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中肯农业合作是雪中送炭 也是锦上添花

2022-12-30 09:21:48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非”说不可2022丨中肯农业合作是雪中送炭 也是锦上添花

  2022年已接近尾声。这一年,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变局,时代之变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大国博弈、经济复苏、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等方面均面临严峻挑战。这场变局不限于一时一事、一国一域,非洲大陆也在时代的裹挟下经历了极端天气、战乱冲突、粮食安全、人道主义危机等多重考验。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非洲总站年终特稿《“非”说不可2022》将为您梳理2022年非洲大陆经历的主要大事,并介绍面临时代变局,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彰显担当,用实际行动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等理念倡议,与非洲国家合作发展,为非洲大陆的和平与复兴注入新动力的情况。

  地缘危机叠加干旱 东非粮食安全难保

  乌克兰危机带来的硝烟虽然在东欧升起,却也飘到了6000公里之外的东非。东非地区小麦大量依赖进口,而最大的来源国就是俄罗斯与乌克兰。根据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数据显示,肯尼亚进口小麦中67%来自俄罗斯,22%来自乌克兰。受乌克兰危机加剧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俄制裁加码的影响,肯尼亚今年出现了严重的燃油短缺和油价上涨,这也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物价不断走高。此外俄罗斯的化肥也难以运抵东非,耕者无其肥的现象加剧了农业产量不足。

  而气候变化带来的天灾更是难以应对。索马里、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多个东非国家连续数个雨季雨量不足,正遭遇40年来最严重干旱。成千上万的牲畜和野生动物死亡,粮食歉收甚至绝收。肯尼亚粮食安全指导小组7月评估,肯尼亚东南部一些农业地区今年全年的玉米收成可能比近5年平均水平减少近80%。

  根据肯尼亚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0月份肯尼亚全国通货膨胀率达到9.6%,创5年来新高。食品价格上涨给当地民众带来的“痛感”最为直接。买肉的人变少了,小麦、大米、玉米、木薯、大豆等主粮对于底层民众而言,也只是勉强能消费得起。

  肯尼亚单亲妈妈卡罗琳·恩东古负责一个为贫民窟儿童提供免费午餐的公益项目,她告诉记者,自己现在越来越力不从心。食材价格基本上涨了一半,25公斤一包的大米,从原先的1500-1800肯尼亚先令涨到2200肯尼亚先令左右,2公斤一包的小麦面粉价格从110肯尼亚先令涨到170-180肯尼亚先令。

  中国技术走进非洲 农业合作结出硕果

  就是在这样干旱的情况下,肯尼亚的一所大学里却传出了振奋人心的丰收消息。

  在乔莫·肯雅塔农业技术大学校园里,中非联合研究中心的现代农业示范区11月迎来了试种玉米的大丰收。这次试种的玉米并不是什么新奇的品种,用的种子是和周边普通农户一样的当地白玉米,唯一区别就是采用了中国种植管理技术。正是中国的技术,让试种玉米的产量达到了每英亩2700公斤,比周边地区提高约50%。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中方主任严雪说:“当地的居民看到我们玉米的种植情况,包括产量,他们感到非常惊讶。他们说在目前为止没有看到过长势这么好的玉米,尤其是今年严重干旱的情况下,能够有这么好的产量,他们是没有想到的。”

  中心的非方主任罗伯特·吉图鲁更是兴奋地告诉记者:“这里气候非常干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非常高兴试种获得了丰收,气候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他觉得,中国的种植管理技术可以让耕种更简单,并且也适合教授给农民,而这次丰收只是一个起点,有望全面提升肯尼亚作物的生产能力。

  中非联合研究中心近年来引进了葡萄、甜高粱、小米等多个新品种在当地进行试种,而且除玉米外,还在不断积极探索使用中国技术加当地品种的新模式,下一步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也将根据成功经验,编写小册子,向周边农户分发,力求用最简单的方式为农户普及最高效的技术。

