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加把劲,坚持就是胜利!

2023-01-09 16:53:03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往日的“烟火气”回来了!

  天津西站熙熙攘攘,河南姑娘文静早早来到候车大厅,两年没有回过家的她心情有些激动。“家里人天天盼着我回去,今年我特意提前几天动身,希望能陪家人好好过个团圆年!”

  在北京,餐厅门店排起“长龙”、商场超市购物的人群络绎不绝。“真的太久没有过这样的场景了,这三年都没有见过。”一家餐饮店的老板发了十几条朋友圈。

  2023年1月8日,我国新冠疫情防控三年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回归乙类管理。工作重心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

  这三年,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小店……都过得不容易。

  这三年,我们有不断被挤压摩擦却依然澎湃的砥砺斗志,更有历经变幻纷扰始终不灭的坚定信心。

  1月8日,是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第一天,春运的第二天,小寒节气之后的第三天。

  “一切都会越来越好,未来会更好!”升腾的烟火气中氤氲着我们的坚实底气。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所说:“大家都在坚忍不拔努力,曙光就在前头。”

  “我已经两年没回过家了!昨天工地收工,买了今天最早的票回去。”北京西站第七候车室,一位旅客难掩兴奋。他的妻子和孩子都在老家,因为疫情已经两年没见到家人了。“真想早点到家!今年一定在家多待几天,好好陪陪他们。”

  据报道,1月8日,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610万人次,开行旅客列车8449列。

  此前一天,为期40天的2023年春运大幕正式拉开,思乡的人们踏上归途。

  随着春节临近、春运开始,返乡人员增多,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工作至关重要。

  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加强当前农村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强调重点抓好农村地区防疫体系运转、药品供应、重症治疗、老人儿童防护等方面工作

  2022年12月,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两类重点解热镇痛药产量迅速提升,日产能达到2.02亿片;抗原检测试剂日产能扩产到1.1亿人份;N95口罩日产能超过1.9亿只。

  近日,河北省安平县组建了245支家庭巡诊小分队,覆盖当地230个行政村和15个社区。

  在黑龙江哈尔滨,南岗区为红旗满族乡、王岗镇发放了20万份退烧消炎药品。这些药品物资直接分发到各村卫生室,工作人员拆零、分装后,居民可凭身份证、医保卡等免费领取。

  通过整合医疗资源,扩充发热诊室,畅通渠道,加大药品采购,多地正努力构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防线,确保平稳有序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

  这三年,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中国抗疫最鲜明的底色。

  从刚出生的婴儿到百岁老人,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集中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治疗费用由国家承担;全民免费接种疫苗;新冠治疗药物纳入医保……

  “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掷地有声。

  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刊出的文章认为,中国政府通过在应对疫情中的巨大公共卫生投入,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其经验值得各国学习。

  一位参与新冠疫情应对处置工作专家深有感触:“我国抗疫三年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我们争取了三年的宝贵时间,为优化防控措施创造了机会,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赢得了民心。”

  在通向更美好未来的路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值得每一位中国人信赖与依靠。


  1月8日,有人在社交媒体上写下这样的文字——“我们体面地和过去的三年说‘再见’,也对未来充满信心地说‘你好’。”

  我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对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再实行隔离措施,不再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对新冠病毒感染者实施分级分类收治并适时调整医疗保障政策;依据国境卫生检疫法,不再对入境人员和货物等采取检疫传染病管理措施……

  与病毒较量,科学精准才有战略主动。

  从原始株到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奥密克戎……三年来,在同不断变异的新冠病毒较量中,我们始终不断优化防控政策。

  谈起三年的变化,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分析表示:“现在的肺炎绝大多数经过及时治疗和干预,是可以‘拉’回来的,也就是说可以治好的。而且波及的人群也不一样,三年前在武汉波及的人群主要是青壮年比较多,现在波及的人群更多的是脆弱人群,就是高龄的、有基础疾病的,最重要的是没有接种疫苗的这些人员,受波及影响的范围更大。”

  三年,我国有效应对五波全球疫情冲击。在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之际,如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这是这几年最关键的一件事情”。

  2022年11月10日,北京中南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会议听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汇报,研究部署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

  “坚持科学精准防控,提高防疫工作的有效性”;

