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太空漫游提供的未来:种子登上太空,只是育种的一小步

2023-01-17 05:02:04

来源:新京报

  太空漫游提供的未来

  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号在经历了近半年的太空之旅后平安回归,和航天员们一起回家的,还有在太空中完成了整个生长周期的水稻“小薇”,以及更多完成空间诱变的种子。

  航天育种,也叫空间诱变,我国自1987年8月5日,第一次搭载农作物种子上天,迄今已有35年。35年中,从搭载科学卫星,到发射我国自己的育种卫星,再到完成全周期种植的太空实验,我国航天育种领域,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通过空间诱变,育成的审定品种约有300种,涵盖粮食、油料、水果、蔬菜等各个食物种类。2023年,将是航天育种继续飞速发展的一年。

  太空水稻丰收,不只是一次实验

  2022年7月25日,凌晨3点左右,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与核心舱组合体成功对接,为空间站带来了一份特别的“快递包裹”,“包裹”中,藏着一份来自中国农科院钱前院士团队育成的矮秆水稻品种小薇。

  水稻在太空种植,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植物种植实验,更关系到未来太空农场是否可以真正完善。进入空间站的水稻品种小薇,格外适合太空农场的种植,株形矮、产量高、空间利用率高。这一实验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郑慧琼研究团队承担,培养周期为120天,也就是4个月。

  这些水稻在太空中,株形变得更松散,其中,矮秆水稻变得更矮,开花时间略有提前,但灌浆时间延长了10多天。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种植在空间站的水稻,不仅完成了“从种子到种子”的全周期生长,还完成了再生稻的生长过程。在第一次收获后,仅20天,就从稻茬上再生出两个稻穗。

  这是人类在太空中首次完成水稻种植全周期的实验,也是首次进行再生稻种植的实验。

  未来还很遥远,航天育种的新阶段

  和小薇一同回来的,还有更多完成了太空漫游的种子,只是它们并没有在太空中种植,而是待在“太空仓库”中,接受宇宙射线的辐射、诱变,然后再回来,经历科学家们鉴定、利用、培育出新的优良品种,为地球上的人类提供更好的食物。

  众多回归的种子中,有来自黑龙江的蔓越莓种子,也有来自广东的籼稻种子。这些种子在经过一定的程序之后,会再一次回到送它们进入太空的科学家手里,进行地面的育种实验。

  来自华南农业大学的郭涛教授和他的团队,在神舟十四号上搭载了多份水稻材料。在太空中,这些种子一直处于休眠状态,接受空间环境的考验,诱发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等回到地面,再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实验。

  我国航天育种起源于1987年,当年8月5日,我国第九颗返回式科学卫星首次搭载一批水稻、番茄、青椒等农作物种子成功发射。目的是获取更丰富、有价值的变异材料,为地面育种服务,同时,也进一步验证空间环境对植物的遗传性状会有什么影响。

  种子登上太空,只是育种的一小步

  尽管航天育种中,航天格外引人注目,但实际上,航天,只是航天育种中的一环,是获得变异的关键环节,在此之外,真正育成一个品种,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和美国等国家不同,我国人多地少,也促使我国在航天育种方面做了更多的探索。来自中国农科院的调查显示,在航天育种领域,我国已经处在世界前列。

  在郭涛的科研基地,还种植着神舟十三号搭载的水稻种子,目前已经种植了两个世代,一些新的性状,正在被鉴定。数据显示,三十多年中,我国通过航天育种,育成的审定品种接近300个,其中水稻占了三分之一。郭涛所在的团队,育成的水稻新品种已经有66个。郭涛介绍,其中有4个超级稻及5个广东省主导品种,目前推广面积超过6000万亩。

  “把种源掌握在自己手里,就是要进行更多的育种创新,满足未来产业对品种、品质等各个方面的需求,当前我们做的也是这样的工作,育种是有前瞻性的,育种的过程很长,必须考虑在育成之后,符合市场的需求,符合人们对食物的需求。”郭涛说。

  ■ 对话

  国家航天育种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刘录祥:

  我国航天育种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

  新京报:航天育种每每受到关注,神秘的太空和一直以来依靠土地生产的农业,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

  刘录祥:航天育种又叫空间诱变育种,将作物种子或诱变材料,搭乘返回式的卫星或高空气球,送到太空之中,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进行诱变,使种子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进行鉴定、培育新品种的技术。所以,诱变其实是育种过程中的一环,还有大量的鉴定、筛选、培育的环节,并不是去了太空,回来就是太空种子。

  新京报:和其他的诱变方式相比,航天育种有何特殊之处?

