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向新起点

2022-12-27 15:07:2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通过

  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向新起点

  从12月7日到12月19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以下简称“COP15”)第二阶段会议历时两周,通过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框架”)及相关一揽子文件。

  这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为今后至203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擘画了新的蓝图,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翻开了新的篇章。

  会议成果令人振奋,达成共识乃各方所向

  COP15第二阶段会议谈判伊始,各方都面临着不小的压力——此前,全球第一个以十年为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爱知目标”,其设定的20项目标到2020年没有一项完全实现。

  但人类所面临的共同现实也让大家的心聚到了一起——据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22》显示,全球范围内受监测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自1970年以来下降69%。

  在生物多样性丧失这一局面亟待扭转的形势下,各方将期待化为达成共识的力量,推动COP15第二阶段会议通过了“框架”等令人振奋的成果。

  大会通过了60余项决议,在“框架”目标、资源调动、遗传资源数码序列信息等关键议题上达成了一致。确立了“3030”目标,即到2030年保护至少30%的全球陆地和海洋等系列目标;建立了有力的资金保障,明确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等支持措施。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框架”兼具雄心和务实平衡。COP15主席、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以多个“历史性”来形容这一成果文件:这个“框架”历史性地纳入了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的落地路径;历史性地决定设立“框架”基金;历史性地描绘了2050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

  黄润秋说,透过这一“框架”,可看到团结与合作,人们共同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走上恢复之路;可看到雄心与行动,人们携手努力,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可看到希望与未来,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在加拿大蒙特利尔见证“框架”通过,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说:“在生物多样性领域,多边主义、全球团结、国际合作仍然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支持,跨领域综合性的解决方式及包容性的伙伴关系框架也符合生物多样性这个全球性问题的解决需求,也是联合国应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气候变化等这些全球性问题的主要路径。”

  中国积极发挥主席国领导力与协调力

  “因为中国,这一切才变为现实,”喀麦隆参会代表塞茜尔·恩杰贝特说,她极为赞赏中国作为主席国为大会成功举办所付出的努力。

  12月15日,COP15第二阶段高级别会议正式开幕,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向开幕式致辞。来自140个缔约方和60个国际组织机构的代表出席开幕式,其中包括近200位部级代表,是缔约方大会历史上高级别代表参会人数最多的一次。

  现场参会的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所长张元明说:“习近平主席的致辞振奋人心,表达了中国作为主席国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雄心,以及把雄心转化为行动的决心和举措,给大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各国政要、学者以及民间组织对习主席的致辞给予了积极评价。”

  大会期间,恰逢蒙特利尔大雪,在谈判一度陷入僵局之时,一封来自大会主席黄润秋的致信展现了“中国智慧”,也是中国充分发挥主席国作用的有力见证——

  “我希望所有缔约方和观察员提供支持,在缔约方会议剩余时间发挥作用,确保取得成功并传递我们的决定。”信中提出了新颖的谈判策略:邀请一名发展中国家部长和一名发达国家部长“配对”牵头,组成多个部级磋商组,有效推动解决了谈判难题。

  世界自然基金会总干事马尔科·兰贝蒂尼认为,作为COP15主席国,中国不断“与各方接触,协调处理和理解不同观点”,中国在谈判期间,特别是在谈判最后阶段的作用,“绝对是关键的”。

  COP15第二阶段会议期间,中国茶、中国民谣等中国元素纷纷走进会场,向世界讲述着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故事。“中国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旗舰项目、大批中国自然保护地加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绿色名录……大会期间获得国际组织、机构认可的中国方案、中国经验不胜枚举,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与成就赢得与会各方赞赏。

  作为COP15主席国,“中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说:“中国政府用大量时间努力推动‘框架’磋商,并组织众多活动,与各方领导人双边讨论,努力推动‘框架’制定并获得通过。”

  下一个关键步骤,是执行

  “框架”将指引国际社会携手遏止并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推动生物多样性恢复进程,共同迈向2050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下一个关键步骤是执行,”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阿明娜·穆罕默德说,“我们要制定国家计划,在全世界范围内动员采取广泛行动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必须让社会各界参与其中,尤其是青年、当地社区和学术界。”

  在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首席科学家张文国看来,为避免重蹈“爱知目标”的覆辙,接下来,国际社会和缔约方唯有行动、行动和行动,用行动来推动转型早日到来,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走深、走实。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潘家华认为:“需要将生物多样性及其多重价值整合融入到政策、规定、规划和发展进程,以及环评、国民经济核算等各种经济社会活动之中,同时也需要协同并融入到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众多国际议程中。”

  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企业是其中的重要主体。在COP15第二阶段会议期间,蒙牛集团入选《企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集》,蒙牛集团执行总裁李鹏程表示,蒙牛将通过消费者宣传、生产经营改造等商业措施,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

