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在推动航空科技自立自强上奋勇攀登(青春派)

2022-12-25 10:30:35

来源:人民日报


  “希望你们继续弘扬航空报国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推动航空科技自立自强上奋勇攀登,在促进航空工业高质量发展上积极作为”。2022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飞“罗阳青年突击队”队员。

  “罗阳青年突击队”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时间回到2012年,当我国歼—15舰载机首次成功完成着舰起降,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却突发疾病,因公殉职,为建设航空强国奉献了一生。2013年6月8日,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党组和航空工业沈飞公司党委的部署下,第一批“罗阳青年突击队”在沈飞公司成立。多年来,“罗阳青年突击队”的队员们用汗水浇灌梦想,用时间磨砺本领,在青春奋斗中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在推动航空事业发展中成长成才,形成攻坚克难的青春合力,解决各类生产技术质量问题千余项。

  ——编 者

  方文墨:“把身边的小事做好,做到极致”

  冬日的沈阳,寒气逼人。在沈飞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标准件生产中心的一个操作台上,38岁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首席技能专家、首批“罗阳青年突击队”成员方文墨正在耐心地加工着某型号飞机的部件。在他的案头,放着一把精致却不常见的小铁锤。它一头尖、一头圆,锤柄侧弯,握感舒适。这个小铁锤从锤身到锤柄,都是由方文墨亲手打造的。“顺手好用的工具都是在实践中改进和创造的。”方文墨笑着说。

  从技工学校毕业后,方文墨就来到沈飞民品工业有限公司工作,负责加工卷烟机的零件。方文墨身高1.88米,在很多同事看来,这么高的个子,与钳工标准操作台很不匹配,很难成才。为了苦练本领,方文墨把家里的阳台改造成工作室,找来火柴盒大小的零件进行加工练习,这些零件,需要在表面锉削30次才能达到尺寸精度要求。

  正常情况下,钳工一年会换10多把锉刀,方文墨却一年换了200多把。勤学苦练之下,2010年,26岁的方文墨在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上夺得钳工冠军。2013年,他又因为业务能力优秀被调入沈飞军品厂。

  调入新部门的兴奋劲儿还没过,现实就让方文墨冷静了下来。军品厂承担着为飞机操控系统加工零件的任务,而他所在的钳工班,正是为这些零件做最后一道手工精密加工的工作。“飞机是高精尖工业产品的集合体,材料复杂、部件太多,加工精度和产品质量容不得半点差错,我们可以说是一手托着国家财产,一手托着战友的生命。”方文墨说。

  “把产品当做工艺品去对待,把职业当作事业去看待,努力把身边的小事做好,做到极致。”方文墨说。有一次,同事们在加工一个铜接头,需要在接头上打一个1.4毫米的小孔,而且产生的铜屑不能有丝毫残留,否则会引起电路短路。方文墨一遍遍试验,并对铜接头的工艺流程进行了3项改进,不仅解决了杂质问题,还让工作效率提高了4倍。

  “我最敬重罗阳恪尽职守、忘我奉献的崇高品德。10年来,我以他为榜样,不敢有丝毫松懈。”方文墨践行着自己的承诺。在参加工作不到13年的时间里,方文墨改进工艺方法60多项,自制新型工具100多件,整理了20多万字的钳工技术资料。年仅29岁,他已经成为中航工业最年轻的首席技能专家

  在沈飞公司标准件厂的一间练功室内,操作台下的木地板早已被大家的鞋子磨掉了原来的颜色。这就是方文墨带领年轻人苦练钳工技能的第一站。作为首批“罗阳青年突击队”的一员,方文墨为大家量身打造学习及训练计划,每天利用午休和晚上的时间帮助大家练习基本功。

  “青年是航空工业的未来,罗阳精神是我们的精神航标,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更应该源源不断培养更多的杰出青年。”方文墨说。如今,方文墨所在的班组,已有3人获得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冠军和金奖,他们创造的0.00068毫米锉削公差,引领着我国航空器零部件加工的极限精度,为国产战机关键部件的安全应用做出了突出贡献。

  孙志强:“勇挑重担子,敢啃硬骨头”

  在沈飞总装厂的生产现场,有这样一间办公室:一张长条桌、几把办公椅,一排书柜外加几台电脑。虽然看似普通,但就在这间办公室里,36岁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特级技能专家、首批“罗阳青年突击队”成员孙志强带领同事们先后设计、改进专业工装工具20余件,处理解决战机生产技术问题100余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国家实用新型专利50余项。

  作为航空工业沈飞总装厂机械班的一名飞机装配工,孙志强将自己的工作比作“神经外科医生”和“循环内科大夫”:“一旦哪根电缆短路、导管堵塞,就会直接威胁飞行员和飞机的安全。”

