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梦想种子飞天路

2023-02-04 21:12:19

来源:新华社解放军分社

  立春之日

  阳光正好

  大地回暖

  草木初萌

  华夏大地到处生机勃勃

  孕育希望

  2个多月前

  在那静候萌发的冬季

  有七种“神秘的种子”

  搭乘神舟飞船

  于2022年11月29日

  中国梦提出十周年之际飞向“天宫”

  见证了中国人的首次“太空会师”

  还被当成特别的礼物送给了正在轨执行任务的航天员

  神舟十五号乘组指令长费俊龙说——

  这是从全国各地精心挑选出来的

  每一个种子的背后

  都有一个关于奋斗的感人的故事

  (一)

  一包是榆钱

  来自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塔边

  50米远的一棵老榆树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十载

  它

  见证了一艘艘神舟进入太空

  目送着16名中国人飞赴苍穹

  每一次

  火箭发射产生的高温热浪

  都会给它带来生死“烤”验

  每一次

  枝干焦了

  树叶黄了

  可浇上水又会焕发生机

  久而久之

  它有了一个名字:“树坚强”

  像极了扎根在大漠戈壁的航天人

  现在

  “树坚强”的旁边

  又长起了一棵“树小强”

  更像是载人航天精神

  在代代传承

  (二)

  一包是苦楝树种

  摘自仅有两个足球场大小的海上小岛——开山岛

  是“人民楷模”王继才生前所种

  30多年前

  民兵王继才和王仕花夫妇来到开山岛

  成为戍守海疆的“守岛人”

  刚开始想种些树

  可种杨树,没活

  又种柳树,没活

  倒是滚到石头缝里的苦楝树种

  却一个个顽强生长

  王仕花说——

  苦楝树陪着他们

  从小树长成大树

  再由小树长成大树

  扎根坚守在缺水缺电缺补给的孤岛

  2018年7月

  王继才在执勤时突发疾病离世

  王仕花选择继续留下

  与苦楝树一起共佑国泰民安

  (三)

  2012年

  全国脱贫攻坚的号角从河北阜平吹响

  8年后

  这个太行山里的贫困县正式脱贫“摘帽”

  阜平八一学校五年级学生赵懿萱说

  政府帮忙建设的香菇大棚

  是他们过上了好日子的“大功臣”

  一年前的2月4日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

  44名山里娃组成的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

  用希腊语唱响奥林匹克会歌惊艳世界

  赵懿萱就在其中

  两个月前

  她和小伙伴们在现场看着神舟十五号

  载着来自阜平的香菇菌种发射升空

  种子飞天了

  一颗梦想的种子也种在了这个12岁小姑娘的心里——

  长大后

  她要教山里的孩子唱歌

  让美丽的歌声传出大山

  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

  (四)

  这包杂交水稻的种子

  来自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生前工作的地方

  为了天下人都有饱饭吃

  为了实现“禾下乘凉梦”

  他一生躬耕田野

  痴研杂交水稻半世纪

  地阔几许

  心宽几许

  2021年5月

  这位“杂交水稻之父”与世长辞

  病危之际

  他关心的还是稻子长势

  可喜的是

  他的弟子们已经成长起来

  正沿着他的脚步继续前行

  此次踏上太空之旅的

  就是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卓两优”稻种

  一种亩产超过1200公斤的杂交水稻

  这也正是袁隆平生前希望突破的一个梦想

  此时此刻

  有颗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

  正在浩瀚宇宙间翱翔

  这颗星

  名叫“袁隆平星”

  (五)

  雪白的棉花

  是新疆各族棉农勤劳和汗水的果实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新疆尉犁县

  是全国优质商品棉生产县

  常年棉花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

  这包棉花种子

  就来自尉犁县的一块超级棉田

  采摘它们的

  是“90后”女孩莫晓钰

  小时候随父母为求生计进城务工

  如今她回到农村寻找自己的人生

  一个人用智能设备管理500亩棉田

  为新疆棉花种植带来全新可能

  她期待着

  自己的梦想早日实现

  为让各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六)

  遨游太空的这包玉米

  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通过科技创新培育的优良品种亲本纯系种子

  多年以来

  首席科学家赵久然带领团队潜心研究

  选育玉米新品种100多个

  很多品种已成为生产上的主栽品种

  累计推广种植4亿多亩

  有的品种曾创造出亩产超过1600公斤的高产纪录

  育种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赵久然说——

  一个国家只有粮食基本自给

  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作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

