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办好办实群众身边事——听读者讲述一年来“身边事”背后的故事

2022-12-26 11:02:45

来源:人民日报

  挪走了垃圾场

  宝力军

  我是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哈沙图嘎查的村民,真没想到我今年反映给人民日报的一件小事儿,解决了我们近两年的烦恼。

  几年前,村里选择在我家耕地地头建一处垃圾站,因为是露天的,每到刮风的时候,垃圾站里的塑料袋、纸片等垃圾就会刮到我家地里,给我种地造成了很大不便。咱们农民最关心的就是地里的庄稼,我找村里反映了好几次,希望垃圾站能重新换个地方,结果回复我“再等等”,这一拖就是快两年。

  今年,我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写信反映,没想到没多久就把我反映的烦心事刊登了。

  这事儿登报的第二天,村里和镇里便上门征求意见、实地踏勘,第三天就派推土机和大翻斗车将该垃圾站全部拆除,垃圾全部清运走,并向我表达了歉意。同时,还将我们嘎查另一处同样位于耕地旁的垃圾站拆除,大家都拍手叫好,现在种地再也不会受到垃圾的影响了。

  当前,随着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种垃圾日渐增多,城里有垃圾处理场,农村的垃圾也不应该一堆了之,处理也是个大问题。就我这个垃圾站的问题,虽然就是换个地方建的问题,但我知道是因为村里没有可建的地方,动哪儿哪儿不让,不是林地就是耕地。

  通过这件事儿,我想提几点建议:一是应该建立有处理垃圾功能的垃圾站,该烧的烧,该埋的埋;二是垃圾站应该有专人或部门及时清理,建章立制,形成工作制度;三是像这种事关农村发展且符合公众利益的占地,相关部门应打破条条框框,特事特批,建立特批项目。

  目前,村里选择了一处临时填埋场处理村里的垃圾,同时也在向镇里申请,选址重建新的垃圾场,等待相关部门批复,不让垃圾场影响耕地的情况再发生。

  通过这样一件小事儿,我看到了党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舆论监督的力量,看到了相关部门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和立行立改的工作效率,也真正让我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作风。

  (本报记者张枨采访整理)

  架好了电线杆

  符玉丽

  我是海南省洋浦经济开发区沙塘村村民,没想到会因为一条关于电线安全的报道,和人民日报结了缘。

  我家在开源大道旁边,以前只有一户人家电线经过。这几年,随着住户增加,十几户人家的电线都从我家门前过。这些电线没有架在正规电线杆上,大多直接搭接在树木上。有的地方离地面很低,行人、车辆一个不小心,就可能碰到电线,有的电线被树枝刮破了绝缘皮,而且都是两相电,没有地线,非常危险。

  2019年有一天下大雨,我在家刚好看到:一道雷爆开后,架着电线的树就着火了。我赶紧打电话给当地的电站,值班人员立刻切断电闸,才没有引起更大灾害。从那以后,大家都担惊受怕,遇到刮大风或者雷雨天气,电站都主动关掉电闸,以保安全。这样安全是有保障了,但一年里总有好几次因为风雨断电一两天、两三天,或者白天停电,晚上仅供几个小时的电。甚至有一次遇到台风,整整一星期都没有电,真不方便。

  其实在那次事件之后,居委会、街道办事处都来看过,我们也找过供电部门,他们看了看,简单处理了一下。儋州供电局认为这属于用户私拉电线,给这些用户下了整改通知,但这没有解决问题。后来说要给我们修,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动工。

  今年9月5日,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身边事”栏目刊登了我们反映的电线直接搭在树上存在安全隐患的事。刊出不久,儋州供电局就组织了施工人员进场施工。一个星期后,电线被高高地架在电线杆上了,还装了地线。看着我家门前整整齐齐的电线,真是安心又开心,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刮风了。

  说实话,如果报纸不刊登,我相信供电部门也会帮我们架电线杆,但未必有那么快。要特别感谢人民日报,也感谢供电部门帮我们老百姓解决了问题。

  (本报记者孙立极采访整理)

  解除了消防隐患

  严光银

  我是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的一位居民,几年前,我们这栋楼的地下室里出现了一个废品回收处,回收冰箱、空调等旧电器,此外还有铜、铁、塑料、纸等物品。这些从别处收购来的废品,就在简陋的地下室里进行锤焊、分解、切割……火花四溅,没有任何遮挡和保护措施。我们这儿是个老小区,设施比较陈旧,而回收处的上方就是天然气管道和表箱,小区居民很担心这个回收处会加大火灾风险。