  刘录祥:核心区别是变异的来源不同。杂交育种中,变异来自于种质库中原有的基因资源互相重组,产生新变异。核能诱变育种,变异来源于核能电磁辐射。相比杂交育种,这种诱变更具创新性,变化更复杂。事实上,核能诱变中,适宜剂量辐射后的生物损伤率可能达到50%以上。也正是因为如此的奇妙,在2006年9月,我们发射了专业的育种卫星“实践八号”,这是航天育种更具标志性的转折。

  新京报:我国的航天育种,有哪些成果?

  刘录祥:1987年,我国第一次把水稻等农作物种子送到太空,开始了早期的航天育种探索。有了专业的育种卫星之后,航天育种开始快速发展。到现在,根据不完全统计,审定品种有300个左右,其中包括粮食、油料、棉花、蔬菜、花卉、牧草等,可以说,当前人们的食品中,已经有相当一部分都有航天育种的经历。

  新京报:在全球范围内,我国的航天育种成绩如何?

  刘录祥:国外最早开启空间搭载植物种子的是美国、苏联,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探索,发现空间飞行可以引起种子细胞变异,而且这种变异可以遗传。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目前在全球已经处于领先地位。同时,我国还通过开设培训班等方式,在航天育种领域进行技术输出。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四部门公布2022年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名单

      中新网1月17日电 生态环境部17日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介绍,近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和水利部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公布2022年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明确了19个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  刘友宾介绍,19个试点城市分别是...

    时间:01-17
  • 一日即四季 四季如一日……这是专属辽宁舰的“春夏秋冬”

      新春走基层丨一日即四季 四季如一日……这是专属辽宁舰的“春夏秋冬”  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入列十年来,航迹不断延伸,使命向深蓝拓展。无论寒冬酷暑,舰员们始终坚守在各自岗位,为战舰破浪前行、战鹰高空翱翔提供坚实保障。今天的新春走基层,我们走进海军辽宁舰,一起感受官兵们别样的“春夏秋冬”。...

    时间:01-17
  • 国家移民管理局:新冠“乙类乙管”后全国日均检查出入境人员较实施前上升48.2%

      中新网北京1月17日电 (记者 郭超凯)国家移民管理局新闻发言人林勇胜17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自2023年1月8日正式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后,目前全国移民管理机构日均检查出入境人员50.1万人次,较实施前上升48.2%。  当天,国家移民管理局召开新闻发布会。林勇胜在会上介绍,为积极适应疫情防控...

    时间:01-17
  • 付出辛勤汗水 收获美好生活

      本报记者分赴多地,记录一线工作者奋斗故事——   付出辛勤汗水 收获美好生活(新春走基层·特别报道)  新时代大潮澎湃,新征程气象万千。过去一年,我国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就业物价基本平稳,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这一切,凝结着无数人的辛勤...

    时间:01-17
  • 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陈春江任商务部部长助理

      中新网1月17日电 据人社部网站17日消息,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任命陈春江为商务部部长助理;任命孙业礼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任命祖雷鸣为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人社部网站截图...

    时间:01-17
  • 生态环境部:去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呈现“三个向好”

      生态环境部今天(17日)上午举行例行发布会,有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监测数据表明,全国环境质量状况呈现“三个向好”的特点。  “三个向好”首先是空气质量稳中向好。2022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为86.5%,重污染天数比例首次降到1%以内,达到0.9%。PM2.5年平均浓度每立方米29微克,为有监测数据...

    时间:01-17
  • 1136个村(社区)获评第九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中新网北京1月17日电 记者从司法部获悉,经过严格的评选程序,司法部、民政部近日决定命名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东窑村等1136个村(社区)为第九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是贯彻落实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和“八五”...

    时间:01-17
  • 国家移民管理局:2022年全年共签发普通护照106.8万本

      中新网1月17日电 国家移民管理局17日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2022年移民管理主要数据和工作情况。国家移民管理局新闻发言人林勇胜在会上介绍,2022年全年共签发普通护照106.8万本,往来港澳台通行证174.8万本、签注432.3万个;为港澳居民、海外华侨、永久居留外国人等办理社会事务提供身份认证服务4513万...

    时间:01-17
  • 补齐短板,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补齐短板,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人民观点)   ——铆足干劲加快建设农业强国⑤  乡村建设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必须稳扎稳打、久久为功,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过去,村内鸡鸭遍地走,草堆、粪堆随处可...

    时间:01-17
  • 国家统计局:2022年GDP比上年增长3.0%

    今天(1月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初步核算,202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21020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8345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483164亿元,增长3.8%;第三产业增加值638698亿元,增长2.3%。分季度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二季度增长0.4%,三季度增长3.9%,四季度...

    时间:01-17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