  玉米的基本自给

  也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他们能够做的

  就是不断持续创新

  推动玉米品种更新升级

  为玉米稳定增产提供科技支撑

  (七)

  这包红豆杉种子

  摘自我国西北地区的秦岭山川

  秦岭红豆杉

  第四纪冰川遗留下来的古老孑遗树种

  有植物界的“活化石”之誉

  在秦岭生长繁衍已超过250万年

  是秦岭生态系统中钻石级的生态植物

  是我国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

  更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珍贵礼物

  近年来

  秦岭沿线加大对红豆杉等珍稀物种保护

  持续推动秦岭生态环境向高质量发展

  保护秦岭生态

  守护绿水青山

  建设美丽中国

  利在当代

  功在千秋

  (八)

  从生根发芽

  到开花结果

  种子萌发着希望

  蕴藏着梦想

  让种子飞上太空

  是梦想的实现

  也是新生的开始

  30多年前

  中国载人航天从零起步

  也如同一颗承载民族复兴梦想的种子

  经过几代航天人的奋斗和付出

  它克服重重困难

  破土而出

  生根发芽

  开花结果

  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

  建成了中国自己的空间站

  踏上了新的征程

  立春之日

  万物复苏

  万象更新

  让我们每个人都种下一颗希望的种子

  共同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新华社解放军分社)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评论:两岸新春互动呈现新气象 合则两利需继续相向而行

      中新社北京2月5日电 题:两岸新春互动呈现新气象 合则两利需继续相向而行  中新社记者 容海升  元宵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两岸同胞都沉浸在浓厚的节日气氛中。在台北市举办的2023年台湾灯会上展出上海市花灯,向台湾民众展现上海与台北的双城友谊,更是天涯共此时的生动写照。  中华文化联结着...

    时间:02-05
  • 点亮花灯,看总书记引用过的绝美诗词

      学习进行时丨点亮花灯,看总书记引用过的绝美诗词...

    时间:02-05
  • 一颗小元宵 两岸共传情

      中新网西安2月5日电 题:一颗小元宵 两岸共传情  中新网记者 张一辰  “在台湾,每逢元宵节,无论是天灯的‘节节高升’还是‘蜂炮’的璀璨亮丽,都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绵延。”此番回到台湾“闹元宵”的林政忠对中新网记者说道。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林政忠在台南出生,2000年,林政忠来到大陆,从事玉...

    时间:02-05
  • 湖南省政协党组成员、原副主席易鹏飞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讯 湖南省政协党组成员、原副主席易鹏飞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时间:02-05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常委、副司令员焦小平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讯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常委、副司令员焦小平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时间:02-05
  • 辽宁省大连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郝宏军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讯 辽宁省大连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郝宏军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时间:02-05
  • 广东佛山市三水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8千米

      中新网2月5日电 据国家地震台网官方微博消息,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02月05日11时38分在广东佛山市三水区(北纬23.27度,东经112.95度)发生3.2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图片来源:国家地震台网官方微博...

    时间:02-05
  • 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全力保障今年春耕农资供应

      新华社北京2月5日电(记者侯雪静)记者5日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了解到,供销总社日前发布通知要求全系统坚决扛起农资保供的政治责任,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农资流通主渠道作用,全力保障2023年春耕农业生产用肥用药稳定供应,为夏粮丰收奠定良好基础。  根据通知,各省级供销合作社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农资...

    时间:02-05
  • 惠民生,公共服务增福祉

      惠民生,公共服务增福祉(坚定信心 开局起步)  春节期间,河北省衡水市阜城县大龙湾村村民张邦勇、路小妹夫妇家里暖意融融,院门口、窗户上贴了春联、“福”字和窗花,农家小院装扮得格外喜庆。  “政府和帮扶单位的工作人员特别关心我们,一入冬就给我们送来了棉衣、棉被,春节前又送来米、面、油,让我...

    时间:02-05
  • 南水北调工程向北方调水突破600亿立方米

      新华社北京2月5日电(记者刘诗平)记者从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了解到,截至5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突破600亿立方米。按照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计算,相当于为北方地区调来了超过黄河一年的水量。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于2014年12月实现全面通水。通水以来,年调...

    时间:02-05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