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中国焦点面对面】中国如何找到新的人口机遇?

2023-02-16 18:53:4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2月16日电 题:中国如何找到新的人口机遇?

  ——专访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

  中新社记者 彭大伟 阚枫

  今年春节前夕,一组有关中国人口的统计数据引发舆论热议:截至2022年末,中国人口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这是近61年来中国首次人口负增长。

  人口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变量,也是影响综合国力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当世界第一人口大国首次迎来人口负增长,中国的人口红利是否在消失?这个负增长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带来哪些影响?在未来的全球人力资源结构中,中国又如何找到新机遇?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邀请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进行解读。

  访谈实录摘编如下:

“负增长”后,中国人口红利仍在

  中新社记者:“人口负增长”意味着什么?中国会不会就此正式进入“长期人口负增长”周期?

  杜鹏:人口负增长是指总人口数量开始减少这一标志性转变,其源于生育率的下降。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总和生育率就下降到了2.1,2.1也被称作世代更替水平,即低于更替水平就相当于已经踩下了人口增长的刹车,或早或迟就会出现人口负增长。因此,中国人口负增长起因于30年前,只是到了2022年,直观的数据才显示出真正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

  需要注意的是,2022年中国人口负增长,它还伴随着出生人口首次少于1000万这一事件。观察历史,1963年中国出生人口接近3000万,10年前都还在1500万人以上,2022年降到了956万。未来的几十年,中国可能都要处于人口负增长状态,只是速度快慢问题。

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邀请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右)进行解读。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中新社记者:中国取得的发展成就在人口结构中曾获得哪些好处?“人口红利”是不是真在消减?

  杜鹏:我们的人口红利依然存在。人口红利是经济学概念,它不仅取决于人口结构,更关键的因素是能不能充分利用人口机会窗口。改革开放前,中国劳动力就非常丰富,但这并不是后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本身充分释放了中国人口数量和结构的优势,这才创造了人口红利。我们说如今人口红利依然存在,基于三方面原因:

  其一,中国劳动力数量仍然非常庞大。到2022年,中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达8.76亿,规模依然庞大。

  其二,中国在从人力资源大国转向人力资本大国。中国8亿多劳动力中,绝大多数受过良好教育,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增长到近11年。2022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1076万,而中国一年新增就业人口在1300万人左右,如果实现充分就业,绝大多数新增就业人口都是高教育素质人口。我们的劳动力数量可能在未来一些年出现缓慢下降,但劳动力素质在提高,这给我们充分利用庞大的高素质劳动人口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

  其三,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体制机制在进一步完善,可以不断促进劳动力供给和就业需求更好匹配。促进城镇化过程中,农业剩余劳动力进一步转移到城镇,实现了更有效的人力资源配置。

  因此,必须看到,我们依然有庞大的劳动力队伍,有更好的劳动力素质结构,有更完善的机制使高素质劳动力更紧密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所以人口红利依然存在。

政策放宽,为何有些年轻人不愿生孩子?

  中新社记者:去年8月,国家卫健委曾刊文谈到,低生育率成为影响中国人口均衡发展的最主要风险。这里的“风险”主要包括哪些?

  杜鹏:人口负增长后,一方面人口总量特别是劳动力数量在下降,另一方面人口在老龄化,特别是未来十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加速趋势。

  “少子”是人口负增长最主要动因,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关注未来几十年中,生育率能否得到有效提升。这个“提升”不是恢复到一二十年前的状态,而是首先使它不再进一步下降,同时,使有生育意愿的人们能够充分实现生育意愿。

  导致出生人口减少的相关因素,如果我们不能够在未来5-10年尽快解决,可能人口负增长就会进入加速过程。而从长期来说,虽然人口增长总会进入到一个负增长阶段,但我们还是要力争生育率不出现急剧下降,不出现出生人口数量长期低迷,这样才有利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资料图:医护人员照看婴儿。孙莹 摄

  中新社记者:近年来,中国不断调整优化生育政策,释放生育潜力。那么,政策调整后,出生人口为何不升反降?为什么现在有些年轻人不愿生孩子了?

