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在首尔大学,有一间“习近平书斋”|习主席的国礼故事

2022-12-28 19:49:44

来源:学习小组微信公众号

  入口处是中文题词“探索真理,追求光明”;桌面上摆放着印有中国国徽的书目清单;各式各样的书籍填满一排排书架……这是一间位于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的图书资料室。

  2014年7月4日,正在韩国进行国事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来到首尔大学,发表题为《共创中韩合作未来 同襄亚洲振兴繁荣》的重要演讲。演讲中,他公布了一个为首尔大学师生准备的“惊喜”:“我带来了1万册介绍中国情况的图书和影视资料,赠送给贵校用于教学和学术研究。”

  一年后,“习近平捐赠图书资料室”正式开馆。这是首尔大学唯一一间以外国领导人名字命名的图书资料室,被韩国媒体形象地称作“习近平书斋”。

“习近平捐赠图书资料室”的内部环境。(图源:新华社)

  在这里,你可以品读《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典籍发思古之幽情,也可以观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当一回“线上老饕”,还能跟随众多自然和人文影像资料畅游华夏的大好河山……以习近平捐赠的图书为起点,首尔大学中央图书馆还广泛收集与中国有关的书籍资料,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多所中国高校图书馆开展学术信息交流合作,将“习近平书斋”拓展为中韩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开馆7年多来,一批批韩国青年通过“习近平书斋”认识到,中国不是“可怕的牛魔王”,而是一个维护和平、促进合作、虚心学习的邻国,是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发展中大国。

  文化交流是消除隔阂误解、促进民心相通的有效途径。在首尔大学的演讲中,习近平还宣布,中方邀请该校100名大学生2015年赴华参加“汉语桥”大学生夏令营活动。

2014年7月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发表题为《共创中韩合作未来 同襄亚洲振兴繁荣》的重要演讲。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正是在2015年的“汉语桥”活动上,中国观众认识了一位名叫申素云的韩国“萌妹子”。她会用中文唱歌、打快板、演话剧,凭借一口流利的京片子,拿下了“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韩国赛区冠军。申素云说:“汉语、中国,就像一股清风,把我轻轻托起,让我飞得更高、更远。”

  中韩人缘相亲、文缘相通,开展人文交往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不少韩国演艺明星借着“韩流”来中国发展;“中国戏剧朗读演出”“丝路文化月”等活动深受韩国青年喜爱;《来自星星的你》《太阳的后裔》《请回答1988》等一大批韩剧风靡中国,2014年彭丽媛陪同习近平出访韩国时,笑称习近平年轻时的照片像“都教授”,两国网友纷纷点赞……数据显示,中韩两国每年人员往来达千万人次,互为对方最大留学生来源国。

  “青年人最富有朝气和梦想,也最容易相互沟通和理解。” 2014年访韩期间,习近平对两国青年提出互学互鉴、增进友谊的殷切希望。

“习近平捐赠图书资料室”的内部环境。(图源:新华社)

  “我出生于中韩两国建交的1992年。”韩国青年金采省这样介绍自己,“我从小就喜欢看周星驰电影,就是‘哎呀!猴赛雷’那种,从此开始了汉语学习。”同样出生于1992年的,还有在首尔大学念博士的中国留学生侯艺玮和唐忆莹,韩剧和KPOP(韩国流行音乐)引发了她们对韩国文化的浓厚兴趣。

  现在,金采省成为韩国东西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的责任研究员,唐忆莹在课余时间忙着教韩国朋友学中文,侯艺玮在积极参与全韩中国学人学者联谊会的各项活动,而像他们这样致力于促进两国民众相知相交的“90后”“00后”还有很多。

图为2022年8月,“汉语桥”俱乐部首尔站揭牌仪式现场。(图源:中国驻韩国大使馆)

  三年来,疫情没有阻断中韩人文交流。2020年,首尔中国文化中心在线下线上主办了40余场活动,韩国各界踊跃参与;2021年1月,中韩双方签署备忘录,约定未来5年内共同翻译出版50种两国经典著作;2022年是中韩建交30周年,也是中韩文化交流年;2022年8月,“汉语桥”俱乐部首尔站揭牌,为更多韩国青年提供了学习中文的机会。