  同样简单高效、在肯尼亚广受欢迎的还有中国的大棚技术。

  1997年,南京农业大学的刘高琼教授被派来埃格顿大学参与农业教育援助项目。他尝试用自己从中国带来的大棚种植番茄,产量竟比当地高出了5-7倍之多。时任肯尼亚总统莫伊在参观大棚时赞叹道:“这真是一个奇迹”。随后来参观学习的政府官员、农民和学生们接踵而至,中国的大棚技术开始在肯尼亚推广开来。刘高琼教授表示,在目前气候干旱的情况下,大棚技术受到了当地农民的喜爱,采用大棚技术种植成为肯尼亚农业种植的时尚。他说:“最近10年,大棚相当于一个高峰,很多农户都开始购买大棚。现在主要作物就是番茄、甜椒,都是当地主要的蔬菜作物。”

  埃格顿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萨缪尔·尼亚拉拉介绍说,以前肯尼亚也有大棚,但基本上都是用于花卉种植或其他大型农场的大棚,中国的大棚技术是首个在肯尼亚被用于小规模蔬菜种植的大棚技术。当地农户很欢迎中国大棚,因为简单而且非常有效。近十年来,大棚技术提高了蔬菜及小型水果的产量,为肯尼亚的食品安全和提高农民收入做出了贡献。

  依托大棚技术,刘高琼教授和肯方专家一起培育新的作物品种,目前已有14个品种在肯尼亚推广种植。这些使用中国大棚技术培育的新品种,不仅产量高,而且口感好、营养丰富,深受当地农户和市场的喜爱。

  此外,在肯中资企业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由100家在肯中资企业组成的肯中经贸协会于12月2日向肯尼亚政府捐赠1000万肯尼亚先令,用于帮助肯尼亚抗击旱情。

  “一带一路”授人以渔 高科技多渠道助农惠农

  随着中肯两国农业科技合作的不断加深,中肯作物分子生物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也在埃格顿大学揭牌。在这里,来自肯尼亚、乌干达、卢旺达等十几个非洲国家和中国的农业学者利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作物的基因和病虫害检测,筛选更具有抗旱性的种子。作物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教师斯蒂芬·吉森古说:“如今我们正从传统育种转向作物分子生物学辅助育种,所以我认为这个实验室,说它有多重要都不为过。实验室对肯尼亚和全球农业都非常关键和重要。”

  技术合作,核心是人才培养。得益于中肯不断深化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越来越多的肯尼亚学生赴华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仅在埃格顿大学,就有约60名留华归肯博士生任教。

  中国不光帮助肯尼亚培养顶尖人才,也在深入基层,帮扶当地普通农户。10月18日,“中非农业发展与减贫示范村”在肯尼亚纳库鲁郡马坦吉提萨村挂牌成立。这是肯尼亚建设的首家示范村,也是“‘一带一路’南南合作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在非洲挂牌成立的首批示范村之一。示范村将在三年建设期内(2022-2025),通过培训示范、专家不定期指导的方式,有计划地在肯尼亚推广“切拉拢”粮用菜豆新品种等多项当地急需的先进实用农业技术,从而提升肯尼亚农业科技水平,实现农村增产增收。

  无论是“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还是中国对非合作“九项工程”,粮食安全永远是中国对非合作的优先领域之一。埃格顿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萨缪尔·尼亚拉拉期待在未来,中非命运共同体可以让非洲实现更好的发展。尼亚拉拉说:“我们非常期待全球发展倡议可以发挥更大作用,增加食品供应,改善肯尼亚的小农民生。中肯、中非已经形成命运共同体。中国已经能够养活如此庞大的人口,我们需要引进中国的技术,来实现食物自给。所以我认为我们需要强化我们之间的命运与共。”

  除了用技术帮助当地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让当地农民富起来也成为中国对肯农业合作的重要课题。

