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贵州:万桥飞架 将千沟万壑“织”成“高速平原”

2023-02-15 15:09:3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贵阳2月15日电 (记者 张伟)贵州作为中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截至目前,建成公路20余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8000公里,已建和在建桥梁近3万座。世界前100名高桥近半数在贵州,囊括几乎所有桥型,是名副其实的“桥梁博物馆”。

  初春时节,贵州德余高速公路乌江特大桥进入桥面系施工阶段。乌江特大桥位于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铜仁市思南县和石阡县的交界处,大桥全长1834米、主跨504米,为世界最大跨径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

资料图:北盘江大桥。 唐哲 摄

  乌江特大桥系德余高速键控制性工程。上述公路建成后将切实加快贵州省高速公路网的形成,推进贵州交通强国西部示范省建设,进一步提高贵州省区域交通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沿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带动沿线区域经济发展,有效提高沿线民众生活水平。

  地处中国西南腹地的贵州,是西南陆路交通枢纽。地势西高东低,境内重峦叠嶂、沟壑纵横,贵州山地和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93%,喀斯特地貌占61%。“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500多年前,被贬谪贵州的王阳明曾感叹贵州交通的闭塞。

  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交通畅通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贵州省交通运输厅总工程师许湘华说,贵州的地形唯有逢山开隧、遇水搭桥,才能冲出重山阻隔。

资料图:大发渠特大桥。 瞿宏伦 摄

  贵州桥梁建设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贵州现存最早的桥梁为南宋时期的遵义普济桥,为川黔古驿道桥梁。明代葛镜桥堪称地形利用的典范,其为三孔石拱桥,桥在绝壁之上起拱,借江心一礁石下脚,历经400多年,坚固如初,被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西南桥梁之冠”。

  贵州桥梁还见证着历史。明代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夫人为维护国家统一,建设“龙场九驿”。施工中,部下朵妮为修桥劳累而死,遂以“朵妮”作桥名,至今仍矗立在黔西市。作为滇缅公路咽喉的盘江桥,曾被日寇炸毁,修复后确保了战时物资运输生命线的畅通。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是如今贵州大道通衢的真实写照。以目前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为例,其建成通车后,云南宣威城区至贵州六盘水的车程从此前的5小时缩短为1个多小时。

  “看到的第一眼如同笔直的巨龙穿梭在云雾间。”骑机车环游大陆的台湾同胞陈文仁途经北盘江大桥时内心震撼不已而感叹,“相当于200层楼高的大桥让我一眼看不到底。大桥连接高山峻岭的北盘江大桥中间没有桥墩,犹如一条巨龙腾空架在尼珠河峡谷之中,行驶其中就像在天上飞一样,特别雄伟壮观。”

  在建的贵州六安高速的主要控制性工程——花江峡谷大桥,全长2890米,主桥为跨径1420米的钢桁梁悬索桥,桥面距北盘江的垂直距离达625米,这也意味着该桥建成后将超越北盘江大桥,成为世界第一高桥。

  听闻世界第一高桥的纪录将被刷新时,陈文仁说:“有机会一定再去世界第一高桥打卡,带家人和台湾朋友们去领略‘桥梁博物馆’的壮美。”

  贵州是中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桥梁建设在兼顾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中不断创造新的“奇迹”。贵州首座“提篮”式公路桥梁——G320线花鱼洞大桥被授予桥梁界“诺贝尔奖”——古斯塔夫斯·林德撒尔奖。花鱼洞大桥在原桥的基础上进行拆除重建,获得11项国家专利技术、1项省级工法,尤其是中国首创的“边建边拆”的改建方式,成为桥梁改建典范。2021年6月29日,花鱼洞大桥建成通车,实现“水源零污染、景区零干扰、废料再利用、景观新地标”的预期目标。

  伴随着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桥梁和不断延伸的公路、铁路,千沟万壑间,贵州已天堑变通途。

  许湘华表示,贵州桥梁是贵州交通建设跨越式发展的生动缩影和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显著标志,同时也是贵州走出大山与外部世界进行对外交流的一道亮丽风景和最具自信的独特文化符号。

  万桥飞架不仅见证贵州的发展足迹,也映照民众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2022年12月15日,仁遵高速公路大发渠特大桥建成通车,大桥与“大发渠”交相辉映,让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的村民们更加便捷地“走出去”,让更多的资源更快“跑进来”,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保障,也是“时代楷模”“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大发“一生只为一清渠”奋斗精神的传承。

  从万桥飞架看中国奋斗。贵州桥梁不断刷新纪录,不仅见证了国人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还展现了国人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干劲。万桥飞架,大道纵横,交织起的“高速平原”,为中国内陆开放新高地的贵州汇聚起强大力量,成为奋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缩影”。(完)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中国救援队继续在土耳其地震灾区24小时不间断搜救

      新华社土耳其安塔基亚2月15日电(记者武思宇 王峰)中国救援队当地时间14日派出3个批次、40名救援队员、2只搜救犬,在土耳其安塔基亚市24小时不间断开展搜救行动。  其间,中国救援队与中国香港特区救援队联合编组,与当地救援力量及重型机械协同作业,搜索评估了12栋建筑...