  “框架”通过不久,腾讯正式对外发布《生物多样性声明》,并宣布成立“生物多样性专项委员会”,提出生态友好地发展公司业务、利用技术促进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应用互联网工具提升公众的生物多样性认知。腾讯首席探索官网大为表示:“一方面,我们希望通过科技去更好地理解未来趋势、制定行动,尤其是应对生物多样性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也在探索用科技突破以往的发展范式,以一个更有韧性的、可持续的方式,来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

  “达成‘框架’,是我们这次大会的圆满终点,更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激动人心的新起点。”黄润秋表示,“到2030年全球评估的时候,希望我们的生态自然环境更加美好,希望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如期得以扭转。未来两年,我将在主席团、《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支持下,继续履行好主席职责,与各缔约方、利益攸关方一道,为‘框架’有效执行保驾护航。”

  (人民日报海外版 记者 刘发为)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用千千万万个文明健康小环境筑牢疫情防控社会大防线

      【央视快评】用千千万万个文明健康小环境筑牢疫情防控社会大防线  “希望全国爱国卫生战线的同志们始终坚守初心使命,传承发扬优良传统,丰富工作内涵,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为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新的贡献。”在爱国卫生运动开展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用千千万万个文明健康小...

    时间:12-27
  • 交通运输部:国际道路客运将逐步有序恢复

      中新网12月27日电 据交通运输部官方微信消息,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中外人员往来国际道路客运服务工作,近日,交通运输部印发《逐步有序恢复国际道路客运工作方案》,明确自2023年1月8日起,调整公路口岸国际道路运输“客停货通”政策,在公路口岸恢复...

    时间:12-27
  • 调整后防控有何不同?网传“白肺”是啥?官方解读来了

      中新网北京12月27日电(刘欢)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防控工作有何不同?网传的“白肺”究竟是什么?2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解答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措施有关情况。发布会现场 刘欢摄  调整后防控有何不同?  ——社会面防控更多集中在重点场所、机构和人群  ...

    时间:12-27
  • 中国现有1平方公里以上天然湖泊2670个 总面积逾8万平方公里

      中新网北京12月27日电 (记者 孙自法)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编制的《中国湖泊生态环境研究报告》27日在北京正式发布,该报告披露,中国现有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2670个,总面积8.07万平方公里,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湖泊总水量1.04万亿立方米。  《中国湖泊生态环境研究报告》显示,中...

    时间:12-27
  • 中国旱作农业源自何处?专家称至少包括黄河西辽河两个起源中心

      中新网北京12月27日电 (记者 孙自法)农业起源和人类起源、文明起源一道并称为考古学研究的三大课题,其中,农业包括旱作农业和稻作农业,中国旱作农业如何起源、从哪里起源等问题,长期以来在学界有一定争议,也备受关注。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国祥研究员看来,中国旱作农业可能不只有一个起源...

    时间:12-27
  • 国家移民管理局:明年1月8日起有序恢复受理审批中国公民出国旅游护照

      中新网北京12月27日电 (记者 郭超凯)记者27日从国家移民管理局获悉,该局自2023年1月8日起有序恢复受理审批中国公民因出国旅游、访友申请普通护照,恢复受理审批外国人申请普通签证延期、换发、补发。  为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适应疫情防控新阶段新形势新要求,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时间:12-27
  • 经过十余年施工建设 四川绵茂公路正式通车

      央视网消息:经过十余年施工建设,今天(12月27日),连接四川省德阳绵竹市和阿坝州茂县的绵茂公路正式建成通车,全程通行时间约为1小时20分钟,结束了两地长期以来背靠龙门山、相邻却不相通的历史。  绵茂公路全长56公里,建设有51座桥梁、20座隧道,桥隧比高达94%。主线穿越龙门山4条地震断裂带,沿线多为高...

    时间:12-27
  • 冒寒冬完成“收官之战” “长征四号”连续两年发射量超10次

      中新网上海12月27日电 (郑莹莹 马帅莎)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这两年很忙,就在2021年完成了“14战14捷”后,2022年又完成了“11战11捷”。  北京时间12月27日15时37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十一号04星发射升空。  这是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的第96次发射,也是其今...

    时间:12-27
  • 毕勇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曾将“真激光”技术用于冬奥舞台

      中新网北京12月27日电 (贾君玉 张素)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折柳送别”环节,由“真激光”光束组成的“参天大树”矗立于舞台中央,令人印象深刻。记者近日获悉,因在激光技术与应用研究,特别是激光显示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领域作出贡献,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毕勇当选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

    时间:12-27
  •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民主生活会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2月26日至27日召开民主生活会,以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团结带领党员干部以奋发有为的精神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为主题,联系中央政治局工作,联系带头做...

    时间:12-27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