息”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几年前,刚走进清华大学校园时,如果问李永亮、林沛东对自己未来的“人设”是什么,李永亮会告诉你,他想读研、想留学、想搞科研;林沛东会摇摇头说,他还没想好。  这两个人,都是从清华大学入伍来到武警河北总队石家庄支队正定中队的上等兵。...

    时间:02-20
  • 向战而行,锻造投送尖兵

      桂林联勤保障中心某汽车团——  向战而行,锻造投送尖兵  对准、叉起、上车……初春时节,桂林联勤保障中心某汽车团训练场,一场集装箱装载训练正在进行。  记者在训练现场看到,驾驶员操纵大型叉车,精准高效地将数十吨重的集装箱装上拖挂车。  “集装箱运输投送是保障未来作战的重要方式,提高集...

    时间:02-20
  • 解放军和武警部队选举产生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本报北京2月19日电 日前,解放军和武警部队26个选举单位先后召开军人代表大会,按照法定程序和要求,选举产生了281名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习主席和中央军委对军队选举工作高度重视,解放军选举委员会先后两次召开会议,研究审议选举工作有关问题。军队选举工作从去年10月陆续展开,团级以上单位成立...

    时间:02-20
  • 河南省总工会:务实重干谋出彩 凝心聚力谱新篇

      工人日报客户端 记者 余嘉熙 建立“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的宣传格局,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活动入脑入耳入心;激活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一池春水”,着力搭建职工成长平台、竞赛平台、创新平台;弘扬劳模精神、讲好工匠故事,依托重点任务、创新项目、研究课题,搭建更多劳模先进传帮带、结对子平台和...

    时间:02-20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谱写留学报国新时代华章”主题论坛在南京举行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重要回信精神,2月19日,由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和南京大学共同主办、江苏省欧美同学会协办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谱写留学报国新时代华章”主题论坛在南京隆重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欧美同学会...

    时间:02-20
  • 时政微周刊|总书记的一周(2月13日—2月19日)

      (央视新闻客户端)...

    时间:02-20
  •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速 打造经济新优势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信息资源深度整合,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今年,我国将进一步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底座,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为第二批81个千兆城市举行授牌,至此,我国已有110个城市达到千...

    时间:02-20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