  前些年,某型号飞机的通电调试一直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甚至一个小小的故障,就导致生产线暂时停摆。有一次,一个从未发生的故障让公司上下心急如焚。按照常规,这需要将飞机安装好的电缆和元器件一一拆卸,不仅耗费人力,而且还耽误工期。“我们来!”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孙志强带领“罗阳青年突击队”主动请缨,查图纸、摸原理、测试仪表,经过大海捞针般的排查,成功解决难题。

  正在大家为故障排除松一口气的时候,另一侧信号又发出故障报警,大家的心又悬了起来。孙志强冷静观察,大胆采用“双向鉴别排查法”,经过两个昼夜连续奋战全面排查,最终排除故障。

  阻尼件,是舰载机独有的一种杆类装置,虽然其体积相较于整架飞机而言并不起眼,但其特殊的止动作用决定其成为舰载机的关键技术之一,一旦其装配或调试过程中出现问题,就会在飞机着舰过程中造成严重后果。

  孙志强带领班组成员,仔细查看阻尼件的原有装配以及调试流程,将每个工步的操作内容进行详细记录,充分听取操作者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建议、想法,并对每一个工步、每一条问题详细研究,思考解决的方法。

  最终,孙志强带领团队承担的“飞机阻尼件安装调试驾车”以及“阻尼件行程测量仪”项目经过机上实际验证顺利通过。“我们将操作者数量由10多人降低为3人,并且将‘手动划线’更改为‘行程测量’,避免因肉眼观察、手工划线带来误差的可能,填补了舰载机该项功能检测、调试一体化测量技术的国内空白。”孙志强告诉记者。

  “一个人的成功没那么简单,需要日复一日的磨炼和积累。作为年轻人,要勇挑重担子,敢啃硬骨头。”孙志强的办公桌上,整齐地摆放着10多本厚厚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他每天遇到的各种问题,详细记录着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总结的经验。

  “罗阳生前提到最多的是责任,这简单的两个字需要一辈子的严于律己来坚守。”孙志强说。10年来,孙志强总结各种型号飞机的安装调试先进方法100余项,提炼安装调试讲义7万多字,绘制“零误差装配简图”150多张,梳理工艺流程1000多工步,累计排除飞机安装、调试故障1000余次。

  刘艳梅:“因为热爱,所以全力以赴”

  “飞机都是由零部件组装生产的,而未来飞机的构件发展趋势都是大型化、整体化,焊接技术是一种特别有效、不可或缺的连接方式。”12年前,刚刚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毕业的刘艳梅来到沈飞,虽然是作为高学历人才引进,可她却主动申请成为制造工程部的一名焊接技术员。

  “在车间里,从事焊接工作的女同志原本就不多,当我选择这项工作时,有不少人投来异样的目光。”刘艳梅回忆。就这样,一个刚刚毕业的娇小女博士,在火星飞溅的焊接车间里一待就是一整天,“每次完成工作,衣服都已经脏得不成样子了。不只是焊接作业留下的各种污渍,还有一天工作流下的汗水。”

  然而刘艳梅却从不抱怨。在焊接一线,她对某国产战机的焊接技术进行改进,解决了某型号战机的种焊接件变形问题。她还利用业余时间,对多项重点课题进行攻关,有效提升了大型部件的生产质量。入职仅6年,刘艳梅便成为沈飞焊接与增材技术专业总师,肩负着技术与管理的双重职责,时常奔波于办公室和各个厂区。

  “因为热爱,所以全力以赴。在沈飞,无论是型号研制需要,技术发展需要,还是在生产过程中遇到一些难题,哪里有急难险重的任务,哪里就会竖起‘罗阳青年突击队’的队旗,它代表着勇气和力量。”刘艳梅说。

  11月8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在珠海国际航展中心盛大开幕。刘艳梅每天都要关注航展的最新进展。“看到各型号国产战机翱翔在祖国的蓝天上,我感到无比激动和光荣,说不定哪架飞机上也有着自己的些许贡献呢。”自2010年参加工作以来,她参与多个型号飞机研制工作,组织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多个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10余项。

  秉承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信念,面对国家装备需求,针对进口材料、进口器件等卡脖子难题,刘艳梅带领团队开展技术攻关,实现关键材料、核心器件的稳定生产,助力国家装备的成功研制。不仅如此,她还依托联合创新平台,开展数字化工艺设计、数字化工艺模拟仿真与分析研究、三维数字化检测与验证、制造执行考核与应用评价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攻关,开展增材制造、表面改性、智能制造等先进技术应用研究,实现先进技术在新一代装备研制中的应用。