  “要在落实各项防疫举措的同时加强分析研判,必要的防疫举措不能放松”……

  2022年12月1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叮嘱:“要统一思想、科学防控、提振信心,找到杠杆的平衡点,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

  在与新冠病毒的较量中,我们能够赢得主动,关键在于科学精准、因时因势而变。

  世界卫生组织发言人玛格丽特·哈里斯表示,世卫组织乐见中国针对防疫政策进行调整。她认为,各国都需要在病毒防控、经济发展和社会正常运行之间找到平衡。

  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国家防灾中心主任杰夫·施勒格尔米尔希说,归根结底,这并不是一个追求“完全无害”的竞赛,而是哪种方法比其他方法造成的伤害更小。

  面对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如何科学防控,没有现成答案。

  有评论称,三年抗疫,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因时因势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务实之举,也是牢牢掌握抗疫的战略主动权的前提和基础。

  1月5日,小寒节气。心中有暖,岁月不寒。

  这三年,我们坚定信心、团结奋斗、共克时艰。

  “如果我再选一次,也一定会出去做一些什么。”2020年1月,得知武汉医护人员通勤有困难,快递小哥汪勇主动开车,每天奔忙数百公里。“一人一车”渐渐壮大成一支30多人的志愿服务车队,服务保障了4000多名医护人员。

  在广州,发热门诊护士长黄招娣忙个不停。“我感觉自己每天都像一只八爪鱼,但还是希望自己快点再快点!”

  “有机会支援急救运输,再辛苦也值得。”天津公交司机杜青岭支援120急救后道出了心里话。

  越是吃劲时候,越需凝聚起同舟共济的团结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顶住压力、练好内功、站稳脚跟,没有跨不过去的坎。

  近来,随着我国新冠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调整,从东部沿海到内陆省市,多地外贸企业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掀起到海外“拓市场、寻商机”的热潮。

  “走出去,拿订单。”2022年12月17日,广东省赴阿联酋参展包机从广州起航。140家粤企、270名外贸代表,组成大型包机参展团,赶赴迪拜参加第十三届中国(阿联酋)贸易博览会。几天后,他们带回了10亿美元的意向订单。

  “非常高兴,今天你们百忙当中给我们一个机会。”

  “能再听到中文感觉真好,我很怀念这种感觉。”

  这段时间,江苏多地“包机出海”抢订单,推动一个个新项目落地生根。

  “办法总比困难多。”这三年,受疫情影响,浙江义乌市的一家家居用品公司面临不小经营压力,负责人谢少鑫却斗志不减:“疫情把客商挡在门外,我们就居家办公、直播带货、维系客户,已有7万多家下游企业找我们采购产品。2023年,一定会更精彩。”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随着中国经济从三年的新冠疫情中复苏,北京的街道再次出现拥堵,游客争相预订出国度假,企业预计商业活动将回升。”

  《华尔街日报》援引多名学者观点说,中国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将释放消费潜力,促进经济发展,这对全球经济“极为重要”。

  1月8日起,出入客运场站、乘公共交通工具不再测温;民航取消“五个一”及客座率限制等国际客运航班调控措施;优化内地与港澳人员往来措施……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流动的中国”正加速释放发展活力。

  “什么时候没有困难?一个一个过,年年过、年年好,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都是这样。爬坡过坎,关键是提振信心。”

  小寒之后,春归有期。

  第一辆小客车顺利出城,有序恢复对外交通,离汉人员凭湖北健康码“绿码”安全有序流动……2020年4月8日,湖北武汉解除离汉通道管控。

  2023年1月8日,我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多地城区人流量、车流量明显增加;餐饮堂食陆续恢复,商圈客流量增多;热门景点游客量回升,文旅市场显现复苏趋势……烟火气、忙碌劲儿逐渐回升。

  “熟悉的感觉终于回来了”“还是喜欢车水马龙的景象”“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把耽误的进度赶回来”……只要14亿多中国人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就没有干不成的事、迈不过的坎。

  总监制丨钱蔚 王姗姗

  监制丨 张鸥

  制片人丨兴来

  主编丨宁黎黎

  编辑丨程昱

  视觉丨江雨航

  校对丨杨彩云

  (央视新闻客户端)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全力确保就业局势总体稳定——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

      权威访谈·“强信心·抓落实”丨全力确保就业局势总体稳定——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  新华社北京1月9日电 题:全力确保就业局势总体稳定——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  新华社记者姜琳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关系千家万户冷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强化就...

