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走出会场看文博:一个展会给一个城市带来怎样变化?

2023-01-02 15:47:19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12月28日,第十八届中国文博会在深圳举行。从2004年开始,文博会就持续在深圳举办。18年间,文博会从一个地方性的展会成长为“中国文化第一展”。展会期间,记者走出主会场,观察一个展会给一座城市带来的变化。

  驱车一个小时,我们来到被称为“中国油画第一村”的大芬村。很多人不知道,它的另外一个身份,是2004年第一届文博会的首个分会场。穿过狭窄的小巷,隐藏在角落里的一间画廊,是我们探访的第一站。

  今年50岁的赵小勇是这家画廊的主人。几年前,一部纪录片让他被很多人记住。在这里面,他被称作“中国梵高”。

  鼎盛时期,世界油画七成来自中国中国油画的八成来自大芬村。这里每年产出500万幅油画,而其中,仿制梵高画像最多的当属赵小勇。

  从模仿到原创,大芬村只是文博会带来的深圳文化产业变化的一个侧面。

  转型的故事还发生在传统与科技之间,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到深圳关山月美术馆。

  不久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癸卯兔年春晚吉祥物正式公布。这是春晚40年历史上首个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完成初始配方原创的总台春晚吉祥物IP。而这一形象的造型总设计,却来自一名资深的中国画画家。从笔墨丹青到大数据算法,这场跨界是如何发生的?

  科技的发展不仅为创意迸发提供新鲜的血液,也让已有的文化IP,在更广阔的想象空间,焕发更持久的生命力。

  这是本届文博会全新设置的一个分会馆,也是文博会第一个元宇宙概念外延。

  2012年,开始走出国门的《熊出没》,至今已经累计出口到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在文化消费更新迭代加速的今天,文化企业已经无法“一招鲜,吃遍天”。见到企业负责人刘道强,他说的最多的还是危机感。

  文博会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更多新的思考。科技赋能IP借船出海,文化力量的注入,则赋予科技和创新更多内涵。

  深圳蛇口,改革开放的开山炮炸响的地方。今天,眼前已是繁忙的港口和堆积如山的集装箱。身后的工业遗址,如今被改造成了元宇宙的模样。

  今天的文博会,分会场形式更加多样,也带来了更多想象的空间。过去、现在、未来就这样串珠成链,在一个空间里实现奇妙相遇。

  更多富有原创和科技含量的新场景新应用,也在催生更多的消费动力。新的消费场景就这样在科技与文化的交融迭代中不断更新。

  18年间,文博会从一个地方性的展会成长为“中国文化第一展”,不少人的人生轨迹也因与文博会交织而改变。如今,文博会依然在涌进、吸收,不断接纳新的文化因素。无论是个人还是展会,唯一不变的,就是不断地变化。(央视网)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我科研人员在二氧化碳还原领域取得新突破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景阳 通讯员胡红波)近日,记者从内蒙古科技厅获悉,内蒙古大学科研团队经过不懈努力,在探索新型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材料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能源类期刊《先进能源材料》。  在“碳中和”的国际大背景下,设计具有高活性和选择性的二氧化碳电还原催化剂具...

    时间:01-03
  • 我国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完成浮体总装

      科技日报北京1月2日电 (记者操秀英)记者1月2日从中国海油获悉,由中国海油投资建造的我国首个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在海油工程青岛场地完成浮体总装,标志着全球首座水深超100米、离岸距离超100公里的“双百”海上风电项目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海油观澜号”平台由3个边立柱和1个中心...

    时间:01-03
  • 在月球熔岩管内建造基地最新研究提供可行性方案

      【天闻频道】  ◎本报记者 雍 黎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透露,我国将在2028年左右建成月球科研站基本型。这一消息让不少网友激动不已。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从重庆大学获悉,《空间科学与技术(英文)》期刊刊发了重庆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

    时间:01-03
  • 第十八届文博会闭幕 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本报记者 刘传书  1月2日,第十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闭幕。本届文博会率先探索疫情防控措施重大调整后举办大型展会的有效途径,为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作出积极贡献,受到广大参展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办展形式和展会规模再次实现突破  主办方介绍,本届文...

    时间:01-03
  • 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近镜头】外卖减塑、绿色建筑、“风光水火氢储一体化能源基地”、5G技术赋能网络能效提升……11月12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的展区内,中国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好方法和新技术“登台亮相”,面向全球展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有生力量。  在COP27期间,中国正式提...

    时间:01-03
  • 全国财政工作视频会议召开

      本报北京1月2日电 (记者汪文正)全国财政工作视频会议日前在北京召开,总结2022年及党的十九大以来财政工作,研究部署2023年财政工作。  会议指出,过去5年,财政始终保持稳健运行、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财政宏观调控有力有效,推动中国经济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  财政部部长刘昆表示,要进一步增强财政...

    时间:01-03
  •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新气象(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振奋人心的奋斗目标:“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  运河贯南北,文脉承古今。记者近日前往浙江,去看钱塘江两岸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新进展。  一  从杭州市区出发,分别沿杭州塘、上塘河段向东北方向行进,都可...

    时间:01-03
  • 1520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升级为国家基本气象站

      本报北京1月2日电 (记者李红梅)中国气象局近日公布《国家气象观测站升级国家基本气象站名录》,全国1587个有人值守的国家常规气象观测站(以下简称“常规站”)分期分批升级为国家基本气象站(以下简称“基本站”)。其中,1520个台站于1月1日完成升级。  基本站是国家天气、气候及气候变化观测网的主要组...

    时间:01-03
  • 生效一周年,RCEP释放巨大活力(环球热点)

      2023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生效一周年。一年来,在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和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RCEP充分释放机制红利,有效加深了亚洲经济体之间的经济链接,有力提振了亚洲区域贸易与投资信心,进一步强化了区域内部产业链与供应链韧性,为构建区域内部统一市场和实现全...

    时间:01-03
  • 网传服用布洛芬或导致死亡?专家解读

    原标题:网传服用布洛芬或导致死亡?专家解读→当前,不少新冠病毒感染者都伴随发烧等症状,网传服用退烧药布洛芬可能导致死亡是真的吗?患者应该怎样合理用药?国家卫生健康委邀请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主任张波进行权威解读。网传服用布洛芬或导致死亡?专家:不会引起感染加重或致死亡“发烧”对于新冠病毒感染者来说,是一个相对...

    时间:01-03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