  杜鹏:生育率下降背后有多方面因素。第一,社会保障普及后,养老不再仅依靠子女,人们的生育观念也会随之受到影响。

  第二,医疗卫生水平和人民健康水平在提高。如今,全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8.2岁,东部地区部分省市已经超过80岁,这也对生育水平产生了影响。人口结构变化以后,年轻的育龄人口在减少,所以在同样出生率的情况下,每年生育的人数也在减少。

  第三,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中国女性就业率非常高,女性要去平衡生育和职业发展的关系。

  第四,教育水平在提高。我们常说教育水平越高,生育水平越趋于下降,这里有观念的变化。同时,教育时间延长,初婚初育年龄也随之推迟,职场女性在生育方面付出的代价会更高,这也会导致生育人口数量下降。

  综合来看,育龄妇女人数在减少,初婚初育年龄在推迟,离婚率、不婚率也在提高。同时,年轻人也会遇到工作和生育之间平衡的难题。这些因素叠加,使得2022年的出生人口数创下了新低。

“量的优势”与“质的优势”

  中新社记者:当“少子老龄化”成为常态,人口结构的“一减一增”之间,中国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我们做好准备了吗?

  杜鹏:我们在进行全面的准备。早在2006年,国家层面就已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此后又将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共二十大报告将“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等放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部分进行部署。从实践来看,这些年我们也在不断探索解决“一老一小”难题,诸如不断完善生育政策,探索普惠托育,促进教育公平等,减轻年轻人在孩子择校、课外辅导等方面的焦虑或抚育成本。

  此外,养老措施发挥作用与提高生育率也密切相关。家里的第一个孩子,一般老人会照看,如果第二个孩子还让老人照看,老人就要有8-10年时间全部用来为子女照看孩子,这就提出新挑战:老人是否愿意帮助子女承担抚养责任。

  跟养老一样,这里会涉及很多社会保障问题,怎么促进老人和子女共同居住,怎么在税收等方面给予年轻人优待,怎么解决老年人的异地医保问题等等,这些方面国家一直在不断完善相关措施。

  当然,政策路径上已非常清晰,但政策落地实施,还要有几年时间才能够看到真实成效。

资料图:家长骑车送学生返校上课。中新社记者 易海菲 摄

  中新社记者:应对“少子老龄化”,国际上不少国家已有探索,我们能从其他国家获得哪些经验或教训?当前,最需要做的是什么?

  杜鹏:近年来,我们也在借鉴一些国家鼓励生育的相关措施。但是,总体上来说,我们需要做的,一是战略重视,要从战略上关注和促进生育率的提升或稳定;二是综合施策,不能单从某一方面着力;三是博采众长,不同国家的好经验,要结合自身国情进行取舍借鉴。归根到底,中国还是要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

  中新社记者:最近,美国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斯蒂芬·罗奇谈到,通过提高个体劳动者的生产率来解决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问题。中国人口从“量的优势”到“质的优势”转变,需要在哪些方向重点着力?

  杜鹏:首先要明确,我们不是担心人口负增长导致劳动力不够用了,而是更关注庞大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劳动力群体,能不能获得与自己相匹配的就业岗位,使劳动力供给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更加紧密结合。当然,与此同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发展方式也会越来越关注于靠技术密集型产业去促进未来的发展

  罗奇的观点也非常重要,他强调个人要素、全要素的生产,也就是我们不能简单比较劳动力数量,更要比的是劳动力素质、劳动力结构以及现代化的发展模式。

图为杜鹏。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中国如何找到新的人口机遇?

  中新社记者:联合国的人口预测称,印度将在今年4月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在未来的全球人力资源结构中,中国如何找到机遇?

  杜鹏:人口数量第一、第二,本身没有优劣可言,我们没必要过分关注人口规模排第几,而更应关注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是否更有利,人们的幸福感、获得感是否在持续提高,更应关注人口结构变化会带来哪些优势与挑战。优势方面,无论是人口受教育程度、健康水平还是人口城镇化进程,与印度相比,我们都高得多。挑战方面,我们的生育率较低,人口老龄化较快,也意味着在社会保障方面,要花更大力气去提升生育水平,解决托育养老问题、教育公平问题、地区间城乡间差距问题等等。因此,不必拘泥人口数量的排名,我们必须看到过去40年,特别是过去10年的发展成就,从而利用自身优势和发展势能,立足人口国情,去走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完)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北京:2025年全市污水处理率将达98%

      本市发布治污、供水两个“三年行动方案” 当场次降雨小于33毫米时中心城区“污水不入河”  2025年全市污水处理率将达98%   昨日,北京市水务局就《北京市全面打赢城乡水环境治理歼灭战三年行动方案(2022年7月-2025年12月)》以及《北京市推进供水高质量发展三年...