  大家曾多次向居委会、市长热线等反映情况,社区网格员也曾向回收处普及火灾知识,但这个安全隐患迟迟未能解除。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我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留言,反映这一烦心事。过了一段时间,我接到电话,原来是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的编辑同志。他们向我详细了解有关此事的具体情况。

  5月23日,《废品回收处设在居民楼 切割旧电器易引发火灾》在“身边事”栏目刊出。没过多久,社区、街道办的工作人员联系我了解情况。接着,鄂城区的几位领导也到废品回收处,实地查看,并组织鄂城区市场监管、商务、消防、安监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现场排查,还召开专题座谈会,研究解决废品回收处安全隐患问题。

  在多个部门的联合推动下,这个困扰居民多时的废品回收处终于关停,其中的易燃废品被清空,相关部门还与废品回收处场所出租方、投诉居民等耐心沟通。一个月后,回收处终于彻底搬空,房东重新张贴了出租告示。

  起初我们都没有想到,这个“老大难”问题,因为一封读者来信,能得到彻底解决。安全隐患解除了!广大居民再也不必担惊受怕了。感谢人民日报,感谢为人民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奔忙的各级干部。

  (本报记者向子丰采访整理)

  变干净了的家乡小河

  张 盛

  今年夏天,我到广西壮族自治区上林县大明山茶场游玩时发现,一些游客把垃圾丢在路边和水中,造成了环境污染问题,而且茶场附近是国家二级水源地保护区,很可能会对水源地造成污染。作为上林县本地人,我既欢迎大家能够来大明山游玩,但同时也担忧游客增多所带来的环境问题。

  出于这种担心,我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写明了相关情况并提出了建议。8月8日,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刊登了我的留言。上林县和大丰镇人民政府很快就有了行动,8月8日当天,大丰镇人民政府就组织了镇里的干部、社区干部和保洁员对茶厂河道进行集中环境整治,同时,加强了对大明山茶场河道的常态化巡逻及对游客的环保宣传,在很多地方都竖起了保护环境的标语。

  如今再到大明山茶场,一片青山绿水,那些垃圾已经消失无踪。看到自己的建议能够通过党报对身边的环境产生积极影响,我很自豪。也希望更多的游客在游玩时能够爱护好身边的环境,与大自然更和谐地相处。

  (本报记者李纵采访整理)

  搬走了占道的配电箱

  杨家璋

  我平时喜爱摄影,琢磨构图,所以即便闲逛,也往往会细细观察道旁事物。由此,时常能发现城市设施建设中的一些瑕疵。

  今年夏天,我信步在福建省永安市燕江中路,看到人行道上都铺设了盲道,我脑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假如我是一名视障人士,能否借助这些盲道放心行走呢?这么想着,我的视线便沿着眼前的盲道前移,却看到一座配电箱正压在盲道上方,前后没有提示,箱体写着“高压危险”,可是这些文字视障人士是看不到的。继续沿着盲道前进,我又发现了两座这样的配电箱。城市设施的建设,不仅要便利健康群众,也应对残障人士予以更多关怀。既然修了盲道,却任由其他设施占用,这会给视障人士带来很大不便,需要及时关注和解决。我平时就喜欢读人民日报,几乎期期不落,想到读者来信版有“身边事”这个小栏目,便拍下了这几座配电箱的照片,配以文字说明,通过电邮发了过去。

  不久后,编辑给我打来电话,详细了解几座配电箱的具体位置、发现时间等信息。7月11日,《配电箱占压盲道》刊出了。再行经该路段时,我发现这几处地点的盲道已经调整路径,绕开配电箱。后来我得知,稿件刊出后的十几天里,相关部门单位还举一反三,对全市沿街配电箱进行排查,对10余处占压盲道的配电箱予以整改,大大便利了视障人士出行。少数一些配电箱,因为现场复杂等原因,需要协调多个单位共同解决。经过这件事,我认识到了舆论监督的力量,也由衷感谢及时响应、举一反三的相关部门。同时,也希望相关部门单位能增强协同,一举将配电箱占压盲道的问题解决好,并在今后的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残障人士的需求,多想一步,让城市更有温度。

  (本报记者沈童睿整理)

  3月21日,读者来信版刊登了我的来信,反映路边有大量垃圾堆积和被焚烧、气味刺鼻的问题。很快,村镇就开展了治理,原来臭气冲天的垃圾被及时清运了。令我没想到的是,焚烧垃圾的大坑也被填平,还种植上一些树木。这样一来,污染环境的“减分项”被清除了,还多出了一片绿色的道旁风景。以解决烦心事为契机,为群众办成更多实事,这让周边的居民拍手叫好。

  河北广平县 杨会民

  7月25日,读者来信版刊登我们的来信,反映村内因修路导致的排水不畅、雨水蓄积的问题。来信刊出的当天,相关部门就来到村里实地了解情况,并在随后的几天里及时安排施工,完善路边的排水系统。现在即便遇到下雨天,乡亲们也可以放心、安全地出行了。感谢党报为老百姓发声,也感谢为我们解决身边烦心事的工作人员!