    时间:02-15
  • 2月下半月中国大部扩散条件一般 空气质量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

      中新社北京2月15日电 (记者 阮煜琳)中国生态环境部15日发布全国空气质量预报会商结果显示,2月下半月,全国大部扩散条件一般,空气质量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局地可能出现中度及以上污染。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联合中央气象台、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东北、华南、西南、西北、长三角区域空气质...

    时间:02-15
  • 中国重拳打击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

      中新社北京2月15日电 (记者 阮煜琳)记者15日从中国生态环境部获悉,2022年,中国官方开展专项行动,重拳打击篡改、伪造自动监测数据行为。截至2022年10月,全国共查处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案件269起,合计罚款2000余万元人民币,专项行动取得明显成效。  2022年,各地生态环境部门会同公安、检察机关,扎实开...

    时间:02-15
  • 全国首个跨区域公共资源交易目录正式实施

      中新网上海2月15日电 (浦帆)记者15日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行委员会(以下简称“执委会”)获悉,执委会与上海市、苏州市、嘉兴市公共资源交易主管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公共资源交易目录(2022年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在示范区公共资源交...

    时间:02-15
  • 教育部通报“叶圣陶杯”华人青少年作文大赛为违规竞赛

      中新社北京2月15日电 (记者 高凯)中国教育部15日发布关于面向中小学生违规竞赛活动的通报称,“叶圣陶杯”华人青少年作文大赛及“叶圣陶杯”语文素养大赛等系列赛事均为违规竞赛。  该通报称,近日,有民众反映“叶圣陶杯”华人青少年作文大赛违规办赛问题。经初步调查,“叶圣陶杯”华人青少年作文...

    时间:02-15
  • 侯刚当选南宁市市长

      中新网南宁2月15日电 (记者 黄艳梅 杨志雄)广西南宁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于15日选举侯刚为南宁市人民政府市长。  据公开简历显示,侯刚,男,汉族,1966年9月生,中共党员,在职研究生学历、经济学硕士。侯刚曾任广西柳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等...

    时间:02-15
  • 台湾劳保去年短绌386.11亿元新台币 连续6年入不敷出

      中新社台北2月15日电 台当局劳动事务主管部门“劳保局”15日公布最新数据,2022年台湾劳保收支短绌386.11亿元(新台币,下同),连续第六年入不敷出。  综合联合新闻网、中时新闻网等台媒报道,受高龄化、少子化人口结构影响,台湾劳保老年年金请领人数急速增长,劳保自2017年起首度呈现收支逆差,并短绌275....

    时间:02-15
  • 中国科学家新研究成果为橡胶树的分子育种提供新思路

      中新社海口2月15日电 (记者 王晓斌)记者15日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简称“热科院”)获悉,该院橡胶研究所分子育种团队联合华北理工大学,在橡胶树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研究方面,提出了基因组杂合作物在驯化初期快速提升产量的可能机制。  橡胶树在东南亚栽培史不足150年,广泛栽培的魏克汉品种的奠基者...

    时间:02-15
  • 广西强化自然资源要素支撑 保障一季度经济稳增长

      中新网南宁2月15日电(林艳华 李晓燕)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15日介绍,广西从强化资源要素支撑、加强自然资源保护修复和强化重点领域工作三个方面入手,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支撑经济稳增长的作用,通过15项具体措施推动各项清单落实,保障广西一季度开好局起好步。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办公室印...

    时间:02-15
  • (两会声音)从“厉小法”到“厉小代”,厉莉代表的履职初心

      中新网北京2月15日电 (记者 梁晓辉)“厉小代”,是人们对于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厉莉独特又亲切的称呼。  这一称呼,源自她的一篇文章——《厉小代的“一年级”履职故事》。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前夕,厉莉把自己当选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后一些有意义的片段梳理记录。从此,“厉小代”的称呼流传开...

    时间:02-15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