  “罗阳曾经说,航空人的共同的梦想是让中国航空工业和世界强者的差距,从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力争未来能够并驾齐驱。罗阳同志正是在追寻自己梦想的道路上,恪尽职守、忘我奉献地努力奋斗,这也是我们所有青年突击队员为之努力的方向。”刘艳梅说。

  版式设计:张芳曼

  本报记者 刘洪超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浙江省疫情:日增阳性感染人员数已突破100万例

      12月25日下午,浙江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会上透露,目前,浙江日新增报告阳性人员数已突破100万例,根据近期病例监测和社区抽样调查结果,对感染情况进行预测,预计浙江高峰将提前到达,在元旦前后进入高位平台期,期间日新增阳性人员最高将达200万,高峰期预计维持一周左右。当前浙江医疗救治负荷仍在可承受...

    时间:12-25
  • 新疆伊宁县“12·24”坍塌事故各项救援工作紧张有序开展

      中新社乌鲁木齐12月25日电 造成18人被困的新疆伊犁州伊宁县西部黄金伊犁有限责任公司“12·24”坍塌事故发生后,新疆立即成立了由新疆分管负责人担任总指挥长的西部黄金伊犁有限责任公司“12·24”坍塌事故救援指挥部,统一指挥和组织实施事故救援工作。目前,各项救援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开展中。 ...

    时间:12-25
  • 烟台黄渤海新区:认同感托起城市未来

      光明日报记者 赵秋丽 李志臣 冯帆 光明日报通讯员 郭传义 王凯  城市认同感是什么?  土生土长的山东烟台黄渤海新区居民说:“今年,菁华公寓310户居民终于可以‘用暖’了,住得越来越舒服了。”  落户新区的企业管理者说:“新区税收优惠政策对科创的精准扶持,缓解了企业研发资金投入的压力,为企业...

    时间:12-25
  • 广西:农民从“靠天吃饭”到“靠技生钱”

      光明日报记者 周仕兴 王瑾雯 光明日报通讯员 夏姚  “这本‘种植百宝书’,我经常拿出来翻阅。”拿着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的笔记本,广西龙胜泰弘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邓凤权不禁感叹,“我虽然有十多年种地经验,但想要真正发展好种植产业,还是得懂技术、懂管理,这就要多参加培训学习。”  邓凤权...

    时间:12-25
  • 中国多地上线居家健康服务平台 免费送医送药上门

      中新社杭州12月25日电 (张煜欢)当前,中国多地已通报称新冠疫情高峰即将到来。为了将更多重点医疗资源留给有需要的患者,确保有限救治物资精准投向重点人群,上海、杭州等地上线居家健康服务平台,通过系统平台识别重点人群,实现免费送医送药上门。  25日,在杭州召开的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杭州市...

    时间:12-25
  •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稳住基本盘迈出新步伐 建设高标准农田夯“耕”基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刚刚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的目标任务、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这体现了党中央对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极大振奋了“三农”工作者的精气神。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农业强国是社会...

    时间:12-25
  • 周剑大使致卡塔尔各界朋友的告别信

      在任期即将结束之际,周剑大使以《忆三载砥砺前行 念友情铭镌于心》为题向卡塔尔各界致告别信,全面回顾三年半以来中卡关系发展和卡塔尔国家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深情回忆在卡工作生活的难忘经历,殷切寄语中卡关系新的35年光明前景。12月25日,卡发行量最大的英文报纸《海湾时报》率先刊登周大使告别信,...

    时间:12-25
  • 2022,这些国之重器让人眼前一亮!

    2022即将收官这一年我们有许多难忘的回忆回顾,是为了更好出发我们将这一年各领域走过的壮阔征程制作成了精美的系列海报第一期让我们来看看那些让人眼前一亮的国之重器它们——上天入海!乘风破浪!贯通聚能!极目远眺!御风翱翔! 统筹:焦旭锋 殷哲伦设计:殷哲伦编辑:张铎 卓越终审:于卫亚 陈知春记者:马知...

    时间:12-25
  • 今年以来,习近平这样关切农业现代化发展

      时习之  今年以来,习近平这样关切农业现代化发展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

    时间:12-25
  • 厦门成立新社团促进两岸宗亲交流

      中新社厦门12月25日电 (记者 杨伏山)五缘文化交流促进会25日在厦门市湖里区成立,以期发挥“五缘”(即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优势,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深化两岸融合发展。  这是厦门市首个以“八大涉台宗亲”为主体的对台交流民间社团组织,首批会员120余家。  ...

    时间:12-25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