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多地疫情高峰即将到来 重点人群、返乡人员如何防治?

2022-12-24 19:56:03

来源:中国新闻网

  (抗击新冠肺炎)多地疫情高峰即将到来 重点人群、返乡人员如何防治?

  中新社北京12月24日电 (马帅莎)中国多地近日通报称疫情高峰即将到来。面对疫情快速传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和肿瘤患者等重点人群如何防治?“阳康”人员返岗复工需注意什么?元旦、春节“两节”将至,返乡人群如何防护?

  多地通报疫情高峰即将到来

  据23日海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消息,当前,海南省疫情处于快速“爬坡”阶段,预计可能很快迎来高峰期。经数据模型预测,该省新冠病毒感染人数将呈指数增长。

  江西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23日通报称,预测江西省第一波疫情将于2023年1月上旬达到感染高峰,2023年3月上旬转入低水平流行,疫情持续3个月左右时间,届时累计感染率接近80%。预计多数地区将在一周左右陆续进入疫情高峰期。

  安徽省卫健委主任陶仪声23日表示,预计安徽省大部分地区将在月底前达到疫情高峰,在高位维持两三天后进入下降通道。部分人口密度大、人员流动性大的地区达峰可能比预测时间提前,如合肥市可能在25日至26日左右达到高峰。

  青岛市卫健委主任薄涛23日介绍称,当前青岛的新冠感染发病高峰期还未到来,正处于高峰来临前的快速传播阶段。目前青岛已建立并完善分级分类诊疗体系,构筑了医疗救治三道防线。

  老年人须警惕“沉默性缺氧” 心脏病患者不盲目停药

  “当前新冠疫情还在逐渐蔓延,感染峰值的到来也会使重症率增多,对整个医疗资源带来一定的影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说,有的老年病人送医时为时已晚,是因为他们对缺氧反应迟钝,甚至完全感觉不到胸闷、呼吸困难等,这种现象可以称为“沉默性缺氧”。

  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李燕明提醒,老年人在家中一旦出现发热,一定要加强体温、脉搏、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监测。如果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呼吸困难、肢体活动或精神状态异常,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就诊越早,救治成功率越大。

  此外,针对心脏病患者感染新冠后是否需要停药,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张健表示,心脏病患者感染新冠期间,一般情况下建议按照之前的服药习惯和原则服药,不要因感染新冠盲目停药。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内科许丹焰教授提醒,如果有胸痛、严重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肿瘤患者感染新冠后能否进行抗肿瘤治疗?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王燕建议,如肿瘤患者目前在无瘤阶段,与正常人的预防治疗没有太大区别。如正在罹患肿瘤,在抗肿瘤治疗过程中同时感染新冠,建议暂停抗肿瘤治疗,尤其是化疗、免疫治疗、放疗。靶向治疗副作用相对少,对病人的影响也相对轻,如感染新冠后为轻症,靶向治疗可不停。如果是重症,须以新冠治疗为主,待新冠康复后考虑抗肿瘤治疗。

  返岗复工应量力而行 “两节”返乡需做好防护

  目前,越来越多“阳康”人员返岗复工。同时,多地提出无症状、轻症患者做好个人防护同样可以正常上班。对此,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提醒,康复初期一两周会比较疲惫,工作上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不要操之过急。安徽省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刘传苗称,“如果患者仍有发烧、全身肌肉酸痛、体力不支等症状,这种情况下不鼓励急于恢复工作。”

  北京地坛医院急诊科主任兼感染性疾病临床中心副主任王凌航表示,如果急性期出现肺炎表现,要延长恢复期,等待肺部感染明显好转;还存在低热以及乏力、心悸、胸闷、活动耐受力明显下降等心肌炎表现的患者,一定要好好休息,不能忍着不适强行复工,容易出现风险。

  对于没有基础疾病的康复者何时可以开始运动,许丹焰指出,恢复锻炼应该在康复一周以后,如果出现咳嗽、气促、心悸等症状,要立即停止。刚开始恢复时,可以先进行一星期左右的低强度运动,包括散步、瑜伽练习等。当身体逐步适应后,再进行力量训练、平衡训练等复杂运动。

  12月24日,2023年春运火车票开售。元旦、春节“两节”将至,返乡人员增多。专家提醒,返乡出行仍需做好防护,有条件尽量错峰出行,距离较近的,鼓励自驾;规划好行程时间,避免在公共区域长时间停留;注意手部消毒等个人卫生,戴好口罩。(完)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以科学繁荣发展造福各国人民(2022·年终专稿)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2022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不断为全人类赋能、为共同发展助力。进一步增进国际科技界开放、信任与合作,以科学繁荣发展造福各国人民,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愿望。 ...

    时间:12-25
  • 加强国际合作,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国际论坛)

      日前,《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通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简称“框架”),为今后直至203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擘画新蓝图。作为大会主席国,中国为会议取得积极成果充分发挥引领和推动作用,得到国际...

    时间:12-25
  • 突破县域发展“人才瓶颈”

      【人才是第一资源·笔谈】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建设人才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受大城市虹吸效应影响,县域对人才的吸引力一直处于弱势。切实增...

    时间:12-25
  • 习近平: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

      12月23日至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ID:cctvnewscenter)...

    时间:12-25
  • 王毅:汇聚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合力

      中新网北京12月25日电 12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2022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上表示,面对国际格局变革动荡,多重危机肆虐侵袭,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坚定地站在一起、干在一起,维护国际道义、拓展共同利益,打造了发展中国家平等相待、真诚互助的新典范。  王毅表示,一是...

    时间:12-25
  • 王毅谈2023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六大任务

      中新网北京12月25日电 (黄钰钦 谢雁冰)12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2022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上表示,2023年是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起步之年。新征程充满光荣和梦想,也面临风高浪急的考验。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

    时间:12-25
  • 王毅谈新征程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八个坚持

      中新网北京12月25日电 (黄钰钦 谢雁冰)12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2022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上表示,中国外交之所以在变局中劈波斩浪,最根本的政治保证是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在每个关键节点作出正确战略判断和决策部署;最重要的理论成果是创立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新时...

    时间:12-25
  • 王毅:坚持中欧友好合作取向 打造亚欧大陆稳定锚

      中新网北京12月25日电 (黄钰钦 谢雁冰)12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2022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上表示,中欧合作关乎全球格局稳定和亚欧大陆繁荣。友好是中国对欧政策的主基调,合作是中国对欧政策的总目标。我们乐见欧洲加强战略自主,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期望欧盟在国际事...

    时间:12-25
  • 粮食安全基础稳固

      经济日报年终述评⑥:粮食安全基础稳固  今年我国粮食再次高位增产,“大国粮仓”更加充盈,百姓的“米袋子”更加殷实。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国全面加强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能力建设,加快构建新时代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大...

    时间:12-25
  • 王毅谈中美关系:渲染竞争有百弊而无一利,寻求合作是必需而不是选择

      中新网北京12月25日电 (黄钰钦 谢雁冰)12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2022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上表示,世界要好起来,大国要作表率。大国如何相处,攸关人类前途。中国从对世界、对历史负责的高度,积极推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  王毅说,我们...

    时间:12-25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