  今年举办的第四届“非洲好物”网购节上,肯尼亚的茶叶、咖啡、玫瑰花、坚果等62种名特土优产品同中国消费者见面。8月2日,首批肯尼亚新鲜牛油果启程赴华,走上中国餐桌,肯尼亚也是第一个对华出口新鲜牛油果的非洲国家,在截至10月底的三个月中,输华牛油果帮助肯尼亚赚取了超70亿肯先令的收入,优质的肯尼亚牛油果也在今年的进博会上大放异彩。

  农业合作是中非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潜力巨大。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也是非洲多数国家的重要产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过去十年,中国不断加强对非农业技术合作,助力非洲保证粮食安全、帮助非洲提升农产品收入。非洲渴望学习中国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中国也希望在农业发展的道路上与非洲大陆携手同行,共同打造中非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

  (央视新闻客户端 总台记者 赵倩)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首届全国宗教界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在京召开

      【关注】首届全国宗教界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在京召开  12月29日,中央统战部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首届全国宗教界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中央统战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陈小江出席大会并讲话。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林锐宣读表彰决定。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崔茂虎主...

    时间:12-30
  • 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将访华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宣布:  应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菲律宾共和国总统费迪南德·罗慕尔德兹·马科斯将于2023年1月3日至5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时间:12-30
  • 2022年中国—东盟合作十大新闻

      2022年是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三十一周年。三十一年风雨同舟,中国与东盟之间有坚实的合作基础和巨大的发展潜力,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双方共克时艰,共同繁荣,为建设成为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携手努力。  岁末将至,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中国东...

    时间:12-30
  • 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分组审议慈善法修订草案

      新华社北京12月30日电 题:规范公益慈善活动 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分组审议慈善法修订草案  新华社记者 高蕾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日前分组审议了慈善法修订草案。与会人员普遍认为,草案坚持支持鼓励慈善发展总方向,进一步细化明确扶持慈善事业发展制度...

    时间:12-30
  • 重庆宣判一起烈士陵园保护行政公益诉讼案

      新华社重庆12月30日电(记者周闻韬)重庆市万州区人民法院近日审结一起烈士陵园保护行政公益诉讼案,判决重庆市巫溪县城市管理局对辖区一处烈士陵园依法履行监管职责。  法院经审理查明,2013年,巫溪县在盼官山公墓内修建烈士陵园,建有烈士英名墙,铭刻有参加抗美援朝、对...

    时间:12-30
  • 最高检:严厉打击惩治“裸聊”敲诈犯罪刻不容缓

      中国最高检:严厉打击惩治“裸聊”敲诈犯罪刻不容缓  中新社北京12月30日电 (记者 张素)“依法严厉打击惩治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裸聊’敲诈犯罪刻不容缓”,中国最高人民检察院30日对外发布案例时有此表述。  最高检此次发布4件检察机关依法惩治涉网络黑恶犯罪典型案例,聚焦网络裸聊敲诈、网络“...

    时间:12-30
  • 神舟十五号乘组在轨满月 工作生活有序开展

      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11月30日进驻“天宫”,到今天(12月30日)已经满一个月了,记者了解到,三名航天员快速适应了太空生活,目前在轨工作生活有序展开,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  刚刚过去的这一个月,神舟十五号乘组的在轨工作生活十分忙碌,如果说神十四乘组在轨期间经历了空间站“盖房子”的过程,那么神十...

    时间:12-30
  • 不对立不撕裂,向前看向前行

      疫情当前,没有旁观者,谁也不是局外人。  新冠病毒席卷了全球,也没有放过中国的各个角落。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包括我们自己,都在经历着病痛。  面对困难,特别是这场没有硝烟的对抗,需要做的还是44年前的那句老话:“团结一致向前看。”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20世纪40年...

    时间:12-30
  •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累计公益支出突破百亿元

      中新社北京12月30日电 (记者 张素)记者30日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获悉,截至目前,该基金会年度公益总收入11.13亿元(人民币,下同),年度公益总支出11.9亿元,累计公益支出突破100亿元。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发起并主管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该基金会发布报告称,全年救助白血病、先心病患儿...

    时间:12-30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