  习近平曾以太极为喻,阐述中韩两国交往之道:“如果说政治、经济、安全合作是推动国家关系发展的刚力,那么人文交流则是民众加强感情、沟通心灵的柔力。只有使两种力量交汇融通,才能更好推动各国以诚相待、相即相容。”

  文/青元

  配音/静玄

  音频剪辑/安先

  编辑/海声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等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依法严格审理环境资源案件 筑牢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屏障

      全国法院十年审结各类环境资源案件196.5万件  筑牢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屏障(法治头条)   司法保护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环境资源审判工作是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和绿色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人民法院以改革...

    时间:12-29
  • 前11月城镇新增就业1145万人 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前11月城镇新增就业1145万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稳就业有信心有底气   核心阅读  今年1至11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145万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未来,虽然我国依然面临较大的就业总量压力,但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将为...

    时间:12-29
  • 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

      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宁吉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完善分配制度,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这为我们指明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时间:12-29
  • 新冠康复期如何正确补充营养?二次感染的可能性有多大?

      康复期适量运动避免心肌损伤   感染新冠病毒对心脏会产生什么影响?感染和康复期如何正确补充营养?新冠病毒二次感染的可能性有多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了解答。  通过健康生活方式管理度过窗口期  “新冠病毒感染大部分5至7天症状好转、逐步康...

    时间:12-29
  • 中国粮食连续8年丰产……回眸2022,十组数据看亮点

      回眸2022,十组数据看亮点   2022年,国际环境风高浪急,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来说,这是迎难而上、砥砺前行的一年。  星光不负赶路人。回首这一年,经济社会领域取得许多难能可贵的成绩。中国粮食连续8年丰产,新能源汽车产销创下新高,城镇老...

    时间:12-29
  • 疫情新考:什么是责任社会

      疫情防控的主体责任,开始从政府转移到个人、家庭和单位,以及医疗组织。由此,责任社会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疫情不仅成为摆在其面前的一道考题,也将重塑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在生活秩序、工作秩序和扩展秩序中尽到自己的普遍性责任和具体的行动责任,我...

    时间:12-29
  • 白衣执甲保障群众就医 业内:给医务人员更多理解关爱

      奋战“疫”线  白衣执甲保障群众就医  业内:给医务人员更多理解关爱  □ 本报记者 温远灏  抢救室门前,患者家属在焦急地踱步等待,生怕听到“××患者家属请到谈话室”的广播声;急诊科科室前排着长队,患者挤满了过道,咳嗽声、呻吟声此起彼伏;分诊台的医生边问诊边忍不住地咳嗽,因为戴着面屏和N9...

    时间:12-29
  • 排队献血的外卖小哥是这个寒冬里的一道暖阳

      12月以来,随着因疫情感染者人数增多、降温及冬季采血淡季的到来,多地都遇到了献血者减少、血液中心“血荒”的情况。日前,《新京报》记者在北京街头采血点采访时看到,不少外卖小哥在排队献血,有网友在转发这条新闻时,动情地写下这样的句子——“泪目!外卖小哥组团献血,他们...

    时间:12-29
  • 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这一重大命题,深刻揭示了反腐败与党的自我革命的关系,具有科学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为新时代新征程深化反腐败斗争、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提供了根本遵循。  这是百年党史尤其是新时代伟大变革的深刻昭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某种意...

    时间:12-29
  • 如何保健康防重症 探访北京街道社区、急救中心、医院

      记者实地探访北京街道社区、急救中心、医院  如何保健康防重症  本报记者 韩亚栋 管筱璞  随着疫情防控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为医疗救治,如何开展保健康防重症相关工作?如何保持“生命热线”通畅?中老年人是新冠易感和高危人群,如何争分夺秒进行救治?记者实地探访北京街道社区、急救中心、医院...

    时间:12-29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