  山东禹城市禹兴街道东石庄村村民

  1月10日,读者来信版刊登了我的一封来信,反映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太平路火车站地下隧道多处井盖损坏或缺失的情况。稿件发表一周后,相关单位就进行了整改。当笔者再次经过时发现,这条路上丢失、损毁的井盖已全部修复。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千头万绪,免不了会有一些小问题,听取意见并及时整改,这种工作态度值得点赞!也感谢党报为群众和相关部门之间搭建沟通平台。

  黑龙江牡丹江市 王 军

  (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为人类发展进步汇聚文明力量(2022·年终专稿)

      “我们从彼此古老文明中汲取智慧,共同弘扬‘重和平、尚和谐、讲信义、求真知’的文明真谛。”12月9日,在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再次从文明发展的视角,倡导加强文明对话,共同守护世界文明多样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

    时间:12-26
  • 外贸稳中向好彰显经济韧性

      日前,海关总署发布了2022年前11个月外贸数据,我国进出口总值38.3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6%。其中,出口21.84万亿元,同比增长11.9%;贸易顺差5.34万亿元,扩大42.8%。在全球经贸增长乏力、地缘政治冲突的背景下,对外贸易能够取得如此成绩,充分体现了“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和中国外贸发展的强劲韧性,也为...

    时间:12-26
  • 主播说联播|心中有数、手中有策、行动有力!

      近日,《新闻联播》报道了各地民营企业创新前行的故事。从这些企业身上,能看到一个共同点,戳视频↓↓↓视频:主播说联播丨心中有数、手中有策、行动有力!来源:新闻联播  最近看《新闻联播》,不知道您是否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不少民...

    时间:12-26
  • 新青年|他们的梦想,是从“大海”到“星辰”

    视频:他们的梦想,是从“大海”到“星辰”来源:新华社客户端《新青年纪录》“中国@新青年”第7期《星辰大海间》中国·黄海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海上发射团队1号指挥员冯伟既能保证陆地发射任务又能兼顾海上技术开拓我国有一支“两栖”发射团...

    时间:12-26
  • 东部战区位台岛周边演练现场原声

    12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位台岛周边海空域组织诸军兵种联合战备警巡和联合火力打击演练。这是针对当前美台升级勾连挑衅的坚决回应。战区部队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演练现场视频↑↑↑(视频来源:东部战区)...

    时间:12-26
  • 中国海军护航编队与多国护航海军进行联演 架起友谊桥梁

      从2008至今,海军走向深蓝的步伐越来越快。“护航在远海,战斗在远海,训练在远海”,一支支编队、一艘艘舰艇、一批批舰员,在亚丁湾护航这个特殊练兵场苦练精飞。而护航也为国际社会打开了了解中国海军的“窗口”。  从太平洋到印度洋、大西洋,军舰的航迹越走越远,持续扩大了对外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传...

    时间:12-26
  • 中国铁路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

      中新社北京12月26日电 (刘文文)记者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铁集团)获悉,12月26日零时起,全国铁路实行2023年一季度列车运行图。调图后,全国铁路开行旅客列车6046对,较现图增加63对;开行货物列车10894对,较现图增加50对。  国铁集团运输部负责人介绍,根据国家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后运输需求变...

    时间:12-26
  • 广州“平民市长”黎子流:昔日改革先锋 退休醉心传扬广府文化

      中新网广州12月26日电 题:广州“平民市长”黎子流:昔日改革先锋 退休醉心传扬广府文化  中新网记者 蔡敏婕  “得就得,唔得返顺德”(粤语,意为:行就行,不行就回顺德)流传甚广,很多人因这句“名言”认识黎子流。  1990年至1996年间担任广州市市长的黎子流,至今依然是羊城民众念念不忘且喜爱的“平...

    时间:12-26
  • 1400名华裔科学家,决定离美返华!

    香港媒体25日发表文章称,1400名华裔学者离美返华,因美国司法部调查造成寒蝉效应。据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联合报告,美国1400名华裔科学家返华,全因美国司法部调查造成寒蝉效应,质疑他们对美国的忠诚甚至怀疑他们泄露国家机密,不少华裔教授被诬告起诉。报告显示,2021年至少有1400名华裔科学家离开美国科...

    时间:12-26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