    时间:02-17
  • 中共代表团访问科威特并举行中共二十大精神宣介会

      新华社科威特城2月16日电(记者尹炣)应科威特外交部邀请,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助理朱锐率中共代表团于2月15日至16日访问科威特。其间,代表团面向科各界举办“中国新征程、世界新机遇”中共二十大精神宣介会,并会见科外交部副大臣曼苏尔等。  科方表示,中共二十大是...

    时间:02-17
  • 外交部回应美国会通过涉华决议案:坚决反对

    2月16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就美国国会通过“中国在美领土上使用高空气球决议案”提问。发言人汪文斌表示,美国国会有关决议案无视基本事实,纯属政治操弄和恶意炒作,中方对此强烈不满,坚决反对,我们强烈敦促美国国会尊重事实,尊重国际法精神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立即停止对华污蔑抹黑的错误做法,停...

    时间:02-17
  • 外交部:中国不是北约臆想出来的系统性挑战

    2月16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提问: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昨天在北约防长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各国防长对北约防御规划的新指南达成了共识,新指南涉及了来自中国的挑战,请问中方对此有何评论?发言人指出,我们多次指出北约所谓的新战略概念文件,罔顾事实,颠倒黑白,顽固坚持对华系统性挑战的错误定...

    时间:02-17
  • 外交部:有些媒体真不关心北溪管道事件爆炸真相吗

    2月16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提问,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昨天呼吁外国媒体调查美国记者赫什关于北溪管道爆炸调查报告的细节。请问对此有何评论?汪文斌表示,北溪天然气管线是重大的跨国基础设施,其爆炸事件对全球能源市场和全球生态环境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也引发国际社会对重大跨国基础设施安全的...

    时间:02-16
  • 中方赞赏俄外长关于对于中俄关系所做的积极评价

    2月16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就俄罗斯外长关于俄中关系的言论提问。发言人汪文斌表示,中方赞赏拉夫罗夫外长关于对于中俄关系所做的积极评价,在两国元首的战略引领下,中俄关系保持健康稳定发展,两国政治互信持续深化,战略协作密切有效,各领域合作扎实推进,共同致力于推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

    时间:02-16
  • 外交部:敦促美方停止滥施单边制裁

    2月16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提问:2月14日,联合国人权高专办网站发布联合国专家声明称,美国对伊朗的单边制裁已导致伊朗的地中海贫血症患者无法获得进口药物,出现更多并发症和死亡。从国际法角度看,美国对伊朗的单边制裁及其域外实施的合法性值得怀疑,中方对此有何评论?对此,发言人汪文斌表示,长期以...

    时间:02-16
  • 民航局:我国已经恢复与58个国家间的客运定期航班

    记者从民航局今天(1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新航季,国内客运市场将持续保持较快恢复态势,航班量有望恢复并超过疫情前水平,国际航班量有望进一步增加。民航局自1月8日起受理中外航空公司本航季恢复航班申请和新航季的增班申请,从2月6日至12日实际执行的航班情况来看,我国已经恢复与58个国家间的客运定期航班,98家中...

    时间:02-16
  • 山西运城西吴壁遗址商代墓地考古成果公布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近日对外公布运城绛县西吴壁遗址商代墓地考古成果,西吴壁遗址位于山西省绛县古绛镇西吴壁村南,以丰富的夏商冶铜遗存闻名于世。2022年7月—9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合作,在遗址夏商冶铜遗存集中分布区东部开展考古发掘工作,揭露出丰富的史前及夏商...

    时间:02-16
  • 中国代表就中国参加《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履约审议会议介绍情况

      新华社日内瓦2月16日电(记者聂晓阳)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陈旭大使16日就中国参加《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履约审议会议向媒体介绍有关情况。  陈旭大使表示,《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是国际人权宪章之一,也是联合国核心国际人权公约之一。中国于2...

    时间:02-16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