    时间:01-09
  • 2023年河南两会时间确定

      中新网郑州1月9日电(记者 李超庆)9日晚,记者从2023年河南省两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河南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将于1月14日开幕,17日闭幕;河南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将于1月13日开幕,16日闭幕。图为2023年河南省两会新闻发布会现场。 李超庆 摄  河南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言人、河南省人大常委...

    时间:01-09
  • 李金早案披露:组织函询后疯狂敛财 让妻子“演戏”欺骗组织

      中新社北京1月9日电 “本来组织上给了我一个机会,但是我当时没有把握好这个机会。”中国官方媒体9日晚播出电视专题片《永远吹冲锋号》第三集《铁规矩硬杠杠》,文化和旅游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李金早出镜忏悔时说。  公开资料显示,李金早生于1958年1月,湖北仙桃人。2021年1月,官方通报其严重违...

    时间:01-09
  • 秦刚同巴基斯坦外长比拉瓦尔通电话

      中新社北京1月9日电 中国外交部长秦刚9日应约同巴基斯坦外长比拉瓦尔通电话。  秦刚说,中巴之间有着特殊友好和高度互信。两国高层保持密切互动,为双边关系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中方愿同巴方一道,以两国领导人重要共识为引领,不断深化中巴传统友谊,携手构建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巴命运共同体。  ...

    时间:01-09
  • 陕西企业自研城市定制卫星“科技壹号”发射成功

      中新网西安1月9日电 (记者 阿琳娜)北京时间2023年1月9日13时许,陕西企业自研城市定制卫星“科技壹号”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载“谷神星一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进入预定轨道,该卫星通过星载一体化技术首次实现50kg级整星搭载高光谱成像仪。  据了解,这颗卫星是西安中科西光航天科技有限公司(...

    时间:01-09
  • 云南省政协“协商在基层”成果涌现 打通履职“最后一公里”

      中新网昆明1月9日电 (罗婕)政协云南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9日在云南昆明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通过省、州(市)、县三级政协共同努力,云南省政协打造的特色履职品牌“协商在基层”启动三年来涌现出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案例,推动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打通了履职“最后一公里”...

    时间:01-09
  • “世界知名伊斯兰宗教人士和学者代表团”访问新疆

      中新社乌鲁木齐1月9日电 “世界知名伊斯兰宗教人士和学者代表团”一行30余人,1月8日来新疆参观访问。前来参观访问的伊斯兰宗教人士和学者来自阿联酋、沙特阿拉伯、埃及、叙利亚、巴林、波黑、突尼斯、塞尔维亚、南苏丹、毛里塔尼亚、印度尼西亚、科威特、约旦、阿曼14个国家。  8日抵达乌鲁...

    时间:01-09
  • 苏州提供航班包位服务助台胞返乡过年

      中新社苏州1月9日电 (记者 钟升)拎着苏式八珍礼盒、捎上两箱新疆红枣,再带上满满的思乡之情。9日,一批苏州台胞在上海浦东机场顺利登上飞往台湾桃园机场的航班,准备与家人一起欢度春节。  苏州是大陆台商投资最活跃、台资企业最密集、两岸经贸文化交流最密切的城市之一。目前,近15万名台胞在苏州...

    时间:01-09
  • 北京市代市长谈“乙类乙管”和生产生活

      从2023年1月8日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作为首都,北京接下来将怎么应对?如何更有针对性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生产生活?总台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北京市代市长殷勇,来听听他是怎么讲的。视频:北京市代市长谈“乙类乙管”和生产生...

    时间:01-09
  • 陕西首个自研城市定制卫星“科技壹号”发射成功

      今天(1月9日)13时04分,陕西首个自研城市定制卫星“科技壹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乘“谷神星一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该卫星由位于陕西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的一家企业自主研发,通过星载一体化设计,整星压缩至50kg,将重点应用于海洋经济、自然资源、气象、应急管理、智慧城市等领域。该卫星的...

    时间:01-09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